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學榮
摘要:離退休是一個人在工作了一定時間之后所經歷的階段,對于一個人而言,尤其是在當今人均壽命已經得到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離退休之后往往并不意味著一個人什么都不做了,有很多離退休人員在離退之后開始新的或與原來工作相關的事業(yè),并能作出新的貢獻和成績。而也有一些離退休人員在離退休之后,原來的生活和工作習慣已經養(yǎng)成多年,從工作到離退休的轉換比較難,可能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此時,就需要對離退休人員的思政工作加大力度,探究提高離退休人員思政工作的有效性。
關鍵詞:離退休;思政;有效性;路徑
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國是一項長期而持久的工作,我國的離退休人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都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毛澤東同志曾經嚴肅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我國離退休人員的思政工作在上級部門的領導下,在離退休人員所在基層黨組織的努力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斷創(chuàng)新和辛勤付出之下,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績,離退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政治水平不斷提高,為離退休人員發(fā)揮余熱,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一、離退休人員思政工作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由于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矛盾多發(fā)期,又面臨著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信息技術的發(fā)達,獲取資訊的便捷和快速,這些都給離退休人員的思想政治工作帶來困難和考驗,在現實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體制和機制方面還存在一些不完善、不科學之處,以至于離退休人員的思政工作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一些問題甚至還比較突出,概而述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離退休人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情勢更加復雜多變。我國目前正處于實現社會主義偉大復興的征途之中,在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浪潮下,國內各種利益主體已經形成并有著各自的利益訴求,由于還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導致收入差距拉大,一些民生問題比較突出,弱勢群體的利益有時還受到侵犯等情況,國內社會處于社會矛盾多發(fā)期的階段,經濟下行風險增大,這些都增加了國內的復雜形勢。在國際上,由于西方國家債務危機,金融危機的出現,經濟發(fā)展速度放緩,國內矛盾增大,在貿易上逐漸趨向保守,在加上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他們對中國的發(fā)展和崛起抱有戒心和成見,中國面臨的國際形勢比以往更加復雜多變。
在社會生活領域,由于信息技術的發(fā)達,各種媒體迅速發(fā)展,人們傳遞信息更加方便,多渠道多樣化的信息大量涌現,各種思想觀念不斷被提出,這些思想和觀念相互激蕩或碰撞,離退休人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關起門來實現,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之下,離退休人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更加復雜的情勢和環(huán)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和力度都比以往增大很多。
2、離退休人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多元性和差異性增強。在當前市場經濟和社會多變的形勢下,追求開放,民主和個性化成為現代社會中思想上的總體趨勢,對于離退休人員而言,思想活動的差異性必然削弱了他們以往思想上的依附性和對教育內容的接受性,潛移默化地增長了他們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對待一些問題的看法上,離退休人員由于年齡都比較大,早已形成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判斷。有時候,他們可能對某些問題和現象的思考陷入錯誤的方向,如果沒有合理的引導,會越陷越深。有鑒于此,應當不斷加強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適應新的形勢發(fā)展的需要。
3、思想政治工作的長效機制的不健全。在復雜的情勢之下,離退休人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有切實有效可行的體制機制,統(tǒng)率離退休人員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制定相應的方針政策,使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合力,取得實效。然而,實際之中,一些離退休人員的思想政治工作機制仍不健全,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一些必要的機制仍沒有建立,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協(xié)調機制,評價機制等沒有得到建立,很多離退休人員還是一片空白,即使有些離退休人員建立了機制,但這些機制仍顯得粗糙,甚至有與離退休人員其他機制共用同一班人馬,只不過在原有的機制上增加一個名稱而已,并沒有實際效用的發(fā)揮。
二、離退休工作人員思政工作有效性提高的可行性路徑
(一)樹立社會主義信仰,走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所謂信仰是信仰者對信仰對象的極度尊崇和信服,并且將其作為自身的精神寄托、行動準則和人生目標,所以信仰內容以及信仰的對象直接決定一個人的科學與成功與否??茖W的信仰對象能夠引導人們向著積極向上的發(fā)展。資本主義所倡導的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無政府主義等錯誤的信仰會導致人們走向錯誤的深淵。社會主義信仰是堅持馬列主義的指導的科學信仰。它的內容主要表現為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和執(zhí)著追求。在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國,共產主義的偉大信仰既是個人的人生信仰,也是社會的共同信仰,既包含了政治的內容也包括的道德的信仰。它是擺脫了剝削、奴役和戰(zhàn)爭的桎梏的自由,是為了全體人民的利益而進行的勞動的自由,是社會和個人的真正的幸福。
(二)法律觀念培養(yǎng),法制意識的提高
提高離退休人員的法律意識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求全體人民都有較高的法律素養(yǎng),離退休人員雖然不再原工作崗位上,但他們的法律意識和素養(yǎng),對子女、身邊的人以及社會都有著較大的影響,因此要培養(yǎng)良好的法治素養(yǎng)。離退休人員法律素養(yǎng)的提高可以為社會起到到頭模范的作用,也能影響下一代公民的法律意識。一個國家的規(guī)章法制如果沒有人遵守,就等于是一紙空文,法律和法律制度就形同虛設。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律制度的完備固然重要,但是具有良好法律素養(yǎng)的公民隊伍的建設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根本在于培養(yǎng)人民的法律意識和素養(yǎng),而離退休人員的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培養(yǎng)離退休人員的法律意識要求我們樹立法律至上的權威觀念。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法律是有全國人大制定的,代表全體人民的利益,是人民意志的體現,所以法律在我國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性。培養(yǎng)離退休人員的法律意識,首先我們的從事離退休工作的人應該言傳身教,讓離退休人員明白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違法的,什么是犯罪,避免離退休人員在離開工作崗位以后走上犯罪的歧途。其次,還應理論聯系到實際,結合離退休人員所關心關注的問題普及相關法律知識。不同的行業(yè)有著不同的法律規(guī)范,所以在普法的過程中也要結合不同對象的不同特點;再次,要將所學應用于實際,多多創(chuàng)造離退休人員接觸法律的機會,可以在離退休人員所在的社區(qū)和街道,進行普法,營造了公民懂法守法的良好環(huán)境的同時對離退休人員來說也是一次學習和鍛煉。
(三)心理健康的良性引導
對于一個人而言,尤其是在當今人均壽命已經得到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離退休之后往往并不意味著一個人什么都不做了,有很多離退休人員在離退之后開始新的或與原來工作相關的事業(yè),并能作出新的貢獻和成績。而也有一些離退休人員在離退休之后,原來的生活和工作習慣已經養(yǎng)成多年,從工作到離退休的轉換比較難,可能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來自生活、精神和社會性的壓力或刺激。在一般情況下,心理的承受能力能夠應付正常的離退休的生活,但是一旦轉變的不順利,超過了自我的承受能力,心態(tài)就會紊亂,心態(tài)的紊亂就可能會產生不當的行為,久而久之就會積累更多的心理問題。讓離退休人員們應接不暇,一些離退休人員由于缺乏較好的自我疏導能力,產生了心理疾病。針對于此,離退休工作機構和從事離退工作的人員應當認識到這一實際,對離退休人員及時給予相應的心理健康引導,做好他們的心理健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