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華
【關鍵詞】 新課改;課堂教學;教師;教學觀;學生;學習觀
【中圖分類號】 G423.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7—0072—01
一、什么是新課改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新課改”的全稱,新中國成立以后課改已有過好多次。20世紀末,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新課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紀構建起符合素質(zhì)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它的根本指向是人的發(fā)展,它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們縱觀歷史上的任何一場改革都是舊有體制、體系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甚至阻礙了社會進程,這時就要改革,新課改也不例外。國家要發(fā)展,教育是關鍵。但目前我國教育、教學的發(fā)展卻相對滯后。根據(jù)國家教委教學調(diào)查表明,我國教學發(fā)展不平衡,地區(qū)差異很大,和國外教育相比還存在許多劣勢。
二、新課改應注重“改”什么
一種新穎的、獨特的思維理念,思想意識觀念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行為的結果。任何改革都必須從改變?nèi)说呐f有的思想觀念做起。人的思想觀念決定意識行動,所以,我認為新課改也應首先從改變思想觀念做起。
1.教師要尊重學生、關愛學生。在新課程改革的舞臺上,教師將扮演一個新的角色,他需要放下權威,以博大的情懷去呵護每一位學生,給予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在學生犯錯時,教師要做的不是責備,或任由同學取笑,而是用各種適當?shù)姆绞浇o予學生心理上的支持與精神上的鼓舞。在課堂教學中,最具有個性的學生什么樣的見解都可能產(chǎn)生,如,在教授《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時,學生說那里有那么多魚我看見會大吃一頓。在教授《小攝影師》一文時,有學生就問:小男孩為什么不要高爾基的膠卷呢?高爾基有那么多……教師面對學生的這些見解難道要回避、甚至斥責嗎?傳統(tǒng)的教育觀,教師就是圣人,說什么,學生就做什么。而新課改理念下的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尊重學生、鼓勵學生、關注學生的感受,教師不再是施教的權威者,而是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課程的開發(fā)者和建設者,在與學生的關系上是平等的。學生沒有了不敢接近老師的恐懼感,而在內(nèi)心深處把老師看成是自己的一個大朋友、好伙伴,在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求知,這樣他們就樂于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向老師、同學表白,敢于向教師、教材質(zhì)疑。
2.改革教學觀與學習觀。(1)傳統(tǒng)模式下的教學活動是教師課前精心“備課”,預設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然后形成標準的“教案”,在教學過程中,“教案”成為整個施教活動的唯一依據(jù)和至上準則,全然不顧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課堂情境的變化。這種教學過程,是教師將預定的“教學目標”灌輸給學生的過程,是學生對教學“目標”和“任務”的認同和順應過程,絲毫體現(xiàn)不出對學生學習需要和情境變化的關注,體現(xiàn)不出對教學有利時機的積極“捕捉”和發(fā)掘,壓抑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課程的理念定位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認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要求我們教師“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遵循“一切為了學生”的原則,要與時俱進,隨著課堂教學情境的變化適時調(diào)整教學策略,充分挖掘有利的時機,促進教學智慧的生成,真正實現(xiàn)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自主”、“合作”與“探究”。也就是說,教學不僅是有計劃、預設的,還是一個開放、動態(tài)和生成的過程。這里強調(diào)的是學生與教育情境之間的交互作用問題,要轉(zhuǎn)變那種預定教學目標的“框架化”為學生的自主“體驗化”。(2)傳統(tǒng)的學生學習觀是“老師讓我讀,我就讀,老師讓我寫,我就寫”,學生學習完全是一種機械式的學習。新課改理念下的學生學習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能自主學習,自主選擇學習的內(nèi)容與方式。學生懂得掌握了思維的方法就掌握了最佳的學習方法;學會了閱讀和思考,就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預習是學習之母,復習是學習之友,學習要遵循自學——互學——求師的程序進行,久而久之,就提高了自學能力;學習要做到學與思結合,即與思考、反思有機結合;學與問結合,即與敢問、善問有機結合;學與習結合,即與預習、復習有機結合;學與做結合,即與動手動筆有機結合;學與記結合,即與記憶有機結合。動筆有助于發(fā)現(xiàn)問題,動筆有助于增強記憶,動筆有助于縝密思考,動筆更有助于加深理解。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 《課改下的課堂教學設計實施與反思研究》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為GS〔2013〕GHB0616)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