張敏敏
【摘要】古典詩歌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但是許多教師在進行古典詩歌教學時卻很迷惘,不知教什么?怎么教?基于古典詩歌“詩言志”的本質(zhì)特征、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特點及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筆者認為,應將探究作品的情與理作為古典詩歌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同時,筆者還認為探究古典詩歌情與理需注意三個方面:1.要知人論世,通解文字;2.要投入境界,體物動情;3.要辯證分析,實事求是。
【關鍵詞】古典詩歌;情與理;詩言志;人文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確定“探究情與理”作為詩歌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的依據(jù)
(一)古典詩歌“詩言志”的本質(zhì)特征決定了要將“探究情與理”作為古典詩歌教學的主要教學內(nèi)容
“詩言志”是我國古代文論家對詩歌這種文學樣式本質(zhì)特征的認識。在我國很多學者的著作中都有出現(xiàn),并且含義也不完全一樣。漢代《毛詩序》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發(fā)于言?!睂⑶榕c理并提。由此,我們可以說古典詩歌中,情感和理趣是詩人要表達的核心內(nèi)容。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該緊緊抓住這一核心內(nèi)容不放松。
(二)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特征,要求我們把“探究情與理”作為古典詩歌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
語文學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更側(cè)重人文性。呂叔湘先生曾經(jīng)說過:“說到底,語文本質(zhì)上是一門人文科學。”“人文性”是相對于“工具性”而言的,它強調(diào)語文對人自身完善的關注與追求,包括人的尊嚴、價值、個性、理想、觀念、品德、情操等方面,看中的是語文學科的內(nèi)在價值,強調(diào)它的思想涵養(yǎng)、情操陶冶、知識汲取、經(jīng)驗積累作用。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揭示了語文學科對人的發(fā)展的重大作用。語文學科中古典詩歌的教學,要想能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必然要將探究作者在作品中表現(xiàn)的情感和理趣作為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
二、探究古典詩歌情與理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要知人論世,通解詩歌
“世”即作者所生活的時代,也就是詩歌的寫作背景?!叭恕奔醋髡?,也就是與所寫詩歌有關的作者的一些情況。我們應該注意這些情況,在此基礎上真正理解作品的文字所負載的思想情感及作者的理想志趣。例如:《離思五首(其四)》①(唐·元?。?/p>
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注:①本詩為元稹悼念亡妻之作。②取次:任意、隨便。)
這首詩如果不借助于注解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要理解這首詩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就無從下手。注解中提到本詩是悼念亡妻之作,自然要表達對亡妻的感情。再來通解文字,分析前兩句出現(xiàn)的比喻: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滄?!薄拔咨健?,對別處的水和云就難以看上眼了,這兩句是互文現(xiàn)義。這里的“滄?!奔创蠛#钋覐V?!拔咨健痹诂F(xiàn)在四川境內(nèi),山有十二峰,其中有朝云峰,相傳為神女所化,美好無比。自然這兩句隱喻了詩人與妻子的感情猶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廣和美好是無與倫比的,因而除了愛妻外,再沒有使自己動情的女子了。三句中的“花叢”當是“粉脂叢”(聚在一起的女子們)。這也是比喻,詩人信步花叢,懶于回顧,表明他對女色再無眷念之心,末句則承上說明原因:一半是因為專心尊佛奉道,修身治學;一半是因為失去妻子。詩中出現(xiàn)兩個“緣”字,實際上只有一個“緣”——心失所愛。修道實際上是心失所愛,悲傷無法擺脫的一種表現(xiàn)。
(二)投入境界,體物動情
詩歌或描寫景物,或議論,或抒情,表達著詩人深刻的認識和獨特的感悟。想真正把握詩歌作品的情與理,就必須投入到詩人所描繪的境界中去,體察詩人所表示的景物,體會詩人所抒發(fā)的真情,從而使自己把握詩歌的情與理,體會境界之妙。例如:《渡湘江》(唐·杜審言)
遲日園林悲昔游,今春花鳥作邊愁。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
對這首詩中表現(xiàn)的詩人思想情感的分析,必須在對詞語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投入境界,體物動情”,才能夠準確把握。一二句中的“遲日”即“春日”,“昔游”的地點當然是本句所交代的“園林”。按常理推斷,昔游園林,遲日暖暖,是不大可能“悲”的。下句交代了“今春花鳥作邊愁”,花鳥“作愁”即詩人“作愁”,因為客觀外物是詩人內(nèi)心情感的外化。看來應該是今春詩人“悲”“愁”才對。那么詩人“悲”“愁”的又是什么呢?一個“邊”字揭開了謎底。作者此時身處邊遠之地?!熬﹪秉c明了原來所居之地——京城。由此可知第一句中的“園林”當指京城的園林。“南竄”點明了事件:作者被貶到南方去。這樣前文的“悲”就有了著落,詩人悲的不是“昔游”而是被貶到南方的不幸。這樣看來“花鳥愁”是作者的側(cè)面描寫,寫“花鳥愁”當然是為了表現(xiàn)作者之“愁”,詩人因內(nèi)心悲傷,所以眼中的花鳥也好像在發(fā)愁。
(三)辯證分析,實事求是
這是我們探究古代詩歌作品情與理的一個重要的原則,即我們在探究詩歌作品的情與理時一定不能拔高、不能曲解。受時代、階級認識的局限,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認識并不見得達到一個相當高的程度,如果非要認為作品達到了這個高度,就會拔高作品的主題,從而出現(xiàn)錯誤。同時對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情感志趣也不能進行歪曲的理解。例如下面這首元曲:
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更驚起南陽臥龍,便成名八卦圖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
如果把這支曲子理解為表達了作者追慕前賢、意欲建功立業(yè)的宏圖偉愿,就是拔高了作品的主題。從這支曲子的內(nèi)容來看,作者先是一句設問,然后追思了三位英雄的風采和業(yè)績,最后點明三位英雄在歷史上的貢獻。由此可見,作者重在表現(xiàn)對英雄的評價,對英雄的仰慕,并沒有表達自己的宏圖偉愿。
詩歌是我國古典文學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古典詩歌的閱讀鑒賞也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讀詩,說到底是讀人,讀人生,如果能夠讀到這種境界那就是一種幸福。我們語文教師也只有在古典詩歌教學中能夠引導學生去探究詩歌作品的情與理,才能讓學生達到這種境界,讓學生在讀詩中獲得幸福。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