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惠覺
口算是一切計算的基礎,沒有一個好的口算能力,提高計算能力就變得不切實際,而學習數(shù)學如果連基本的計算能力都不具備,要想發(fā)展基礎知識、綜合應用能力就會舉步維艱,困難重重。
一、直觀演示,建立數(shù)感,形成表象
一年級上學期學生需要加強10以內、20以內的加減學習。10以內的加法是基礎的基礎,因為加法不過關,減法很難熟練,10以內的加減不過關,將直接影響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從直接感知實物過渡到表象的運算,是低年級口算的重要形式。因此,要從學生認識10以內數(shù)開始,就始終注重直觀教學。課前師生共同準備大量學生喜愛的實物圖片、小棒、數(shù)字卡等。課堂上讓學生數(shù)一數(shù)圖片、小棒,數(shù)一數(shù)自己的小手指,再看看數(shù)字卡及點子圖,強化數(shù)感訓練。再通過分一分,拼一拼的直觀操作活動建立表象,掌握10以內數(shù)的組成和分解,熟練地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
二、注重算理教學,加快口算速度
要想會算而且算得快、算得好,理解算理是關鍵。在教學時,不僅要教給學生正確合理的算法,而且要十分重視算理教學,通過說理訓練,方法會了,口算速度也加快了。
例如:教學9加幾的進位加法時,首先在引入環(huán)節(jié)設置情境:教師出示事先裝備好的課件,小兔要請客,它為好朋友準備了兩盒牛奶,第一盒里有9瓶牛奶,第二盒里有8瓶牛奶,小兔子一共準備了幾瓶牛奶?小朋友你能幫小兔子算一算嗎?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小動物進行引入,學生的興趣就被激發(fā)出來了,有的在用手指頭算一共有多少盒;有的學生在用擺小捧的方法進行計算……在學生操作了一會兒后,教師再提出一個問題:你有什么辦法能讓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有多少瓶牛奶嗎?這時學生就會深入思考該怎么辦?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于是湊十法就自然而然地被學生發(fā)現(xiàn)了:即從第二盒中拿出一瓶放在第一盒中,第一盒就湊成十,然后再加上第二盒中剩下的7瓶一共就是17瓶。學生從動手操作、從討論思考中,很直觀地理解了湊十法的算理,這時教師再進行總結歸納,學生就會在頭腦中形成表象,進而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三、科學合理設計訓練方法,提高口算正確率。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表象力強,不通過合理的訓練很難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正確率,在口算訓練中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措施:
1.訓練學生注意力
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看算式精力不集中,讀得慢、讀錯了。對這種情況可以開展“只記算式不計算”的活動,用PPT制成課件,口算卡以各種形式從學生眼前飛過,讓學生想想是哪些算式,開始時是一次2張,學生能很快說出算式,然后一次出現(xiàn)3張,學生有些記不住,但興趣很濃,精力就更加集中。訓練之后,只要每天練口算,卡片一出示,學生就很興奮,效果就非常好。
2.看算聽算結合訓練
看算和聽算是口算練習中兩種基本形式??此闶峭ㄟ^眼看題目腦算口頭作答,而聽算則是通過耳聽題目,腦記、腦想,口頭作答,難度較大。在口算訓練中經(jīng)常調換口算形式,將看算和聽算相互結合起來,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學習始終保持積極的狀態(tài)。
3.形式多樣,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呢?我想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搶答口算題;筆錄口算爭能手;小組口算比賽奪紅旗;幫助卡片找朋友。
為了充分發(fā)揮游戲效應,有時還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如“摘蘋果”“飛鴿送信”“青蛙過河”“抽簽答題”等,讓學生在玩中促練,練中有提高。
4.新舊知識對比練
低年級學生對新知識接受得快,但遺忘得也快。針對這一特點,經(jīng)常采用新舊口算題對比訓練。如:9加幾、8加幾、7加幾、6加幾的對比;加法和減法的對比,這樣讓學生既掌握新知識,又復習舊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在復習中理順關系,有利于口算正確性的提高。
5.分散集中經(jīng)常練
要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長期訓練的結果,在教學20以內進位加法時,先集中認識進位道理,然后分散練習9加幾,8加幾,7加幾……最后再集中起來訓練,找一找9加幾,8加幾……各有幾題,并有規(guī)律地排列起來。20以內的退位減學完后,可以將加、減集中訓練,要求學生能夠根據(jù)一道加法算式,想出兩道減法算式;能根據(jù)相關聯(lián)的三個數(shù)(如8、7、15)很快寫出兩道加法算式和兩道減法算式。這樣通過“集中——分散——再集中”的經(jīng)常訓練,使學生達到脫口而出的程度。
總之,培養(yǎng)學生的口算能力是小學低年級數(shù)學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只要我們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積極因素并通過多種方法和途徑不斷地鞏固和培養(yǎng)學生的口算能力,學生的口算能力就會迅速有效地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樂余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