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梅
【摘要】 目的 觀察不同溫度的造影劑粘度對冠心病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影響。方法 60例接受冠狀動脈造影(冠脈造影, CAG)檢查患者, 隨機分為20℃碘海醇組與37℃碘海醇組, 各30例。于冠脈造影檢查前、后采集橈動脈血液進行血流變學指標檢測, 觀察影響效果。結(jié)果 與20℃碘海醇組相比, 37℃碘海醇組患者血漿粘度下降,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7℃碘海醇組患者血流變學指標中高切和低切、紅細胞壓積等與冠脈造影前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溫度升高降低造影劑粘度, 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 使造影劑容易擴散, 異物團在冠狀動脈中不易形成, 進而減少冠狀動脈微循環(huán)障礙的發(fā)生, 同時低粘度造影劑的選擇可以減少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引起的不良反應(yīng)。
【關(guān)鍵詞】 溫度;造影劑粘度;冠狀動脈造影;冠心?。谎毫髯儗W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9.032
冠心病在發(fā)病過程中, 心肌微循環(huán)障礙導致心肌灌注不足、缺血缺氧及血栓形成, 可引起心絞痛, 嚴重時可導致心肌梗死及心功能受損[1]。隨著冠狀動脈疾病患病率的增加和冠脈造影應(yīng)用的增加, 冠脈造影作為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已成為診斷冠心病的常用診斷方法之一。并且隨著冠狀動脈(冠脈)介入技術(shù)的廣泛應(yīng)用, 造影劑用量也大幅度增加, 因此造影劑是冠脈造影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然而在臨床工作中, 部分患者會因為注射了造影劑而產(chǎn)生頭暈、胸悶、心絞痛等不適反應(yīng), 目前多數(shù)學者認為, 注射造影劑而產(chǎn)生不適與冠狀動脈血流減慢的發(fā)生密切相關(guān)。本研究通過改變造影劑的溫度來影響血液粘稠度指標, 從而改善微循環(huán)障礙, 進一步改善冠脈微循環(huán)的灌注, 明確造影劑的粘度對于微循環(huán)的影響具有重要臨床意義?,F(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12月呼和浩特市第一醫(yī)院心內(nèi)科60例接受冠脈造影檢查的患者, 其中男35例, 女25例, 平均年齡(55±6)歲, 將其隨機分為20℃碘海醇組與37℃碘海醇組, 每組30例。兩組均為正?;蚬跔顒用}狹窄<50%的冠脈造影, 腎功能正常[血清肌酐(Scr)<104 μmol/L], 排除冠狀動脈狹窄≥50%, CTO或心肌橋, Scr≥104 μmol/L, 造影劑過敏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儀器設(shè)備 ①全自動血液粘度動態(tài)分析儀(眾馳偉業(yè)ZL-9000);②旋轉(zhuǎn)式粘度儀NDJ-79型;③電子恒溫水浴箱DHS-600型;④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X線機(ALLURA CV20PHILIPS 荷蘭);⑤造影劑碘海醇(愛爾蘭GE Healthcare公司生產(chǎn))。
1. 3 造影劑注射及血樣采集 將兩組接受冠脈造影檢查的患者分別注入20℃碘海醇和37℃碘海醇, 每例患者于注射造影劑前采集橈動脈血液4 ml, 肝素抗凝, 于采集后20 min內(nèi)送檢, 進行血液流變學部分指標檢測。入選患者于冠脈造影結(jié)束后10 min內(nèi)再次采集橈動脈血液4 ml, 肝素抗凝, 于采集后20 min內(nèi)送檢, 進行血液流變學部分指標檢測。兩組患者在冠脈造影檢查過程中造影劑使用劑量均<100 ml。
1. 4 造影劑粘度測定方法 將兩組分別注入旋轉(zhuǎn)式粘度儀中, 開啟電機, 等穩(wěn)定指針后, 讀取數(shù)據(jù)并做好記錄。
1. 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60例患者冠脈造影前:高切(4.30±0.72)(200s-1)mPa·s, 低切(14.3±2.08)(1s-1), 血漿粘度(1.28±0.10)mPa·s, 紅細胞壓積(0.44±0.04)%。20℃碘海醇組造影后:高切(4.18±0.45)(200s-1)mPa·s, 低切(15.19±2.03)(1s-1)mPa·s, 血漿粘度(1.32±0.10)mPa·s, 紅細胞壓積(0.45±0.01)%。37℃碘海醇組造影后:高切(4.13±0.77)(200s-1)mPa·s, 低切(13.83±2.86)(1s-1)mPa·s, 血漿粘度(1.25±0.04)mPa·s, 紅細胞壓積(0.43±0.03)%。與20℃碘海醇組相比, 37℃碘海醇組患者血漿粘度下降,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造影劑碘海醇從20℃加熱至37℃時, 低切表觀粘度和紅細胞壓積下降50%。37℃碘海醇組患者血流變學指標中高切和低切、紅細胞壓積等與冠脈造影前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冠脈造影對冠狀動脈血管、數(shù)量及畸形的評估有重要作用[2]。在冠狀動脈病變中, 可以觀察冠狀動脈功能的變化, 包括冠狀動脈痙攣和側(cè)支循環(huán), 并可以考慮左心功能的評價。在此基礎(chǔ)上, 可以通過介入治療的方法來治療冠狀動脈疾病, 并評價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shù)和介入治療的效果。冠脈造影時從理論上高粘度造影劑注入人體后可使全血粘度、血漿粘度、血液粘稠度升高, 這樣血液通過微血管的阻力增加, 從而不能保證微循環(huán)的有效灌注, 進而影響組織的物質(zhì)交換, 導致組織及器官缺血、缺氧。促發(fā)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3]。在同一濃度下, 隨著造影劑溫度在一定范圍內(nèi)的升高, 可使全血的表觀粘度急劇下降, 增加全血的流動性, 有利于造影劑的快速注射。對比劑粘度的溫度升高會降低血液粘度, 使造影劑容易擴散, 異物在冠脈造影過程中不易形成, 從而減少冠狀動脈微循環(huán)的發(fā)生。選擇低粘度造影劑可減少冠狀動脈的不良反應(yīng), 既可以減輕患者的不適感, 又可以提高造影清晰度。
參考文獻
[1] 付乃寬, 楊世誠, 陳永利, 等.冠心病介入治療后對比劑腎病發(fā)病危險因素及評分系統(tǒng).中華醫(yī)學雜志, 2012, 92(8):18.
[2] 蕭毅, 田建明, 王培軍, 等. 多層螺旋CT冠狀動脈造影的掃描技術(shù)及臨床應(yīng)用. 中華放射學雜志, 2002(4):357-361.
[3] 王錫明, 武樂斌, 李振家, 等. 64層螺旋CT在冠狀動脈造影中的應(yīng)用. 中華放射學雜志, 2005, 39(11):1201-1204.
[收稿日期:201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