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君 姚建法
【摘 要】新課標要求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同樣也需要增強發(fā)現(xiàn)和提出教學問題、分析和解決教學問題的能力。以“認識平行”一課為例,圍繞“圖形歸類理性化、揭示概念結(jié)構(gòu)化、尋找平行方法化、創(chuàng)作平行多樣化”四方面進行教學問題分析與追思,可以有效探尋教學重構(gòu)的路徑。
【關(guān)鍵詞】問題分析 教學重構(gòu) 路徑驅(qū)動 平行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總目標中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shù)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同樣也需要增強發(fā)現(xiàn)和提出教學問題的能力、分析教學現(xiàn)象和解決教學問題的能力。
研討完蘇教版數(shù)學教材四年級上冊“認識垂線”之后,數(shù)學組對后續(xù)課“認識平行”進行了教學研討,課后圍繞四大環(huán)節(jié),帶著問題進行了分析反思與教學建構(gòu)。
一、圖形歸類:如何使分類更具理性化?
【教學回放】
師(屏幕呈現(xiàn)五幅圖):觀察這里的五幅圖,你能把它們分成兩類嗎?分好后同桌互相說說為什么這么分。
組織集體交流。(學生用手凌空比畫,言語表述不清)
師:我們一起再用PPT來驗證一下。(集體觀看屏幕動畫⑤號和④號的延長)
師(總結(jié)):⑤號的兩條直線延長相交,所以⑤號屬于相交這一類。而④號無論怎么延長兩條直線,仍然不相交,這又是怎樣的位置關(guān)系呢?
【教學效果】
此處分類只是學生的感性觀察,僅僅停留在“眼、口”之上,所以在集體交流反饋時,學生對于④號無所爭議,但對于⑤號到底如何處理爭議較大,數(shù)學語言表達產(chǎn)生困難,缺失延長直線的操作而“口說無憑”,一些學生陷入了⑤號也是不相交的“感性直觀誤區(qū)”。教師雖然早有預設(shè),進行課件延長直線的展示,明確了⑤號兩條直線延長后相交,但學生仍缺乏理性體驗,教學費時,暴露出“媒體替代”思維。
【評價反思】
分類能夠從一系列事件中逐步抽象出部分事件的相同屬性,達成對知識的高度歸屬與認同。分類,可以借助直觀達成,但分類本身更多具備理性思考的特質(zhì)。
既然在教學“認識垂線”時學生就初步形成了知識結(jié)構(gòu)與方法結(jié)構(gòu),經(jīng)歷了探究過程,所以導入部分的分類,喚起已有經(jīng)驗,為研究互相平行做鋪墊,那么為什么不讓學生在分類時就能夠“理性地觀察思考”呢?如何讓學生更有話語權(quán)和便利的表達方式,不再受替代思維之惑?既然⑤號的爭議焦點就在“直線可向兩端無限延長”,那么為什么不讓學生有機會將思考的過程落實到筆頭上呢?
所以,此處的分類,不能簡單地用“看”和“說”進行推進,而應加入“動手操作”讓學生有機會“沉”下來,落實到筆頭上,得到嘗試將⑤號延長的機會,再在交流反饋時解釋為什么這么分的標準,分兩層并列投影呈現(xiàn)差異資源,第一層:①②③和④⑤、①②③⑤和④,聚焦疑點⑤號;第二層:④號和⑤號沒有畫延長線和畫了延長線,積累基本方法。通過直觀的投影,讓所有學生清晰地看到“直觀的⑤號兩條直線延長后相交的圖像”,達成意會和頓悟。最后讓沒有延長操作經(jīng)歷的學生再將④號和⑤號進行延長,產(chǎn)生切身的操作體驗,得到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渡。
【教學重構(gòu)】
師(屏幕呈現(xiàn)問題):看一看下面五組直線,先獨立想一想,再在紙上分一分,并和同桌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分。
第一類:( ) 第二類:( )
并列投影第一層學生作品:第一類:①②③和④⑤;第二類:①②③⑤和④。
觀察思考:你同意哪一種?(停頓)下面我們就來聽聽這兩位同學為什么這么分。
并列投影第二層學生作品(能將⑤號和④號畫出延長線):好在哪?
學生操作:分別延長⑤號和④號,又有什么結(jié)論?
屏幕:我們一起再用PPT來驗證一下。
總結(jié):⑤號的兩條直線延長后相交,所以⑤號屬于相交這一類。而④號無論怎么延長兩條直線,仍然不相交,這又是怎樣的位置關(guān)系呢?
二、揭示概念:如何讓教學更具結(jié)構(gòu)化?
通過第一環(huán)節(jié)的理性分類,在第二環(huán)節(jié)及時把平行納入兩條直線的位置關(guān)系中,完善了知識結(jié)構(gòu)體系。
【教學回放】
師(指著④號圖):像這樣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師:如果我把這條直線叫作直線a,這條直線叫作直線b,你能像說垂直一樣,說一說直線a和直線b的位置關(guān)系嗎?
學生獨立試說、同桌互說、集體交流。(三種說法都比較順暢)
判斷:下面每組中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嗎?為什么?
生:圖1兩條直線都是這樣斜的(手勢比畫),所以它們互相平行。
生:圖2一看就相交了,圖4延長后也相交,所以它們都不互相平行。
生:圖3兩條直線都是這樣斜的(手勢比畫),它們也互相平行。
【教學效果】
學生對于兩條直線互相平行的三句話表述方式總體比較流暢,說明前一課“認識垂線”的教學較為到位,學生能夠有效地進行遷移與應用,教學效果較為理想。但是面對判斷兩條直線是否互相平行時,一時用言語難以表述清楚,于是學生只能借助手勢輔助,只是“都是這樣斜的”的表述也不科學嚴謹,這表明學生對“為什么平行”的解釋有障礙。
【評價反思】
1.結(jié)構(gòu)化語言的思考。由于前面學過垂線的知識,學生對垂直的三句話“直線a是直線b的垂線”“直線b是直線a的垂線”“直線a和直線b互相垂直”牢記于心。所以有關(guān)平行的三句話,出于對學生的信任,完全采用“用結(jié)構(gòu)”的方式,放手讓學生依據(jù)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主動地去尋求答案,進行自主建構(gòu)與語言表達。從課堂反應來看學生做到了。在此過程中,學生體會到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獲得了知識體系的有效建構(gòu)。這一活動板塊較為成功。
2.“同一平面內(nèi)”的思考。舊教材中,對平行定義為“在同一平面內(nèi),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由于在小學階段,“同一平面”對學生較為抽象深奧,因此新教材的要求有所降低,改版為描述性概念:“像這樣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庇谩胺秷D”+“像這樣”+“結(jié)語”,完成對平行現(xiàn)象的描述定義,而沒有具體說明怎樣的“不相交”?!跋襁@樣”所表達的內(nèi)涵與外延,一是和范圖一樣在同一張紙上,即“在同一平面內(nèi)”,二是永不相交,不能不這樣。對于這樣的描述性概念內(nèi)容,立足學生年齡與心理特點,為什么的道理往往難以說清,不宜進行追問“為什么平行”,只需追問“是什么位置關(guān)系”或“是不是互相平行”。對于找或畫平行線時,也只要追問怎么找或怎么畫即可。關(guān)于同一平面的問題,到底需不需要明講,有所爭議。最后達成一致觀點:如果不在教學中明示“同一平面”,則在數(shù)學表達時要用“像……一樣”作引語,“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為結(jié)語,通過類似模糊數(shù)學的方式對“同一平面”加以滲透暗示。到了初中,還將用定義性概念方式再次對平行進行深化。
鑒于此,只需對“判斷”這一活動進行教學重構(gòu)。
【教學重構(gòu)】
快速反應:下面每組中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嗎?用手勢比畫,是的打“√”,不是的打“×”。
一張圖一張圖地呈現(xiàn),學生只判斷,不說理。
三、尋找平行:如何使過程更具方法化?
【教學回放】
片段一:
師:在平面圖形中有許多互相平行的例子,瞧,你能找出圖中有幾組平行的線段嗎?拿出練習紙。我們比一比誰找得全。
生:長方形的兩條長互相平行,兩條寬也互相平行。
生:梯形的兩條豎著的邊互相平行。
生:平行四邊形橫著的兩條邊互相平行。
生:我有補充,平行四邊形的兩條斜著的邊也互相平行。
生:六邊形有三組平行線,分別是……分別是……我能上臺說嗎?(上臺后)是這一條和這一條,還有這一條和這一條,還有……還有……(摸頭撓耳)
片段二:
師:生活中有很多互相平行的例子,(停頓)出示五線譜圖。
生:這一條和這一條是互相平行的。
師(追問):把最上面一條叫作第一條,它的平行線還有嗎?所以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小結(jié):一條直線的平行線不止一條。
師:其實同學們低頭看看桌上的東西,這里面就藏著許多平行的例子呢?
生(舉著物品,邊指邊說):這一條和這一條互相平行,還有這條和這條……
【教學效果】
學生能夠找到互相平行的兩條直線,但并不高效。交流表達時的語焉不詳,“這條”“那條”“還有”等的話語系統(tǒng),表明學生的表達方式存在不少困頓,沒能有效經(jīng)歷抽象化過程,也缺少了尋找過程方法化的支撐,所以兒童化的模糊語言難以上升至清晰的數(shù)學語言。
【反思評價】
尋找平行線的核心問題,并不是交流平行線在哪,而是“你是怎么找到的”,在“認識垂線”一課中,學生已經(jīng)歷了尋找過程的方法化:先確定一條直線,再找與它互相垂直的直線。因此找平行線只需遷移。片段一的價值不但可以喚醒尋找垂線的方式,規(guī)范互相平行的三句話,而且也是對尋找過程方法化的再次鞏固與強化:先明確以哪條線為基線,再有序?qū)ふ宜钠叫芯€,那么指認正六邊形的平行線就會順暢許多。片段二描述五線譜中互相平行的例子時,就有了方法支撐,要求“一條直線的平行線不止一條”就會更加自然。尋找身邊物品中的平行線呈現(xiàn)出差異資源,通過生生互評、教師評價等方式,逐步規(guī)范數(shù)學語言,達成方法的結(jié)構(gòu)化。
【教學重構(gòu)】
片段一:
師:在平面圖形中有許多互相平行的例子,你打算怎么找呢?分別能找到幾組呢?先獨立完成在練習紙上,再找給同桌看一看,說給同桌聽一聽。
交流引導(邊指圖形邊說,以長方形為例):先確定它的這一條邊(長),再找到它的另一條長就是它的平行線。我再確定這一條邊(寬),那么這一條邊(另一條寬)就是它的平行線。
學生互相評價補充。同桌互相指一指、說一說。
片段二:
師:生活中有很多互相平行的例子,(停頓)出示五線譜圖。又該怎么找呢?
提示:分別給五條直線標號1、2、3、4、5。
交流:先確定1號直線,找到2號直線是它的平行線,3號也是它的平行線,還有4號直線和5號直線都是它的平行線。
追問:所以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或結(jié)論?
小結(jié):一條直線的平行線不止一條。
追問:還可以怎么找?
交流:先確定2號直線,……
提問:同學們低頭看看桌上的東西,有沒有平行的例子呢?你能找給同桌看一看嗎?
同桌交流(舉著物品,邊指邊說):先確定……找到……是它的平行線。
指名交流、補充,然后進行評價。
四、創(chuàng)作平行:如何使方法更具多樣化?
【教學回放】
師:剛才我們找到這么多平行線,你能利用身邊工具想辦法畫出一組平行線嗎?
實物投影交流,學生絕大多數(shù)呈現(xiàn)的是方格紙中的橫向平行線、豎向平行線,少有斜向平行線,用直尺畫的不多,畫出兩組平行線的更少。
師(追問):還有嗎?
生面面相覷……
【教學效果】
創(chuàng)作平行線時,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思維總是打不開,局限于應用同一種工具,如直尺或方格紙等進行操作,而且滿足于畫完一組平行線就停止了思考。工具單一、方法單一、結(jié)論單一,是最大的問題。特別是,如果橫向平行與豎向平行的思維不能過渡到“斜向平行”的話,學生就難以避免“這就會造成平行線都是水平的或垂直的錯誤印象”。
【反思評價】
如何才能讓學生在畫平行線時方法與工具多樣化?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打開學生思路。不妨先讓學生利用手邊的工具獨立畫一畫,1~2分鐘后,收半成品資源開展交流,進行鼓勵,或給予學生言語暗示:“有同學畫了一種,還在想第二種方法呢?!贝藭r學生半成品資源的呈現(xiàn),必能引發(fā)學生進行積極的多角度思考,形成頭腦風暴。通過這樣的過程介入,再結(jié)合足夠的操作時間和空間,就能誘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在放手中形成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重構(gòu)】
師:剛才我們找到這么多平行線,你能利用身邊的工具想辦法畫出幾組平行線嗎?(1~2分鐘后)
過程介入:有的同學畫完一種,還在想另外一種呢,而且還用了不同的工具。
投影兩種半成品資源:方格紙中斜向的、使用直尺以外工具的。
提出要求:下面讓我們比一比,誰想到的方法多,誰用的工具豐富。
全班通過實物投影主要交流兩項內(nèi)容:一是用的工具,二是同種工具不同的畫法。
“認識平行”這一節(jié)課是基于學生對“認識垂線”基礎(chǔ)上的深入理解,從分類開始,有序有度拓展,重在方法的提升,依次經(jīng)歷了“認識平行”“尋找平行”“創(chuàng)作平行”的過程,對平行的理解逐步深入,思維水平也不斷發(fā)展,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具有結(jié)構(gòu)上的通融性和結(jié)構(gòu)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在深入研讀教材的同時,帶著問題進行思考與重建,預設(shè)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推進方式,從而讓學生更好地完成知識的自主建構(gòu)。
參考文獻:
[1] 張奠宙.小學數(shù)學教材要厘清邏輯順序——談平行與平移[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shù)學),2015(1-2).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百丈中心小學 213034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新華實驗小學 21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