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琴榕
學習策略是學習者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有效地利用已知的學習方法與技巧,在一定的學習情境之下,通過有意識的獨立思考,形成一個自覺性的學習規(guī)則。這個自覺性的學習規(guī)則恰恰又是形成各種學習方法與技巧的不變的基因,二者相互影響又有機統一。識字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習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學習內容。在識字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恰當的方法、策略,既能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益,又有助于學生形成自主識字的能力,為終身學習開啟一扇智慧的大門。
一、規(guī)律為先,促“舉一反三”
低年級學生以機械記憶為主,同時又以直觀形象的認知為主,所以越是有規(guī)律的相互聯系的事物,學生越容易把握,且能觸類旁通。識字教學應該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注意識字規(guī)律的引導,促進學習的遷移,實現“舉一反三”。
1. 尋根溯源。
漢字部首具有很強的系統性,掌握常見漢字部首的音形義,就容易批量理解和識記含有這些部首的字?!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附錄4“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中的300個字分屬117個部首系統,其中84字是部首字。各版本教材第一學段識字量基本涵蓋了這300字,其中80%安排在一年級。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這個表,抓住一些基本字,尋根溯源,借助漢字的構字原理,由“部首字”衍生出“字族”,以“母體字”帶出一系列的“子體字”,把一個字的學習,演變?yōu)橐淮值膶W習,以促進學生掌握自主識字的基本知識。例如,人教版一年級上冊“識字一”象形字“月”的教學,教師可先出示“月”字和小篆“”,再出示“肉”字和小篆“”,讓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并通俗講解字形演變情況,使學生知道小篆的“月”“肉”兩字形近,到楷書變成了同形偏旁。帶有“月”旁的字有些表示月亮、光亮等義,還有些跟人的身體有關,表示身體器官,稱作“肉月旁”。在這樣的基礎上,讓學生舉字說明,學生就會舉出“臉、腦、肩、胸、背、腿、腳”等,雖然本學段還不要求教這些生字,但教師順勢導學,學生輕松地初識了這些字,為將來識記“月肉旁”的字打下扎實的基礎。再如,學習“玉”字時,教師告訴學生“玉”字的含義,“玉”作偏旁時寫為“”,作左偏旁時下面的一橫寫成斜提,稱為“斜玉旁”。含斜玉旁的字大多與玉,以及珍貴、美好等義有關。然后讓學生找出帶“”旁的字并組詞,運用這樣的字理分析比較,學生不但學得多,學得快,還能有效地解決因字形混淆而寫錯別字的問題。當然,此類方法僅限于字理明顯的字,因為小學生有意注意時間太短,如果講述太多相關的字理,就顯得枯燥無味,興趣點就會轉移或下降。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接受能力,擇其優(yōu)者而用,對那些字理模糊、復雜的字不勉強談字理,以免適得其反。
2. 加減添換。
在學生基本掌握了偏旁部首的含義和一些獨體字的知識,以及部分漢字構字方法后,應著重啟發(fā)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兼容并蓄各種識字方法,簡化識記的心理過程,進一步掌握漢字識記規(guī)律,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一方面,漢字中的獨體字大都是由“點橫豎撇捺折提鉤”八種基本筆畫相組合,加一筆,減一筆,變一筆,就成了形態(tài)各異的漢字,如,日——目、由、甲、申、電、田。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尋根溯源法”與“加一加、減一減、分一分、換一換”的方法有機結合。通過直觀的教學手段把漢字變成一幅幅圖畫,分解降低理解漢字的字形和字義的難度,再讓學生在基本筆畫的加、減及變化中進行對比。這種做法符合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心理特點,容易激發(fā)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掌握了這些學習方法,學生自主識字就容易得多了。
另一方面,所有的合體字都是由多個部件組成的,很多漢字加個偏旁或換個偏旁就成了另一個字。教師要讓學生觀察比較,引導他們把生字拆分再組合,組合再拆分,在聯系、比較中發(fā)現識字的方法和規(guī)律。這種利用熟字遷移認識生字的方法很容易實現新舊知識的轉化,降低識字的難度。教師要是再深入些引導學生探討為什么有這種偏旁變化,如:因——煙、娘——糧、跳——兆,就能解決這些字在音、形、義上容易混淆的問題,形成獨立識字的本領。學生自由選擇“加減添換”的方法識記生字,既提高了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識字效率,又有助于自主識字能力的形成,可謂一舉多得。
3. 趣味識記。
喜歡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如果將“字理分析法”同兒歌、謎語等趣味識字法相結合,既能科學地解析漢字,又能提高兒童識字興趣,促進識字能力的形成。
例如,人教版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四”“我的發(fā)現”是一首兒歌:“有水把茶泡,有飯能吃飽。有足快快跑,有手輕輕抱。有衣穿長袍,有火放鞭炮?!痹趦焊璧膸椭拢瑢W生很容易認識區(qū)分“泡”“飽”“跑”“抱”“袍”“炮”6個形近字,初步懂得形聲字的特點。學生把兒歌讀得朗朗上口之后,教師再出示“澆、燒、曉、蹺、繞”等形近字,點撥學生遷移方法編兒歌,經過教師的示范啟發(fā),學生紛紛發(fā)言,最后編成“有水把花澆,有火把柴燒,有日見分曉,有足踩高蹺,有絲把線繞”的兒歌。這樣創(chuàng)編兒歌,學生在趣味十足中辨清字形,明白字義,體會到了成功的快樂,到了自主識字時,就有可能去嘗試運用。
再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識字5”是根據會意字“眾”“秋”和形聲字“請、情、情、清”編成的三則謎語,教師可讓學生在“讀一讀,想一想,猜一猜,編一編”的活動中主動識字。在朗讀中讓學生明白字謎跟漢字的音、形、義關系密切,然后引導學生按漢字結構規(guī)律、字義試編字謎。聯想的翅膀一打開,學生的創(chuàng)意就如星火綻放,如有的學生把“看”編為“手高眼低”,也有學生將“閉”編為“才進去就關門”,還有學生將“媽”編為“女子拉著馬,娃娃都愛她,從小學說話,張口先喊她”。學生動腦筋編謎語的過程就是識記生字的過程,有利于學生進行觀察、分析和聯想,發(fā)展學生的認知、遷移和創(chuàng)造能力。
運用兒歌、謎語等趣味識字方法,有助于學生在學習中逐步掌握漢字自身的規(guī)律和識記方法,形成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自主識字能力。
二、實踐為重,倡“識用結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識字教學要注意兒童的心理特點,將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利用各種機會主動識字,力求識用結合?!痹谧R字教學中,落實這一要求,特別要注意“兩個結合”。
1. 識字與生活環(huán)境相結合。
把識字活動置于學生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中,讓學生在自然的狀態(tài)下接觸漢字、認識漢字,在不知不覺中識記漢字。新生入學,對什么事物都很好奇,教師在帶領學生熟悉校園的宣傳標語、校訓、名人名言、展報的同時引導識字,校園里的這些漢字就在身邊,學生天天都能和它們見面,識字的內驅力將大為增加;教師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卡片,寫上自己的姓名貼在課桌右上角,鼓勵他們課間去“串門”,結識新朋友;讓每個學生輪流當小組長發(fā)放作業(yè)本,鞏固認識組內同學的名字。有了這種識字的原動力,學生還會主動給家中其他生活用品貼上自己制作的標簽。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自主認識了許多字,還培養(yǎng)了動手操作能力。
2. 識字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剛入學的小孩子大都認識“男”“女”“衛(wèi)生間”這些字;看過動畫片《葫蘆娃》的孩子,對“葫蘆娃”三個字都能無師自通;會下象棋的孩子大多認得“將、士、相、車、馬、炮”。這些都說明整個社會就是一個充滿活力的識字天地。為此,教師應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識字用字。低年段的學生學習完漢語拼音之后,完全可以借助拼音和已掌握的漢字進行課外閱讀。教師要利用學生急于進入閱讀的期待心理,每天布置一定量的課外閱讀任務。學生反復指讀,讀熟讀順,增加與漢字見面的機會,對一部分高頻出現的漢字從陌生到熟悉,再到識記。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師應積極調動家長帶領孩子在實踐中識字。比如,帶孩子逛超市的同時教孩子認識食品和玩具包裝上的名稱;指導孩子收集食品、用品包裝上漂亮的名稱和商標,剪剪、貼貼、弄成“識字剪貼冊”;和孩子共同制作各種剪報、節(jié)日(生日)卡片、寫祝福語送給親戚朋友。教師和家長還可以各種活動和游戲(識字撲克、摘果子、走迷宮、找朋友巧配對等)為載體,讓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另外,教師要關注學生課外主動識字的進展情況,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展現自主識字的成果;在學生的筆頭作業(yè)(造句、寫話)中,發(fā)現學生能用上課外自學到的漢字,教師要及時給予贊賞,讓學生體會學以致用的喜悅,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識記漢字的意識,促進自主識字能力的形成。
三、檔案為輔,增“內在動力”
為了促進學生形成自主識字的內驅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建立識字檔案袋,讓學生有意識地將識字學習的資料和作品收集在一起,自覺與同學交流識字成果,感受到自身和他人在識字方面的發(fā)展變化,激勵學生去取得更多的收獲,形成獨立的識字能力。
1. 識字資料分類。
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創(chuàng)造,把認識的字制成多種多樣的“識字卡”:課內識字卡、動畫識字卡、閱讀識字卡、比較識字卡等,并指導學生分類存放于檔案袋。針對學生認識生字過程中出現的遺忘、添漏筆畫,形近字、同音字混淆的情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設計“糾錯卡”,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把寫錯的、讀錯或用錯的生字及時記錄下來制成“糾錯卡”。平時結合開展“啄木鳥”活動,引導學生在課余留心觀察廣告標牌、店鋪名稱或食品包裝等,把看到的不規(guī)范字也納入“糾錯卡”,存入檔案袋。課余時間翻翻看看,提醒自己注意易錯漢字的正確書寫。還可以制作“星級評價卡”,定期把自己課外新認識的字(或寫或剪貼)填入評價卡的“新朋友”一欄,再分別請同學、教師、家長做星級評價。制作各種“識字卡”,分類存放,既是加強識記、鞏固識字成果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過程,更是促進學生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的過程。
2. 成果展示交流。
每個孩子的內心深處,都渴望成為一個發(fā)現者和成功者。識字檔案袋的建立過程中,教師要創(chuàng)建激勵性展示的平臺,通過成果的展示與交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感受成功的喜悅,激發(fā)進一步收集的動機與使用的積極性。如,“糾錯卡”展示墻、“識字剪報”展示墻及各類“識字樂園”展示墻,讓學生把收集的識字內容通過這些地方展示出來。在班級中開展評評“識字大王”“閱讀狀元”“認字啄木鳥”等活動。得到肯定的學生會獲得心靈上的滿足,識字動力不斷增強,他們會更積極、主動地識記漢字,做課內外識字的有心人。
總之,學習策略的形成是動態(tài)的過程,學生在識字時會嘗試運用各種識字方法,教師要及時指導他們分析和反思不同方法、策略的使用效果,幫助他們進行有效篩選,以逐步建立更適合自己個體的識字策略。同時,教師要適時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教與學相互促進,讓學生真正承繼自覺性的學習規(guī)則基因,形成更有效的識字策略,為提高閱讀與寫作的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福建省連江縣敖江中心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