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曦
【摘要】人類因為強大的大腦和發(fā)達的發(fā)音器官,所以擁有動物沒有的高級的語言。但是在語言廣義的定義中,動物也是有語言的。而因為動物肢體動作的限制和表達內容的局限使動物的語言主要表現形式是:聲音,氣味,肢體動作。人類的語言和動物的語言雖同為用來做溝通,交流使用,但在表達形式和內容放面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關鍵詞】廣義語言 動物語言 語言特點
一、動物是否擁有語言
傳統(tǒng)語言學的定義,認為語言是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tǒng),如果參照這個定義為標準,那么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人類以外的動物不具備語言能。因為掌握語言要具有發(fā)達的大腦和靈活的發(fā)音器官,而黑猩猩并不具有像人類那樣強大的腦容量和發(fā)達的發(fā)音器官。
但是動物之間真的沒有語言嗎?我們人類使用語言是為了與同類交流,溝通,進行信息的轉換,難道只有聲音可以作為信息交換的介質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人類還可以通過手勢、表情等體態(tài)語與別人交流。至于作為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tǒng)——文字,也使得我們的以聲音為介質的語言轉化為視覺符號,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古書了解古人的思想,雖然這些文字現在的讀音已經與當時的讀音有所不同,但我們還是能夠大致了解到古人要表達的信息,這更說明語言不只局限于聲音這一種介質。因此只要有信息交換的過程,只要這種信息交換的過程采用一定的媒體和介質來進行,就可以把這種媒體與介質稱為語言,而不用管他們是采用何種物質形式。這就是廣義的語言。
二、動物的語言是什么樣的
動物之間也有用于信息交流的方式,例如,帶頭的鹿在感覺到危險時會鳴叫,別的鹿在聽到它的鳴叫后便立刻跟著它逃跑;狗等動物通過尿液來標示自己的領地。
1.動物語言的形式。我們認為,在廣義的語言定義中動物也是有語言的,動物之間用于交流的介質主要有以下幾種:(1)聲音。很多動物都能發(fā)出各種各樣的聲音。一般來說,動物在吸引異性、交配求歡是會發(fā)出欣喜歡快的鳴叫聲;在痛苦感傷時,會發(fā)出凄婉的鳴叫。氣味。部分動物常常通過分泌的一些特殊的氣味來吸引異性、追蹤目標、鑒別 敵友、發(fā)出警報、標明領地等目的。除了我們了解的獸類用特殊的氣味物質來“圈地”,許多昆蟲也是靠釋放有特殊氣味的微量物質進行交流的,他們能分泌出吸引同種異性個體的性引誘計,通知同種個體對敵人采取防御和進攻措施的警戒激素,幫助同類尋找食物的示蹤激素,甚至還有維持群居昆蟲間正常行為的行為調節(jié)劑等等。(2)肢體動作。動物也會通過各種肢體動作來傳遞信息,我們上文提到過的蜜蜂的舞蹈動作是這種語言最突出的代表,它們通過在空中“飛舞”來告訴同伴蜜源的方位、距離、質量等。
2.決定動物語言形式的原因。至于每一種動物使用何種介質進行交流,一般由以下幾個方面決定:(1)自身條件的制約。選擇何種介質進行信息的交流是受其自身條件制約的,同時還形成與其介質相適應的信息的貯藏、傳遞和接收的方式。例如蜜蜂通過特定的舞蹈動作來告訴同類蜜源的方位、距離、質量等情況,而螞蟻則是在發(fā)現食物后,在回蟻巢的路上留下分泌物,用這種分泌物的氣味引導同伴沿著這條路線去尋找食物,并不斷地加強氣味。(2)表達的內容。每一特定的內容,都有適合表達它的某種介質,反過來,某種特定的介質也適合表達某種特定的內容以黑猩猩為例,在表達友好、親切、喜愛的內容時,它們會用擁抱、撫摸、親吻等動作形式,而當它們面臨危險時,會通過聲音這一介質來將信息傳遞給自己的同伴,因為聲音相對于動作來說傳遞的范圍更廣,更容易被遠處的同伴接收到。
三、動物語言與人類語言的差異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動物的語言和人類的語言還是存在差異的。這種差別不在于語言有無的差別,更多的是在于是什么樣的語言形式的差別和表達什么樣的內容及以什么樣的形式表達的差別。
動物的語言在表達的內容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多都是與維持生命有關,這是因為動物對物質世界的能動性改造的能力較弱,大多數時刻都只能被動地接受外部世界的一切,這使得它們沒有精力從物質世界抽出身來考慮精神層面的東西。此外,人的語言比起動物的語言,更加精細。雖然蜜蜂也能通過舞蹈表示蜜源的距離,但是那也只是一個大致的范圍,而不能像人類語言那樣表達出更精密的數據。
即使人類語言比動物語言豐富的多,人類最多也只能表達他所認知到的世界,這個世界只是外部世界通過人的感覺器官過濾后的外部世界的映像,而并不是外部世界本身。人的感覺器官包括眼、耳、鼻、舌、口、皮膚等,外部世界在經過這些感覺器官后,已經不再是其原有的性質。
外部世界本身具有唯一性和自在性,不以人的感覺而轉移。而外部世界在經過人的五種感覺器官移入人腦并在人腦中重新構建后,就形成了一個新的世界,這個重新構建后的世界的本質是精神和意識的,而不再是純自然的。大腦會通過自己已有的知識和內容對外部世界進行重新的分析和整合,這樣形成的世界比簡單移入外部世界的映像要豐富的多,同時也可能增加了外部世界本身不包含的部分。對于人類而言,內部世界的最高準則不意味著一定要完全符合外部真實,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相吻合的真實價值在于人對外部世界進行改造被渴望獲得預想的效果之時,就是在人看來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的吻合之時。
我們和動物分享著同一個外部世界,并且許多動物和我們有著相似的感覺器官和感覺方式,這就使得我們和動物所構建的內部世界在結構上有著相似性,從而為我們和動物之間進行信息溝通創(chuàng)造了可能。例如地震對于人和動物來說都是很大的災難,在面對這一災難時,動物和人都會想盡一切辦法來躲避災難,有些動物對于地震的感覺較為敏感,我們可以根據它們的一些反常的舉動來做準備,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
參考文獻:
[1]陳歡歡.人與動物語言本質性標記[J].語言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