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彩霞
摘 要:“世界古代史”是高校歷史學專業(yè)學生必修的一門學科基礎課。為適應新時期人才培養(yǎng)目標,必須對“世界古代史”課程教學進行改革,而把ISEC項目國際先進的教學理念納入“世界古代史”課程改革,將會推動這一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考核方式等的轉變和完善。
關鍵詞:世界古代史;教學;ISEC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5-0274-02
ISEC項目,即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International Scholarly Exchange Curriculum,簡稱ISEC)項目,是由國家留學基金委東方國家教育交流中心針對國內本科院校提供的教育國際化支持方案的啟動項目。ISEC項目以開放、互動、明辨性思維教學為其主要教學理念,要求教師轉變教學理念,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2014年7月,筆者有幸參加了ISEC項目教師培訓,并講授我校ISEC項目學科拓展課程“西方文明史”。通過培訓和具體的教學實踐,筆者對ISEC項目的教學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希望將國際先進的教學理念運用到普通本科的教學,而這正符合我國實施ISEC項目的目的,即將國際先進的教學理念本土化,使之適合中國的課程體系。
“世界古代史”是高校歷史學專業(yè)學生必修的一門學科基礎課,課程內容涵蓋了從人類起源到公元1500年間整個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時間跨度大,空間范圍廣,內容廣泛。開設世界古代史課程的目的,不僅要讓學生認識和掌握古代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世界古代史”是一門“既古又洋”的課程,其研究內容是早期人類的歷史,距今比較久遠,反映這一大時段的遺物、遺跡和文獻資料比較缺乏。尤其是原始社會,更缺乏直接的歷史資料,需要結合考古學、社會學、古人類學、民族學、古生物學和地質學等學科的資料,存在很多難以確定的問題,史實模糊。世界古代史課程通常在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開設,學生正處于適應大學生活的過渡階段,而且學生在中學階段很少接觸世界古代史的內容,同時課程中還涉及大量生澀的音譯名詞,這些都是學生在學習世界古代史課程時需要面對的問題,學生容易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畏難情緒。如何解決這些教學過程中的困難,讓學生較好地接受世界古代史這門課程,完成培養(yǎng)目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擬將ISEC教學理念運用于世界古代史課程教學中,以推進我校學分制改革和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2012年全面啟動)中的課程教學改革。
一、整合教學內容
目前,世界古代史教學體系以吳于厪先生的全人類一體化歷史進程理論為依據,國內各高校使用的教材大都是吳于厪、齊世榮主編的《世界史·古代史編》上卷和下卷,或者是按照吳于厪先生的理論編寫的教材。吳于厪先生認為世界歷史的內容“為對人類歷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發(fā)展為全世界成一密切聯系整體的過程進行系統(tǒng)探討和闡述。世界歷史學科的主要任務是以世界全局的觀點,綜合考察各地區(qū)、各國、各民族的歷史,運用相關學科如文化人類學、考古學的成果研究和闡明人類歷史的演變,揭示演變的規(guī)律和趨向”。這一理論得到了多數學者的認可,但在這一理論指導下編寫的教材,對于剛入學的學生來說接受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雖然世界歷史記載的是人類由原始、孤立、分散的狀態(tài)發(fā)展成一個密切聯系整體的過程,但古代世界,特別是人類交通技術未得到較大改善以前,各地區(qū)之間的聯系并不頻繁,通常只以戰(zhàn)爭、貿易等方式發(fā)生聯系,所以古代世界各地區(qū)更多表現出來的是獨立發(fā)展的狀態(tài)。因此,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較為易為學生接受的方式是,將各地區(qū)獨立發(fā)展的歷史和彼此之間的橫向聯系結合起來。例如,在講授古代埃及和古代西亞歷史時,首先分別介紹二者各自獨立發(fā)展的歷史,讓學生了解不同地區(qū)文明發(fā)生、發(fā)展的不同特點。這兩個地區(qū)的文明發(fā)生時間相近、地理位置相鄰,所以二者之間具有某些相同之處,并且聯系較多。在講授古代希臘和古代羅馬歷史時,可以首先分別講授二者各自獨立發(fā)展的歷史,因為二者都是西方文明的源流,且具有一脈相承的關系,所以之后可以講授古羅馬文明對古希臘文明的繼承,諸如政治、文化等方面。通過以上的講授,學生既可以清晰地了解古代各文明獨立發(fā)展的歷史,又能把握彼此之間的聯系。
二、更新教學模式
(一)教師角色轉換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是主體,教師只要在規(guī)定的課時講完規(guī)定的內容即可。這樣的教學模式既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不會有活躍的課堂氣氛,很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ISEC項目課程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擔任教育引導者的角色,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從教學主體轉變?yōu)榻虒W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從替學生思考轉變?yōu)橐龑W生自主思考,營造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課堂氛圍,積極開展師生互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教師的引導不僅要在課堂教學中,還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與學生溝通,提供引導,如課后面對面的輔導、通過E-mail輔導等。只有通過豐富的渠道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引導,才能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幫助學生改進學習方法,使他們的學習效率最大化。
(二)教學方法多樣化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通常采用“一言堂”的授課方式,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既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也不利于教師因材施教,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ISEC項目課程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笆澜绻糯贰蓖ǔT诖髮W一年級開設,而且高中歷史沒有世界古代史的內容,所以世界古代史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對一門陌生的課程,學生難免會產生迷惑、畏難的情緒。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成為世界古代史教學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恰逢學校實行全面學分制改革和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筆者在2014級歷史學本科班和考古學本科班世界古代史課程教學中初步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力圖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他們真正參與到教學當中來,體味“學”的樂趣,完成“學”的任務。
首先,引入互動式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不能只專注教學內容的講解而忽略與學生的交流,這樣對學生來說只是一種知識的被動輸入,無益于啟發(fā)學生思考。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增加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互動,如設置討論、辯論等互動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自主、獨立地進行思考。同時為提高互動的有效性,可適當地將學生的互動環(huán)節(jié)中的表現計入平時成績,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內容與積極參與之間的聯系。如在進行“大流士一世改革”內容的講授時,介紹大流士一世平定貴族叛亂和對外擴張戰(zhàn)爭后,可以給學生設定一個情景,即“如果你是大流士一世,你怎樣來統(tǒng)治這一地域廣闊、成分復雜的國家?”學生根據高中歷史的知識以及平時的積累,完全能成為大流士一世的“軍師”。學生在看到這個問題時,首先想到的是“如果我是統(tǒng)治者”這一假設,無形中就使自己成為主導者,這樣就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學生踴躍地提出多種治國方略。當然,每個“軍師”都會有自己的見解,教師要適時予以引導和總結。通過這一互動,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引入任務型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布置相關的課題或教學設計。ISEC項目課程教學要求,教師每學期要安排2次以上的正式課業(yè),而且至少有一次由小組合作完成的課業(yè)。在完成任務過程中,以參與、體驗、交流和合作的方式,發(fā)揮了學生自身的認知能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完成任務的過程即是學生綜合能力得到提高的過程。在“世界古代史”教學過程中,筆者要求學生完成一篇以雅典民主政治為主題的學期小論文。通過這樣的任務設置,學生獨立進行文獻查閱、資料整理,專業(yè)論文寫作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完善考核方式
傳統(tǒng)的世界古代史課程的考核方式,通常都是以期末閉卷考試為主,“一考定終身”。ISEC項目要求摒棄以唯一標準答案的考試為主要手段的終結性評價方式,使用多種過程性評價方式對學生學習活動進行綜合評價。單科成績至少包含出勤成績、課堂表現成績、課業(yè)成績、測驗成績及考試成績等;測驗成績及試卷考試成績不允許超過總分的40%;要以多種方式,對不同階段的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考核評價,如課外調查、小論文、課堂合作演示、辯論、演講、寫作比賽、研究報告等。除教師評價外,還要通過學生自評、互評等對學生學習環(huán)節(jié)進行評價。過程性考核評價相對于終結性評價而言,具有兩個特點:即關注學習過程和重視非預期結果,更注重和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狀況,這不僅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能力能發(fā)展和提高的過程,也有助于引導學生逐步改善學習態(tài)度的學習方法,變被動學習為自主性學習、探究性學習,進而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知識運用能力等,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引進ISEC項目的國際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是為了提高我國高校的教學水平,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但ISEC項目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均源于西方,在具體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不能照搬照抄,完全復制,那樣會造成水土不服。我校課程體系具有自身的特點,唯有將國際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與我校發(fā)展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方為一劑良藥。
參考文獻:
〔1〕劉家和,王敦書.世界史·古代史編(上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楊俊明.關于《世界古代史》課程教學的幾點認識[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02).
〔3〕江鴻.淺談ISEC項目對新聞專業(yè)實踐教學的啟示[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11).
(責任編輯 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