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摘要:語文美育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既可以是自然風光美,也可以是道德情操美,還可以是藝術情境美等等。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美的因素,不斷增強學生感知美、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以此豐富學生美的體驗,培養(yǎng)他們高尚道德品質(zhì),提高他們的欣賞水平與鑒賞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美育;語言美;意境美
小學語文是一門以知識性和人文性為主的學科,包含著豐富的審美因素。教材選用的多為“文質(zhì)兼美的典范文章”,對小學生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成為學生精神生活、情感培養(yǎng)和智力發(fā)展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使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相結合,逐步發(fā)展學生感知美、欣賞美、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建構完善的語文審美心理結構。
一、反復誦讀,品味語言美
“文以載道”,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物質(zhì)手段。從課文的語言中發(fā)掘美是實施審美教育的第一步,而誦讀則是喚起學生的審美注意的最有效的途徑,是語文審美教育的起點。反復誦讀,品味語言美,是學生感知美的第一步。語言美包括語言的形象美和音樂美,品味語言美就要引導學生去感知漢語言文字的形象美,領悟語言的音樂美。
例如:我在執(zhí)教《翠鳥》一課時,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自己認為寫得美的句子,并想想它美在何處?;卮饡r,有的學生說喜歡描寫翠鳥羽毛的句子。我就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一小節(jié),找找美的地方,同時在大屏幕上打出下述句子:“翠鳥頭上的羽毛是橄欖色的,背上的羽毛是翠綠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并附上一幅翠鳥的圖片。學生通過對課文中的句子和教師寫的句子的比較,得到了這樣的感受:書本上的句子用詞優(yōu)美,準確、精致地刻畫了翠鳥羽毛的色彩和花紋的美麗,還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寫生動具體,使翠鳥顯得更加活潑可愛。
二、創(chuàng)設情景,感受意境美
葉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作者寫文章,胸中必定有一個境,即一定的人物形象和社會生活圖景;作品寫出來總又飽蘸著作者的主觀感情。入境,就是要把學生引入作品所描寫的特定意境,使學生似親眼所見、親身所歷,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通過自己的體悟,深入認識作品的思想底蘊和美學價值,從心里頭說出一個“好”字、一個“美”字來。入境,不僅使學生對美的事物從直覺感受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穩(wěn)定的情感、意志、性格,并使他們所獲得的審美經(jīng)驗進而轉化為行為的技能技巧乃至理念、信仰、世界觀。所以它也是語文課審美教育的關鍵所在。
如何讓學生融情入境,關鍵在于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從形象思維為主過渡到以抽象思維為主。因此教師授課時,應用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情感,再現(xiàn)課文的藝術形象或具體畫面,領學生進入美的圣殿,啟發(fā)學生的形象思維,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充滿自由的創(chuàng)造的教學活動,把學生帶入情境中,使學生身臨其境,由境發(fā)情,與作者寄予的感情產(chǎn)生共鳴、交流,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美的熏陶,達到美育的目的。
如《回鄉(xiāng)偶書》一詩,看似平淡,卻內(nèi)蘊豐富。游子重回故鄉(xiāng),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化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自己的年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看似平淡的一問中?!靶柨蛷暮翁巵怼币隽嗽娙说臒o窮感慨。全詩在有問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在教學時,我首先指導學生弄清詩的大概意思和人物,然后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兒童會怎樣問詩人?詩人會怎么回答?你能根據(jù)這一個場面展開聯(lián)想補充出來嗎?”接著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設計對話,并組織學生分角色當堂進行對話表演。在表演中學生思維活躍,想象豐富,對答如流,還伴有生動的動作表演,把《回鄉(xiāng)偶書》中的對話場面生動地再現(xiàn)出來了,使學生對詩人那種年老回家,年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有了更深的感受,更好地領悟到詩的意境。
三、切磋討論,探究綜合美
劉勰認為“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建構主義心理學認為,閱讀是讀者運用原有知識經(jīng)驗去解釋語言文字所傳導的信息的過程。各人的知識經(jīng)驗不同,對文章的解釋就有不同。學生在閱讀中進行切磋討論,互相啟迪,交流各自對文章的獨特體驗,能夠豐富對文章的理解,體會到作者的情感。這樣,學生在討論文章的語言文字、藝術形象、內(nèi)容結構和整體風格等互動活動中,受到美的陶冶,探究美的能力自然也會提高。
四、拓展延伸,創(chuàng)造美
語文課的審美教育不僅要讓學生在思想上受到美的啟迪,感情上得到美的熏陶,還要引導學生借鑒美、表現(xiàn)美,將前人積累下來的審美經(jīng)驗和審美成果加以遷移,按自己的審美觀、審美理想去創(chuàng)造美。學生能否創(chuàng)造出美的事物,就成為衡量學生是否具備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的標志。學生能創(chuàng)造美,是審美教育的最終目的。如果只有審美力,沒有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并沒有完成美育的目的,因而教師應引導學生把教材讀活,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讀書、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作業(yè),培養(yǎng)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美育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最佳教育形式。它能夠讓學生在感知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同時升華情感、豐富體驗,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引導學生在學習與思考中塑造美的心靈,感受美的熏陶。
參考文獻:
[1]楊翠琴.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1年29期.
[2]李玉芬.小學語文美育初探[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年5期.
[3]江梅.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的滲透與實施[J].關愛明天.2014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