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章
【關鍵詞】 語文教學;問題;策略;探討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4—0085—01
筆者所在的學校地處鎮(zhèn)原縣北部三岔鎮(zhèn),距縣城和市區(qū)較遠(在100公里以外),與外界接觸面較窄,直至2010年秋季學期始與其他省市一樣,實施高中新課程改革教育實驗。筆者將結合本校實際,從教育觀念的轉變、教研活動的開展、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等方面試作分析。
一、新課程帶來教育觀念的轉變
新的高中課程與以往的高中課程相比較,其最重要的是教育觀念的轉變。高中新課程在規(guī)劃和設計上進行了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重大調整,它順應了時代潮流,凸顯了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課程指導思想和課程改革目標,構建了能夠更好地體現(xiàn)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要求的課程結構與課程內容,并且通過創(chuàng)建新的課程實施與評價制度,推動課程體制與課程觀念的同步變革。
(一)課程體制與課程觀念變化的具體表現(xiàn)
1. 課程功能的轉變。把課程的功能聚焦在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上,要將學習過程變?yōu)閷W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的過程。
2. 課程結構的轉變。高中新課程從學習領域、科目和模塊三個層次整體關注課程結構的變革,突出了選擇性和多樣性。
3. 課程內容的變化。強調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
4. 課程設置的變化。強調必修與選修、學科與綜合協(xié)調發(fā)展。
(二)普遍存在的兩個問題
1. 注重了“對話”的形式,忽視了“對話”的深層效果。個別的課堂改革單純追求形式上的變化,把“對話”(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平等互動的對話)變成了“滿堂問”(如“知不知”、“是不是”、“對不對”、“怎么樣”、“好不好”之類的毫無啟發(fā)性的問題充斥課堂),忽視了能力、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
2. 強調學生的自主性(自主建構),卻忽視教師的引導性(價值引領)。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中出現(xiàn)了一些缺乏啟發(fā)性、藝術性的常用語,如“你喜歡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你想先學什么就學什么”、“你想怎么學就怎么學”、“不要緊,你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沒關系,只要把你自己的看法說出來就行了”等等。失去了教師價值引導、智慧啟迪、思維點撥等神圣的職責,這是導致課堂低效或無效的根本原因。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
1. 加強集體備課。面對新課程,人們缺的不是先進的理念,而是缺少理念與實踐有機結合的能力與機智。要解決這些問題,仍要加強集體備課,集思廣益、博采眾長。
2. 優(yōu)化課堂“對話”,提高課堂效益。課堂“對話”要捕捉良機、錯過良機就會影響“對話”的效果。課堂“對話”的良機和切入點的選擇要依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情況來確定,可以針對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開放性的內容等展開“對話”。
二、新課程下的教研活動
新課程下,課堂教學研究活動要逐步由技能型的展示向有主題型的研究轉變,研究課中主要設計的研究主題是什么?有哪些分主題?怎樣設計落實教學目標的環(huán)境?為什么這樣設計?怎樣選擇教學資源?為什么要這樣選?
(一)明確職能,轉變角色
教研人員要進行職業(yè)角色創(chuàng)新,盡快成為課改探索的組織者、合作者、研究者、指導者。
(二)加強反思,創(chuàng)新方法
教育問題的復雜性、多樣性、課改任務的艱巨性,要求我們必須認真反思自身在研究方法上、在研究的價值取向上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如何使廣大教師切實轉變教學方式,努力提高課程實施水平,如何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教育資源,真正落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開發(fā)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課程,如何改革課程評價,優(yōu)化教學管理等課改中的熱點問題、難點問題。
(三)加強合作,營造氛圍
新課程綜合化的特征、課改任務的艱巨性,要求教研人員要打破學科的界限,在更大的空間,用更平等的方式與更多的人加強合作。不但要加強同事間的合作,還要加強與教師、家長乃至社會各界的合作,更要加強與其它學校的合作。
三、新課程下的教師培養(yǎng)
在新課程下,更應注重對年輕教師的培養(yǎng)。
1. 他們有旺盛的精力。又善于學習和總結,可以迅速成長起來。
2. 他們有激情、熱情和勇氣。愿意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手段。
3. 他們有靈活的思維。更容易用新的視野去看待和思考問題,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常常能帶來新的思路和新的角度。
4. 他們更容易與學生進行溝通。理解學生學習的苦衷,更容易影響和感染學生,也更容易和學生交朋友。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十二五”課題“新課程背景下農村普通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3]GHB0604)階段研究成果。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