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陽
[摘要]翻譯是一項極其重要的技能,大學英語教學對翻譯這一環(huán)節(jié)開始越來越重視。但現階段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針對問題,大學英語翻譯教學要以教授翻譯理論知識為核心,以培養(yǎng)學生文體意識、更新教學方法、增設英漢對比課程、開拓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等為手段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
[關鍵詞]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策略;人本主義;能力
一、現階段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對于翻譯尤其是英語翻譯高級人才的需要也越來越大,但是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有著不少問題,這些問題造成大學生英語翻譯能力達不到較高的水平。
1.教學隨機傾向和主觀傾向嚴重
國內大多數高校的英語教學課堂中對于翻譯環(huán)節(jié)都是采用講解翻譯練習的方式處理,基本沒有進行系統的翻譯理論和翻譯方法的講解,教學效果不是非常明顯。其主要原因在于很多教師課時量比較大,科研工作也不能落下,所以在大學英語翻譯環(huán)節(jié)只能做一些翻譯任務的布置,對于最終翻譯結果只能是給標準答案,不能給學生非唯一性和個性化的啟發(fā)。大學英語教學中,大多數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是與教師的個人判斷有著緊密的聯系。
2.翻譯教學不注重文化背景導入
語言學家Eugene Nida認為,如果學生要真正了解話語中包含的文化內涵,就應該充分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中國學生在翻譯過程中最大的困難不是來自語言技術層面,而是語言背后的文化。在大學英語翻譯課堂中,教師要大量增加西方文化背景的講授,學生只有對不同文化背景有了充分了解才可以更好地進行翻譯學習。例如在“street woman”正確的翻譯是“妓女”,而很多學生直接翻譯為“街道婦女”。這種錯誤就是由英漢思維模式差異的問題造成的。任何語言和文化是分不開的,又例如紅茶正確的翻譯是“black tea”,英語的“black coffee”是濃咖啡。
3.學生英語和母語的綜合能力薄弱
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學生語言基礎相對薄弱的問題,這也導致了學生翻譯能力的欠缺,很多學生在翻譯過程中錯誤連連。由于在高中階段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只是注重英語知識的學習,高考中也沒有翻譯類題型,所以他們對于聽說讀寫非常熟悉,但是對于譯卻不熟悉,課堂也沒有專門性的訓練。很多學生甚至認為譯不重要,只要在做題的過程中對句子和段落有個大致的理解就可以了。
二、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核心
在翻譯課程開始之初,教師必須給學生正確教授翻譯的理論知識,翻譯實質上是一種交際活動,但是靠單純的語言知識還不能進行交際。語言能力知識是成功交際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交際能力還包括獲得交際中的使用規(guī)則。剛上大學的學生在英語語音、詞匯、句法方面都有著一定的儲備,但是語言使用規(guī)則卻是他們缺乏的,這就要求教師在翻譯教學中要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言使用規(guī)則,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語境和不同的對象進行不同規(guī)則的交際。
在翻譯界有著很多的流派,很多觀點都非常獨特,但是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由于受各種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大學教師必須找到一套適合的翻譯理論體系。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涉及的原文材料一般有著句子較短、句型結構簡單、難度適中的特征,對于意識形態(tài)和文學方面的內容涉及較少。這種特征使得譯文與原文需要高度的貼合,需要用譯語再現原文的信息,在翻譯的時候語意可以適當地讓位于形式。很多時候學生翻譯過程中存在著“死譯”或者是“胡譯”的現象,還有部分學生不能理解原文,滿足于一知半解,翻譯時主觀臆斷、任意發(fā)揮,其原因就在于缺乏翻譯理論和翻譯思想。在具體的教學策略方面,要求教師在課堂內要把直譯與意譯根據不同文體需要進行詳細的講解,讓學生選擇最為合適的翻譯方式。
三、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
1.培養(yǎng)學生文體意識
在翻譯過程中學生容易出現語域和文體不當的錯誤,特別是近些年應用翻譯受到重視,各種應用文體翻譯已經成為翻譯課堂的重要內容。因為畢業(yè)生工作后涉及的范圍非常廣闊,有可能在法律、新聞、科技等領域進行文體翻譯,所以必須對他們進行英語文體翻譯意識培養(yǎng)。例如在經濟領域中經常遇到“地下經濟活動”等專有名詞的翻譯,如果學生之前沒有翻譯基礎則很容易出錯,“地下經濟活動”指的是瞞報收入以達到漏稅的行為,也可指違法黑市交易的活動,也稱黑市經濟或是黑賬經濟,最為專業(yè)的翻譯是“black economy”。
2.更新教學方法
傳統翻譯教學方法有著很強的優(yōu)勢,但是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策略并不斷更新教學方法。如果課堂內學生人數較少就可以通過“手把手”的教學方式監(jiān)控整個翻譯過程,讓學生能夠及時得到翻譯方面的指導和練習;如果課堂內學生人數比較多則可以采用取向性的教學法和評注教學法,通過這兩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形成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習慣。另外新的翻譯技術也不斷在大學翻譯課堂中出現,例如可以利用翻譯機、翻譯術語庫、術語管理等先進技術提高翻譯的速度和水平,同時這也是畢業(yè)生走出校門后必須掌握的一門翻譯技術。
3.增設英漢對比課程
教師在長期的英語翻譯教學中經常會發(fā)現學生們受母語負遷移的現象,這也是英語翻譯教學中學生要面臨的障礙。由于漢語和英語分屬于不同的語言文化系統,所以兩種語言在使用過程中的思維方式、價值傾向、審美觀念都有著不同。例如漢語因為長期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所以在和諧或者是對稱方面有著喜好,這與傾向于個人主義的西方文化差別很大,而英語的邏輯性和語法規(guī)則在嚴謹性和簡潔性方面有著突出特點。只有讓學生們了解和熟悉兩種語言的不同之處,才會在翻譯過程中做出適當的調整,在英語翻譯實踐中則會自覺培養(yǎng)譯語意識和特定的表達習慣,提高譯文的質量。
4.培養(yǎng)學生翻譯決策能力
學生在翻譯學習中經常在找到目標單詞后,面對豐富的詞義選項又犯難了,應該選擇哪一個作為參考呢?在網絡學習中尋找到海量的原文背景應該如何去篩選呢?翻譯時采用哪種翻譯方法呢?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學生有一種翻譯決策能力,教師在課堂的教學中需要針對不同翻譯類型的文章和不同的翻譯情況作出適當的選取方法的甄別,幫助學生提高翻譯的決策能力,引導學生權衡利弊作出適合的判斷。
5.開拓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
學生在翻譯學習中需要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學生在翻譯過程中重要的認知能力。將原文通過大腦有效的提取和加工并成功輸出是翻譯教學所追求的境界,這個境界的實現需要學生不斷拋棄自我的翻譯,在教師給予的參考譯文中不斷修正。在這個過程中要求學生不斷地去獨立思考,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在不斷的相互學習中提升自己的翻譯能力。譯文沒有標準形式,翻譯的答案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既是創(chuàng)造性的表述又忠實于原文。
在大學翻譯教學中教師要處理好翻譯理論、技巧、實踐三者的關系,在課堂中要培養(yǎng)聽、說、讀、寫、譯全方位的英語技能,相信通過大量的翻譯實踐教學,學生的翻譯能力一定會有所提升。
責任編輯 肖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