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姝瑤
【摘要】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還原教學知識的生活背景,把書本上的知識放在生活中來學習,力圖使數學知識更貼近于學生的生活,注重于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關鍵詞】 生活化;初中數學課堂;構建
初中數學課堂“生活化”專指初中數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的數學情境”;“數學化” 特指數學本身的嚴謹體系,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而言. 沒有生活化,數學知識不但難以接受,而且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而沒有數學化,數學思維難以形成,最終難以更好的指導實踐. 生活化與數學化就是這樣相輔相成,交叉發(fā)展的. 對于初中生來講,由于他們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有限,數學教學尤其要多從他們較易理解的生活實例出發(fā).
一、生活化課堂教學的意義
素質教育要求將數學教學引向重點關注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新方向,課堂教學生活化是點燃學生學習數學欲望的助燃劑;是簡化數學教學程序、使數學學習更加容易的便捷橋梁;是增強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有力武器. 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實施不單是方法的探尋,更需要發(fā)掘更深層次的意義和作用.
(一)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長期以來,人們對數學學習的印象就是嚴密、公式化的套路,這令不少學生對數學學習用上了死記硬背的方法,久而久之很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而課堂教學生活化能夠將數學知識直觀地呈現給學生,使數學教學內容變得更加形象生動、通俗易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生活魅力.
(二)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能夠鍛煉學生的開放性思維
數學學習的基本要素在于嚴密的邏輯能力以及開放性思維,二者看似矛盾,實際上相互依托. 課本的引導有利于塑造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課堂生活化則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鍛煉學生的開放性思維. 跳出課本外的課堂教學生活化不但有生活場景的再現;還有寓教于樂的多種數學課堂活動的開展. 豐富多樣的生活化教學手段使學生能夠從各個不同的學習面認識數學 、體會數學的樂趣,學習視野隨之拓寬,因而思維方向也更加寬廣、自由.
(三)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課堂教學生活化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最佳助動力,它能讓學生從生活中多感受、多操作、多應用,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熟悉數學,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從而獲得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 初中階段的學生對于高強度的理解能力可能會有欠缺,但是對于生活感悟能力卻是超越年齡的,課堂教學生活化能夠令學生在感悟中又吸收知識,完成對數學信息的收集,形成自己獨特的數學視覺和創(chuàng)造靈感,以及勇于創(chuàng)造的數學素養(yǎng).
二、生活化課堂教學的構建途徑
(一)課堂導入“生活化”
教學的導入仿佛是優(yōu)美樂章的“序曲”. 如果設計和安排得富有藝術性,必能吸引學生,引發(fā)興趣,燃起智慧的火花,開啟思維閥門,收到先聲奪人、一舉成功的奇效. 因此在課堂的教學中可充分的運用網絡資源,大量取材生活實際,選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動畫、圖景、貼近學生的實例制作課件,激起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火花,使學生覺得數學是有用的、有趣的進而熱愛數學.
《初中數學教材(蘇科版)》每一章節(jié)的導入都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了不同的生活情景,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為學生提供看得到,聽得見、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通過師生的互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思考,探索,主動獲得數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使得學生從中感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二)概念學習“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說:“教學絕對不僅僅是簡單地告訴,教學應該是一種過程的經歷,一種體驗,一種感悟. ”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立足教材,著眼學生的發(fā)展,把握核心知識內容,向學生展示本質,是學生理解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 形成概念的首要條件,是使學生獲得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 因此,在教學中要密切聯系數學概念的現實原型,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帶著數學走進生活,引導學生分析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常見的事例,觀察有關的實物、圖示、模型,在具有充分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引入概念. 如在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教學中,從學生的座位,電影院的座位等引入平面直角坐標系,使學生接受的親切自然,從而使學生很好地領會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概念.
(三)數學模型“生活化”
已知 a,b,m 都是正數,并且 a < b,求證: >
用比較法證明本題并不困難,然而僅僅講證明,不能體現該題的教學價值. 為此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模型,讓學生分組討論,共同研究.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發(fā)現了以下結論:學生1:在一杯糖水中,加入糖后,糖水就變得更甜了;學生 2:一般地,生產生活中的濃度問題,溶液中加入溶質,濃度變大. 分析: 這一師生互動,使我聯想到如果數學教師能和學生一起走近生活,在生活中尋找模型,許多問題就會游刃而解. 與此同時,也會使非常抽象的數學變得通俗易懂;會使 “枯燥”的數學內容變得生動有趣;會激勵學生們更加熱愛數學,更加主動地去學習數學; 讓學生親身體會到數學的真實性,進而要做個有心人從生活中去發(fā)現數學,體現數學歸樸于實踐,歸樸于生活.
(四)學習過程“生活化”
結合教材的教學內容,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為實例,將數學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抽象的生活中的問題. 引導學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經驗探索新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學習,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學習數學就是為了更好的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變“課堂教學”為“生活數學”.
比如:“用正方形的紙折出一個無蓋的長方體,使其體積最大. ”這一問題,從學生熟悉的折紙活動開始,進而通過操作、抽象分析和交流、形成問題的代數表達;再通過收集有關數據,以及對同一數據的歸納,猜測“體積變化與邊長變化之間的聯系. ”最終通過交流與驗證等活動,獲得問題的解,并對求解過程作出反思.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會到“圖形的展開與折疊”、“字母表示數”和“制作與分析統(tǒng)計圖表”等方面知識的聯系與綜合應用. 通過這樣的活動過程學生有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在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氛圍中,解除了困惑,更能清楚地明確自己的思想,并有機會分享他人想法,從而在親身體驗和探索中認識數學,解決問題,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巧、方法. 數學是對現實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概括反映,現實生活是孕育數學的土壤,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教學資源,學生的數學知識,數學經驗,必須依賴于學生的實踐活動,從生活現象中去找數學,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使數學問題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使原本復雜枯燥的問題得以生活化,學生的探索欲望高漲,這樣的教學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而且讓學生體會了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感到數學親切、自然、具體、現實.
(五)課后評價“生活化 ”
《數學課程標準》著重強調:在數學教學中要增設實踐活動,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數學的能力. 因此,在課后練習設計時,要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創(chuàng)造運用數學知識的條件,給他們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從而讓他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數學巨大的應用價值. 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產生學習興趣.
初二年級學生要出去春游, 聯系車子的情況是這樣的: 每輛面包車可乘 20 人,車費200元;每輛大客車可乘30人,車費240 元,共有170人,問怎樣乘車經濟?這就是生活中的數學,數學從生活中走來,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問題,才能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把現實問題數學化,這不僅使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解決自己身邊的數學問題,而且提高了學生用數學的觀點看實際問題的能力,使他們變得越來越聰明.
當然,生活化課堂教學不同于把數學課堂搬到社會,而是把生活中某些要素引入課堂,從而實現課堂內和課堂外的溝通,變知識型課堂為語言型課堂,變講授型課堂為自主探究課堂,變枯燥無味的數學課堂為精彩紛呈的數學課堂. 打通數學通往生活的橋梁,將生活數學化、數學生活化,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與信心,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發(fā)現知識和創(chuàng)造知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