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宗
摘要 音樂教育是實現(xiàn)美育目標的主要方法,同時也是促進學生審美能力提升的關鍵因素是組成全面教育的重要內容,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當前高校音樂教育中存在諸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對應的解決措施,促進教學方式的改革,對多種音樂教學模式進行綜合運用,提高音樂教育的質量,提升學生音樂審美能力。
【關鍵詞】審美;音樂教育;現(xiàn)狀;改革措施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音樂課程教育改革也在不斷推進,但是由于我國仍處于應試教育階段,音樂課程作為非主要課程,在高校課程中容易被忽視。實際上,人們對人文文化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高校生對音樂藝術的喜愛程度越來越高,因此,改革當前音樂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1 高校音樂教育的現(xiàn)狀
經筆者調查,目前在高校音樂教育中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缺乏先進教學觀念、缺乏對作品的深入探究、教師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三個方面,筆者將從這三方面進行闡述。
1.1 缺乏先進教學觀念
當前大部分音樂教師在教學時仍然應用傳統(tǒng)填鴨式以及滿堂灌的模式,仍然存有的教學理念為以教師為中心,或者教師教,學生學。這種教學方法缺乏新意,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缺乏學習熱情,因此難以成功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音樂思維。舉個例子,在上音樂課時,教師在播放某一首音樂時通常要先介紹該音樂的曲式結構、創(chuàng)作手法和背景、作者簡介、配器手法、思想感情以及樂器知識等。雖然看起來好像教師講解的內容很豐富,實際上大部分學生對這些內容并不太感興趣,甚至聽完這些理論后已經沒有興趣再欣賞音樂,而且教師講解完這些內容后已經沒有多少時間讓學生聆聽音樂作品,這樣,課堂教學質量自然無法提高。例如:某學校在開展音樂鑒賞課時,教師通常會采用多媒體來播放音樂,讓學生自行欣賞,然而在欣賞過程中,很多學生精力不集中,導致課堂教學混亂,這便是由于教師缺乏有效的教學理念,未對音樂教育的開展加以重視。
1.2 缺乏對作品的深入探究
學習和欣賞音樂的過程實際上也是陶冶性情的過程,還是一個了解新事物、積累新知識的過程。但是,大部分教師在教學時對教學內容缺乏自己的探究和理解,僅僅照本宣科,以教科書為中心,缺乏多樣的教學思路,缺乏靈活處理教學內容的能力,無法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舉個例子,教師在播放《歡樂頌》,貝多芬的名曲,這首曲子有著鮮明的形象,非常有感染力,學生接受程度高。但實際上,教師還應該向學生介紹作品中作者欲表達的思想情感,讓學生能夠感受作品的深層意境,教師可以選擇引導、啟發(fā)等形式幫助學生理解。但是大部分教師并沒有做到這些,僅僅用樂器將作品演奏幾遍,或者教學生唱作品的高潮部分,這樣就導致音樂教育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挖掘作品內涵,因此也無法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yǎng)。例如:教師在鑒賞《愛的羅曼史》時,僅僅會將這首曲目的創(chuàng)造人及風格進行講解,未對作品進行深入剖析,這對于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提高具有嚴重影響。
1.3 教師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
我們都知道不同的人對同一個事物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但是部分教師在教學時熱衷于設定標準答案,如果學生的回答沒有達到自己的標準,就會進行引導。舉個例子,教師在播放《野蜂飛舞》樂曲時,一味的想讓每位學生想象野蜂飛舞的情形。實際上學生得到的感受除了野蜂飛舞,還可能有飛車、飛機行進等,即便這些想象不算貼切,但也反映出學生的聯(lián)想能力,如果教師能夠往這方面稍加引導,就能夠很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以及想象力。
2 基于審美為核心促進音樂教育改革的有效措施
2.1 改革音樂教學模式
教師的教學觀念對音樂審美教育的推行具有重要意義,在當前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師應該擺脫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束縛,積極學習和吸收新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并且要保證與自己班上的教學實際相適應。教學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更新教學觀念,教學觀念的更新能夠使教師轉變新的教學方法,這樣學生才能夠學到更多更廣泛的音樂知識,提升學生的音樂修養(yǎng)。
為促進音樂教育的改革,教師必須以審美為核心,對學生審美能力進行培養(yǎng)。[1]如果教師仍舊采用傳統(tǒng)老舊的教學方式,單一無趣的講授音樂專業(yè)知識只會讓學生對音樂欣賞敬而遠之,只有更新音樂教學模式才能有效的提高學生對音樂欣賞的興趣。只有摒棄了傳統(tǒng)老舊的以教師為主題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推動音樂課堂上互動、合作、探究和體驗的發(fā)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更有效的提高課堂質量。
2.2 采取針對性教學
在上音樂課的時候,用音樂營造良好氣氛是音樂教師的授課武器。音樂是能從聽覺上影響一個人的興趣的力量,它能幫助教師在上課時充分的吸引學生注意力。高校音樂對中專學生來說有些難以理解,教師要從樂曲本身出發(fā),讓學生把學習的重點關注在對音樂的感知上,教授對樂曲正確的分析方法,從樂曲本身的背景條件分析作品,讓學生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通過想象去描繪音樂中的背景畫面,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和音樂創(chuàng)造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從學生耳熟能詳?shù)臉非胧纸档蛯W生音樂欣賞的難度,樹立學生學習音樂欣賞的自信心。
2.3 充分培養(yǎng)聽覺能力
聽覺能力是音樂能力中的重要內容,不僅要學生感知和判斷音樂的基本要素、形式要素、形態(tài)側面,還要學會體驗和把握音樂的風格以及情緒。因此,教師必須具備優(yōu)秀的音樂聽覺,除了要對學生音樂音響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做到及時發(fā)現(xiàn),還要準確判斷這些問題。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針對問題進行有效的指導訓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聽賞興趣,首先學會聆聽,然后積累鑒賞音樂的經驗。
3 結束語
對于音樂教育而言,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是最關鍵的部分,教學過程必須做到以學生為本,以審美為核心,采取多種方式,通過積極引導,使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實踐中來。不僅能夠促進學生音樂修養(yǎng)的提升,還能夠促進學生健全人格以及高尚情操的形成,不僅有助于素質教育的推行,還能促進高校音樂教學的時效性。
參考文獻
[1]阮瀟靜,郭聲健.國民音樂教育不應以審美為核心嗎?——與杜亞雄先生商榷[J]. 藝術百家,2012(03):53-57.
[2]馮紫浩.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改革探討[J].當代音樂,2015(23):15-16-19.
[3]宋薇.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改革[J]. 音樂時空,2014(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