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小明
問題學生是每個班級都存在的一個特殊小群體,在他們身上都存在一些不良的習慣,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現(xiàn)象的影響,在一個集體中他們很容易影響別人,也會和別人產(chǎn)生矛盾,是班級工作的難點。但他們是集體的一員,也有自己的閃光點,是極具潛能的群體,班主任的適度引導和“持久戰(zhàn)”式教育會有效地轉化這些學生。
一、案例
楊×是一個個頭一米七幾,皮膚有點黑,看人的眼神并不友善的學生。上課不夠專心,喜歡到處觀望,本學期學習成績下滑很快,很多科任老師都向我“投訴”。并且,他也很不注意形象,衣冠不整,言語粗俗,極容易得罪人。和班上的一部分同學不和諧,且發(fā)生過矛盾,還動手打別人,理由是對方讓他丟了面子。這樣,楊×同學就是一種思想消極,不求上進,懶散,但又十分好面子的問題生。
雖然如此,楊×還是有他很優(yōu)秀的一面,品質還是沒有變壞的,而且喜歡打籃球。因此,對這種學生的教育應及時,持之以恒,需要有較強的耐心,通過與他的持久戰(zhàn),我最終取得了勝利,幫助這位讓很多老師都為難的問題生走出了沼澤地。
二、成因
楊×從小就養(yǎng)成了好勝、喜歡講面子、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習慣,久而久之便習以為常了,進而發(fā)展到只要別人受到委屈便拔刀相助的局面,但他從沒有考慮過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符合學生的標準。這樣嚴重地影響了他的健康成長,慢慢地形成了問題學生。
三、方法
針對這類問題學生,我決定采用“持久戰(zhàn)”的教育方式逐漸引導他、感化他、激勵他,讓他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缺點和毛病,同時也要發(fā)現(xiàn)自身的優(yōu)點和閃光點,相信他自己也會為班級爭光。
記得我第一次去他家進行家訪談話,那是星期五的下午,我步行單獨去了他家,正好他一個人在家,我便和他到房頂較安靜的地方聊了起來:“楊×,老師知道你很愛面子,所以才單獨到你家與你談心。我們接觸這么久了,希望你能相信我。你換了新環(huán)境,一切要重新開始,我也不會戴著有色眼鏡看你,我所關注的是進入這個班級后嶄新的你?!甭犃诉@句話后,楊×詫異地看著我,我急忙說:“怎么了,難道還不相信老師的話嗎?”他搖著頭說不,他沒想到我一下就猜透了他的心思,而且還為照顧他的面子特意到他家去家訪,他緊繃的臉緩和了許多。接下來我就直入主題:“在進入這個班級之前,我聽你以前的老師說過你,為了與別人爭面子,已經(jīng)犯了幾次錯誤,情節(jié)是比較嚴重的。”他非??隙ǖ鼗卮鹆宋?。我接著對他說:“老師如果沒有猜錯的話,你父母肯定為你操了不少心,也沒少往學校跑,你希望父母還要為你奔忙多長時間?更何況我了解到你母親體弱多病,你忍心讓她經(jīng)常來嗎?”這下正好擊中了他的軟肋,他開始落淚并輕輕地告訴我,他家庭條件原本不錯,但因兄弟姐妹很多,現(xiàn)在爸爸只能外出打工。我看得出他是個很重感情的人,便乘勝追擊:“老師知道你對父母是挺孝順的,那你就更不能讓父母操心,凡事不能沖動,心里有什么想法可以跟老師說,我們一起交流?!彼謽芬獾攸c點頭。
經(jīng)過這次特別的家訪,他變化特別大,但老毛病不是一次談話就能根治的。于是我便發(fā)揮他的特長,讓他加入校籃球隊,增進他對我的信任;他有自習課講小話的毛病,我便叫他負責本班的紀律,每天都要做好記錄,還告訴他:“我決定讓你負責本班的紀律,希望你以身作則,不辜負老師對你的期望,塑造一個全新的你,給師生們瞧瞧?!碑斔牭轿业臎Q定后,很驚奇,然后點了點頭,說:“老師,請放心,我相信自己一定會做好的!”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他的自控能力得到了提高,學習成績也上升較快。
四、反思
從楊×的轉化過程,我認為對待問題學生只有從細節(jié)入手,并加以持之以恒的教育,才能真正轉化這類學生。如果在教育楊×后,我并不去關注他,相信他不會完全改掉原來的不良習慣,他很快就會感覺到,老師有這么多的學生要教育和關注,不會一直關注他,繼而會一不小心出現(xiàn)新的違紀,這樣我前面所做的工作就付之東流了。充分提供和創(chuàng)造使他取得成功的情景和機會,讓他通過體驗成功的喜悅進而激發(fā)學習興趣,建立積極的自我,感受到自我的價值——作為班級的一員也能為班級爭光。
通過這個學生的轉化,我真正感受到作為班主任要有“四心”,即:第一,要有愛心,要真心實意地愛班級的每位學生,而不是說在嘴上、寫在紙上的。第二,要有細心,要全面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包括他的缺點,要盡快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并以這個閃光點為契機展開工作。第三,要有耐心,要有不厭其煩的做思想工作的心理。第四,要有恒心,對“問題生”的教育轉化工作要做到堅持到底,不見成效不罷休。
我們在關注“問題生”每個細節(jié)的同時,及時地給予他們機會,最終就會成就他們,使他們得以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這樣做拓寬了他們的人生道路,真正達到了教書育人的最終目的。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