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杰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7-0095-01
溫家寶總理說:“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有愛心。沒有愛心,就沒有教育”。魯迅先生說:“教育植根于愛”。 教育不能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同池塘沒有水。沒有水就沒有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靈魂,只有融入了愛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老師要“用愛心做教育”。要想做到這一點,我覺得主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育者做教育要安心
教育是一種社會行為,是與人類社會同時產生的。教師,可以說是人類最古老的職業(yè)了。教師培養(yǎng)了社會人才,傳播了人類生產勞動、生活知識,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fā)展,科技文化的進步,提高了社會的精神文明程度和物質文明的水平。也可以說,教育的水平關系到國家的興衰榮辱。
沒錯,老師的地位是崇高的??墒?,教師職業(yè)在政策層面上似乎是很有地位的,有《教師法》、有比公務員工資高10%的規(guī)定、有教師節(jié)等等。那么,從職業(yè)角度說,教師的社會交往很有局限,經濟收入非常低下。從政治方面看,教師是沒有政治地位的一群社會群體。即使這樣,做教育者也要安貧樂道,要耐得住寂寞。對金錢、物欲不要想得過多,不能讓金錢、物欲占領教育者的心靈。如果每個教師都能做到 “不思爵祿之未至、常思德業(yè)之未修”,“既然已選擇了你,從此永不改變”這兩點的話,那將是學生之幸,國家之幸!
二、教育者對業(yè)務學習要上心
現在,我們置身于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社會,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去適應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變化。許多人認為自己學歷不低、證書也不少??呻S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人們的思維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改變,教育、教學的方法也不斷地向更科學、人性化方向變化著。也就是說,社會的發(fā)展與變革,對我們不斷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果教育者不經常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的方法,通過自身學習來不斷拓展知識面,優(yōu)化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改變自身教育、教學不合理的地方,那么,他們就會漸漸落后于時代。如果教育者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論、方法,取長補短,關注學生思想等方面在新時期的不斷發(fā)展變化,再通過不斷的教育理論學習到教育實踐,從教育實踐到教育理論學習的過程。使教育者所實施的方式、方法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所接受、教育,教學的效果自然會更好。
三、教育者對教案設計、上課要精心,課后要費心
在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教師覺得難講、學生不喜歡聽的現象。為了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們首先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學習的內容是什么?為什么要學?怎么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的目標……也就是說,教案設計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在精心收集資料備教材、備教法和備學生的基礎上,上課前還要反復琢磨,也許會想到還有更好的方法進行某課、某個內容的教學。在上課的過程中,隨著課堂上的發(fā)展變化,有時會出現一些意外的情景。教師要會靈活變通,很好地駕馭課堂,精心地把該傳授的內容順利、科學地傳授給學生。課堂小結,是一節(jié)或一次授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師應費心給這一課的得失作一個系統(tǒng)、概括、延伸、短小精悍的總結。這樣才能為以后更好地上課打下好的基礎。
四、教育者對待學生要有愛心
“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碧K霍姆林斯基曾經這么說過。沒錯,每個學生都是祖國的希望,要真誠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要厚此薄彼。教師要用愛傾聽每一個孩子心底的聲音。只有用真誠持久的愛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
責任源于愛,歸于愛。教師要用愛心對每一個孩子,要有真心,才能有誠心和耐心。要切實體諒、愛護、尊重學生,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人格。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對待、評價學生。要做到愛生如己,教生如子,待生如友。這樣,不但教師教書育人的工作好開展,而且也會使學生的身心健康茁壯地成長。
五、教育者對待學生家長要熱心、真心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大力配合。教師與家長聯(lián)絡、交流時要熱心接待,真心實意地對待每位學生家長,切勿在言語、行為上使家長難于接受。教師只有把握好對每個學生的態(tài)度,才能取得家長的信任與支持,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學水平。老師和家長的心本來就是一樣的,都是希望學生好。只要教師和家長互相信任,加強聯(lián)系,互相配合,注意工作方法,就能共同把學生教育好,培養(yǎng)好,使學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諧的發(fā)展。如果接待家長做到一聲親切的問候、搬上一把椅子、端上一杯熱茶,再真心實意、和氣地與家長溝通、交換意見,家長配合教師,效果會更好。
教師育人,最重要的品質是必須具備愛心。一位名副其實的好老師必須能夠豁達開朗,安貧樂道,而不是追逐名利,迎合潮流。具備良好的師德和優(yōu)良的職業(yè)作風,才能在教育過程中,用自己的人格形象去教育、感染學生,用自己的行為習慣去影響和熏陶學生,以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