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凌峰 劉鏡澄
【摘要】我們面對如今大學生斗爭意識越來越淡薄甚至漸漸產(chǎn)生了“奴性”的情況應該有所覺醒,大學生的熱血應該是一脈相承的,我們身上流淌的應該是和百年之前的先輩們同樣滾燙的鮮血,我們體內(nèi)跳動的應該是和百年之前的先輩們同樣強勁的脈搏,要做一個有志向、有抱負、有想法的當代青年。
【關(guān)鍵詞】大學生 區(qū)別 民國學生 斗爭意識
從1912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30余年“中華民國”時代,直到如今仍被有些人看做是中國最好的一個時代。有人說那個時代大師輩出,郭沫若、魯迅、老舍、林語堂、茅盾、曹禺、徐志摩、戴望舒等等不可勝數(shù),每一個人都是震鑠古今的國學泰斗;在那個時代自由民主的星星之火逐漸成為燎原之勢,有覺悟有斗爭意識的工人學生們同西方文明社會一樣,以游行罷工罷學等方式喚醒了人民的革命之心;也有人說那個時代其實是黑暗的、骯臟的,中國處在軍閥割據(jù)的混亂中,內(nèi)憂外患并起領導人更迭頻繁,政府失去對國家的掌控能力,民不聊生。這些對立的看法在我看來都不無道理,這也恰恰反映了民國這個時代在歷史上的特殊性,而作為一名21世紀的大學生,我嘗試著根據(jù)本門課程所學的內(nèi)容和自己查閱得來的資料,分析一下民國時代的大學生究竟和現(xiàn)在的我們有什么不同。
可以這么說,我們今天的大多數(shù)有歷史沿革的名牌大學都能追溯到民國時代找到自己的前身,燕京大學、西南聯(lián)大、國立中央大學等等現(xiàn)在仍如雷貫耳的名字在那時代表了整個亞洲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那個時代的大學生也可以說是亞洲乃至世界金字塔上精英的一份子。我認為同現(xiàn)在相比民國大學生最卓越的一點就是他們具有強烈的斗爭意識,我相信學生是未來祖國的棟梁,是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是喚起民族覺醒的火苗。每當是他們最先站起來,從學校從教室里走出去,用罷課、游行等等方式點燃了同胞們的愛國熱情,向無能的政府表示抗議。1919年的“五四運動”,巴黎和會上中國作為戰(zhàn)勝國的合理要求被列強斷然拒絕,引發(fā)全民憤慨。從5月1日始,北京各高校的學生帶頭自發(fā)走上街頭游行示威,漸漸影響到了全國的所有階級演變成了一場毫不妥協(xié)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打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的大門,影響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和發(fā)展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當時學生們高舉著的“誓死力爭,還我青島”、“收回山東權(quán)利”、“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廢除二十一條”、“抵制日貨”、“寧肯玉碎,勿為瓦全”、“外爭主權(quán),內(nèi)除國賊”等等旗幟口號直到現(xiàn)在仍然振聾發(fā)聵,感染者著我們每一個人。學生罷課、工人罷工、文藝界加入相應、全國范圍的抵制日貨,當時的大學生成為了整個民族反帝反封建斗爭的領頭人。每年的五月四日我們都會想起那些熱血激昂的前輩們?yōu)槊褡宓男燮鸷瓦M步鋪平了道路。相似的學生運動數(shù)不勝數(shù),1925年始的五·卅運動、1935年的全國學生抵制日貨運動、1946年因“沈崇事件”引起的全國學生運動、1947年國統(tǒng)區(qū)爆發(fā)的反饑餓、反內(nèi)戰(zhàn)、反迫害”的“五二〇”愛國學生運動、1948年北平學生的反日游行……一次次的拋頭顱灑熱血,一次次擲地有聲的口號蕩氣回腸。
而現(xiàn)在如果我們對大學生的思想情況稍作留意,難免會發(fā)出“今不如昔”的感嘆。似乎12年的應試教育、沉重的課業(yè)負擔磨盡了現(xiàn)在大學生們身上的銳氣,我們很難聽到有大學生會為不平之事拍案而起身先士卒,越來越健壯的外表下似乎隱藏著越來越弱小的心。也許是因為家長“別做出頭鳥”的教育,也許是社會競爭越來越殘酷,我們已經(jīng)看不到有人能在學生的權(quán)利收到侵犯之時奮臂登高一呼,甚至更悲哀的是已經(jīng)很少有人意識到這是一種侵犯。大家習慣了逆來順受,習慣了聽從所謂來自外界的“安排”,習慣了作為一個弱者,卻沒有意識到自己才是這個國家的未來,自己才是掌握國家命運的人,自己正處在人生中所謂最“年少輕狂”的年華,自己的前輩們曾在百年之前化身成一顆顆燎原的火種,燃燒了自己,點燃了沉睡的中國。
誠然,這種區(qū)別是由一定的客觀原因造成的,20世紀初的中國內(nèi)憂外患,不允許學生們安心地坐在教室讀圣賢書,中國作為一個泱泱大國屢屢被列強摧殘欺凌,國家處在滅亡之際。而我們今天國力昌盛,生活富足而穩(wěn)定,家長和老師一致想把學生同外界的社會割裂,以便他們能夠安心地完成學業(yè)(至少在從小學到高中的階段如此)。整個社會都在宣揚謙卑順從的美德,卻忘記了每個人都是國家的主人,都可以并且需要行使自己的權(quán)利。同時出于某些方面因素的考量,游行示威等活動目前是不被允許的,網(wǎng)絡上對于言論發(fā)表的監(jiān)督也相對嚴格,這就從客觀上淡化了大學生們具有斗爭意識的條件,這里姑且不做細論。
上述所言不是為了借古諷今或是批評時政,只是覺得我們面對如今大學生斗爭意識越來越淡薄甚至漸漸產(chǎn)生了“奴性”的情況應該有所覺醒,當一個社會的中堅力量都喪失了通過斗爭反抗侵犯贏得勝利的決心和勇氣,生產(chǎn)力的進步也顯得并不是那么重要了。與物質(zhì)水平俱進的應該是文明進步,我們的物質(zhì)條件越來越好,大學生能越來越高枕無憂地在學堂里“讀圣賢書”并不是值得慶幸的事,當一個民族的未來只會習慣性地低頭,我們很難放心地讓他們肩負起這個國家。大學生的熱血應該是一脈相承的,我們身上流淌的應該是和百年之前的先輩們同樣滾燙的鮮血,我們體內(nèi)跳動的應該是和百年之前的先輩們同樣強勁的脈搏,我們擁有一樣火熱的心,一樣堅毅的膽,只要世上還有不平之事,都應該有大學生們的登高一呼身先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