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培華
摘 要:新課標倡導教學活動要以生為本,并指出教師要依據學生的發(fā)展特點,以及語文學科的學習特點開展教學活動,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和關愛,進而激發(fā)他們的主體意識和求知欲。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通過多種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14-0290-077
無論是傳授給學生知識,還是開發(fā)他們的智力,無論是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還是培養(yǎng)他們的思想品德,都需要學生的參與,而教師也無法代替學生的讀書、分析、思維,更不能將語文知識強行灌輸給學生。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想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提高學習能力,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學生,要把他們當做課堂的主人,使學生樹立主體意識,這樣他們才會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才能夠在知識、能力、思想等方面都獲得較好的發(fā)展和進步。筆者對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這一問題談了幾點粗淺的看法,現(xiàn)表述如下,希望能夠為各位同仁提供一些借鑒,進而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一、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差異進行“分層教學”,做到心中有“人”,因“人”施教,評價學生要以正面為主。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智力領域和弱勢智力領域,教師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特點進行教學,才有可能發(fā)揮他們各自的長處和優(yōu)勢,才能使他們產生主動學習的欲望,才能使他們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比如,我們班的一個學生總是不能利用作文課的時間完成習作,而是到了第二天才能夠交作業(yè),聽到課代表的反映后,我沒有批評那位學生,而是找到他了解情況。原來,他習慣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寫作,那時候他思維敏捷,文如泉涌,一揮而就。于是每到作文課,我就讓他自由看書,第二天再交作文。結果他成了全校聞名的寫作能手,他的作文還在縣級作文大賽中獲獎。當然,我也注意培養(yǎng)這位學生當堂完成作文的能力,以免他在考試中不能及時完成習作。
二、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一)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和情感流露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在平時要和學生打成一片,既當孩子們的老師,又當他們的朋友,再加上一點幽默感,這樣的老師是受學生歡迎和喜歡的。學生會樂于與老師交流生活和學習中的問題,自然而然,當教師走進課堂后,學生也會覺得學習是輕松愉悅的事情。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如何使學生興趣盎然、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使枯燥的文字變得生動形象,教師需要尋找能夠引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信息,找到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習興趣的結合點,使他們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以此來誘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比如,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童話故事,包括《狼和小羊》《狐貍和烏鴉》《美麗的小公雞》等,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或朗讀、或表演,寓教學于活動中,學生很容易進入教學情境。這樣,避免了教師一味地靜態(tài)講解,有助于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或用眼觀察的主體性活動中學習課文。此外,教師還可以用圖片、實物等直觀教具演示,用音樂、聲響營造氣氛,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來。
三、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交流機會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的學科,學生學習語文也是為了更好地用它進行交際活動。有不少小學生有害羞心理,羞于在課堂上開口,不敢回答問題,不愿意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效率。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些交流機會,引導他們大膽自由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并給予他們相應的鼓勵和表揚,進而激發(fā)學生交流的欲望,發(fā)揮他們的主體性。比如,在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以小組為單位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在小組學習中,學生分工合作,互相交流討論,共同總結,合力完成預習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熟悉了課文,還加強了彼此的交流和聯(lián)系,而且每個學生都積極投入其中,體現(xiàn)了他們的主體性。再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辯論題目,讓學生分為正反兩方,并在課下認真搜集和整理資料,課堂上再進行辯論,這樣的活動增加了學生發(fā)言、交流的機會,也激發(fā)了他們表達的欲望,使他們積極投入其中。
四、以激勵為主對學生進行評價
學生提出問題或回答問題后,總是希望得到老師的贊揚與肯定。因此,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師還要注意課堂上的評價,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以鼓勵為主進行評價。激勵能使學生產生積極情緒,常用的手段有:(1)教師表示對學生某一方面才能的賞識。如“你讀書時總有獨到的見解,真了不起” “你很會說話”等,但這種激勵要言而有據,讓人信服,這樣才能鼓勵學生繼續(xù)努力。(2)讓學生嘗試成功。學生有了成功的經歷就能獲得一種自我肯定的內部動力,從而更自覺地學習。因此,教師要找準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過淺或過深的目標都不能使學生有成功的體驗。即便有的學生的回答不正確、不完整,教師也可以從他發(fā)言的聲音、說話的口齒、站立的姿勢等方面去鼓勵。比如,在討論一個比較深奧的問題時,平時一個從不敢發(fā)言的學生舉起了手,他的回答引起了其他同學哄堂大笑,但這個同學還是堅持把話說完,教師就要從這一點上表揚他,使他樹立信心,這樣他就會逐漸由舉于發(fā)言變?yōu)橛袉柋卮?,而且回答問題的效果越來越好。
此外,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因人而異,如有些學生性子急、愛沖動,往往沒經過深思熟慮就說就問,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的評價要注重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方式、習慣。根據心理學家的分析,兒童長期處于滿足狀態(tài),會失去進取和探索欲,因而,對于基礎好的學生,教師的評價就要提高要求,重在鼓勵和創(chuàng)新。
總而言之,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和引導學生多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使他們在實踐中不斷獲得新的知識,形成新的能力,進而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因此,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不僅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教師應把它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張娟.小學語文教育與學生主體發(fā)展之探討[J].學周刊,2013(11).
[2] 劉光.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J].教育教學論壇,2014(17).
[責任編輯 趙景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