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秀蘭
案例背景:
我作為學校唯一一名小學英語教師,一直以來圍繞著“努力創(chuàng)造英語氛圍,提高學生聽說的能力”教學目標,遵循著“尊重人、發(fā)展人、塑造人、完善人”的核心育人思想,全心致力于提升語言素養(yǎng)、創(chuàng)建語言氛圍課堂教學的探索中。雖然曾有放棄探索的念頭(畢竟我一個人,沒有人支持我這種執(zhí)著)。但是看著學生對新語言學習的高漲熱情,在教學中我總是想方設法去鼓勵學生張開嘴說、出聲地唱、毫不膽怯地展現(xiàn)出來,引導學生在聽上下功夫。我個人認為,目前高效善學的課堂里,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張揚個性、展現(xiàn)自我,擁有更多、更科學的學習方法,全方位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真正會學、善學、愛學。
案例描述:
在《讓我們學做任何事情》活動課的課例中,我精心設計了包括“情境導入、定義明晰、尋找方法和展示結果”四個部分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其中,帶領學生尋找聽的方法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本次訓練的重點內容。我嘗試著從分析學生聽中的心理特點入手,通過游戲體驗、視頻分析等多種學生喜歡的形式,讓學生在親身參與體驗中發(fā)現(xiàn)正確聽的方法,從而形成指導的策略。以下兩個片段是學生獲得心理干預較充分、取得效果較好的幾點嘗試。
片段一:
師:請聽老師講英文故事《桌子在哪里?》(Where is the desk?)有兩個要求:(1)老師講了一個什么故事。(2)如果聽到“桌子”,就馬上做拍手的動作;聽到“門”,站著的人要立刻坐下,而坐著的人要立刻站起來。
我開始講故事:話說一只小猴子很頑皮,用尾巴倒掛在樹上蕩著秋千,吃著果子。它還不時地發(fā)出叫聲,得意的神情那就甭提了。有一天,它想舉辦生日派對,請小動物們到家來做客,可沒有適合大家就座的地方,它考慮去找一個,這樣朋友們才能一起吃并快樂地一起玩呀!到了那天,小熊送給他一扇門,說是生日禮物,并且告誡它還可以當桌子(desk)使用,能放摘的果子。并提醒它每天出門要上鎖。小猴子心不在焉,早把小熊告知的事情忘了,派對那天不知道該做什么,看看這,望望那,哪是桌子?哪里是門(door)?到底該怎么辦呢?它就抓耳撓腮了……
學生按要求,興致勃勃地完成規(guī)定動作。
故事講完后,我說道:大家做得都很好。那誰來告訴說,我講了一個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話簡述一下。
學生愣了一下后,紛紛不好意思地搖搖頭。
分析: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運用了心理學中“注意分配”的概念,讓學生在聽中同時完成兩個目標。因為注意力分散到不同的目標上,自然不易做到,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在聽中存在的問題,明確在聽時注意力要集中,這樣就能抓住主要的意思。
形成策略:
一、強化注意品質,獲得聽的方法
注意力是智力的五個因素之一,它是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的前提,如果注意力不集中,那思維、觀察等其他能力的正常發(fā)揮自然受限,從而導致聽的效果不理想。為此,應從強化注意品質入手,讓學生掌握專注聽的策略。
關注一:設定聽的目標,明確注意指向
學習中的聽,需要的是有意注意,這是一種為達到目標,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目標的確立是有意注意的必要條件。所以,要保證聽得專注有效,一定要引導學生為自己的聽確立一個明確的目標。比如,老師講課前可以提醒學生:仔細聽講,思考小猴子是怎樣弄不清門和桌子的;從老師的講述中,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小猴子。這樣具體的目標,可以為孩子的聽提供具有指向性的路徑,讓學生在邊聽邊思考中達到較高的注意力水平,表達也容易了許多。
關注二:聽的目標單一,避免注意分配
在游戲中,學生聽老師講故事時的注意力應該說是很集中,他們也有著明確的聽目標,那就是“桌子”和“門”。進行注意分配,同時完成多個目標,那必須要達到有意后注意的水平,即無需意志努力即可達到目標的注意,比如學會了騎自行車后,邊騎邊交談,行動自如。但課堂中的聽是一種有意注意,不具有分配實現(xiàn)的條件,如果老師對學生的聽提出了過多要求,或者邊聽邊思考授課內容之外的事情,聽的效果不會理想。最佳的方法就是,一個片段的聽或是一個小故事的聽,只提一個要求,為學生確立一個聽的目標,從而使所聽到的內容輕易口述出來。
關注三:強化意志力,提升聽的水平
很多時候,學生課堂上不聽講,是沒有意識到聽講的重要性,往往被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力。故事中只聽自己熟知的詞匯,而忽略了故事中的其他內容,也是不能簡述故事的主要原因。對于中、高段年級的學生來說,不斷強化自己的意志力,運用正面暗示的方法,不斷提醒自己端正坐姿、靜心地聽,是可以有效提高注意力水平,達到穩(wěn)定的聽的狀態(tài),保證聽的效果。
片段二:
課堂上,我又給學生播放了一段真實的課堂教學視頻,內容如下:
老師:同學們,下面老師布置作業(yè)……
學生:老師,作業(yè)是什么?
老師:聽我說,打開《情景導學》……
學生:《情景導學》還沒發(fā)呢。
老師:聽我說完,今天晚上的作業(yè)是《情景導學》11頁……
學生:老師,你說的是《情景導學》還是練習冊呀?
播放后,詢問學生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交流,發(fā)現(xiàn)視頻中隨意插話,不能等老師把話說完;大家聽講不專心,不能明確老師的要求等。
分析:
通常情況下,我們會認為學生打斷別人發(fā)言、不注意聽只是一種不合適的行為。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這是處在道德水平不明確階段的學生正常的一種表現(xiàn)。根據(jù)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的道德發(fā)展階段理論,本階段兒童采納的是自我中心的觀點,不會考慮他人的利益,他們的道德認知還沒有達到關注他人的心理感受這一水平。所以,只制止學生隨意發(fā)言,強制坐著聽,改變的是學生外在的行為。作為老師,不應只著眼行為,而應放眼于學生內在認知的提升,從而達到認知改變行為的目的。
二、道德兩難問題辯論,改善聽的認知
聽的問題,可以這樣說,聽不是道德問題,但影響聽的原因中卻潛藏著道德的因素。是自己搶著發(fā)言,還是忍住自己的想法聽他人表達?是表現(xiàn)自己,還是突出他人?這對道德認知水平不高卻又渴望表現(xiàn)自己的十一二歲學生來說,的確是一個兩難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采用“道德兩難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暗赖聝呻y法”即“道德兩難問題討論法”,是科爾伯格根據(jù)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觀點所創(chuàng)建的“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而派生出的一種教學方法。其實,在現(xiàn)實的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沒有注意聽的具體場景來設計問題,引發(fā)討論。比如,可以這樣問:××同學站起來回答問題,××的發(fā)言明顯不正確,而你又知道正確的答案。你是站起來表達,還是坐著繼續(xù)聽?有的學生認為應該站起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有的認為繼續(xù)聽同學把話說完。無論哪種觀點,老師只是引導,不要急于下結論。在不斷辯論中,學生會逐漸明白,專心聽不僅讓自己聽清他人的發(fā)言,獲得知識,同時也體現(xiàn)出對他人的尊重。討論后自然達到了高一級的道德認知階段,即“一種正確的行為,在滿足自己需要的同時還必須認可別人也有其權利”。當這種認知還原到課堂中,學生自然就能夠做到尊重他人、不隨意插話,達到認真聽的行為結果。
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教會學生學做任何事情,老師的引導很重要,讓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伴著學生健康成長、終身受益,是我執(zhí)著的追求,也是我作為英語老師思想境界的延伸。
參考文獻:
張巧念.論心理沖突及調適[J].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