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論語·子罕》
有的人可以跟他一起學習,卻未必可以同他一起達到道的要求;有的人可以和一起達到道的要求,卻未必可以跟他一起按照規(guī)定行事;有的人可以與他一起按照規(guī)定行事,卻未必可以和他一起權衡情況,有所變通。
孔子在這句話中,實際談到了與人交往的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可以一起學習的,第二層次是可以共同追求道的,第三層次是可以一起守道共事的,第四層次是可以一起權衡輕重、隨機應變的。四個層次,一個層次比一個層次高,一個層次比一個層次難。要正確判斷對方與自己的交往處在哪個層次上,免于所托非人,確實是件難事。三國時期蜀漢皇帝劉備臨去世前,把朝政委托給大臣諸葛亮,并要求兒子劉禪“事之如父”,而諸葛亮也盡心竭力輔佐后主,留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千古美談。這是建立在劉備對諸葛亮正確判斷的基礎上。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fā)現原本很好的朋友,成了同事之后卻漸行漸遠;志同道合的伙伴,面對艱難處境時會有始無終……其實,這都是沒有正確判斷對方是處在哪一層次上的緣故。與人交往,搞清楚哪些事情可以一起做,哪些事情不宜一起做才是最重
要的。
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論語·子路》
居家時端莊有禮,辦理事情時嚴肅認真,對待別人誠心誠意。這幾種品德即使到了落后的夷狄之國,也是不能廢棄的。
孔子弟子樊遲向老師請教“仁”的含義,孔子這樣回答他。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恭、敬、忠,就已經達到了“仁”的境界。司馬遷在《史記·萬石張叔列傳》中記載了幾位西漢時期以謹慎恭敬著稱的大臣,贊之為“訥于言而敏于行”的君子,與孔子之言有暗合之處。還有一種看法認為:在《論語·衛(wèi)靈公》中,子張問行,孔子回答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迸c此則意思很相近。有人懷疑樊遲所問當為“行”。其實,無論是“仁”還是“行”,都無外乎與人相處之道。居家恭敬、做事敬業(yè)、為人忠誠這三種品德,孔子說“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視其為天下通行的道德準則,也是通行天下的資本。即使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仍應該為我們所重視
和學習。
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憲問》
拿什么來回報恩德呢?應該拿公平正直來回報怨恨,拿恩德來回報恩德。
有人問孔子:“用恩德來回報怨恨,怎么樣?”孔子做了如此回答。關于如何“報怨”,孔子首先摒棄的是“以怨抱怨”,因為這種報復行為是對社會秩序和道德的破壞?!耙缘聢笤埂笔堑兰业乃枷?,最早出現在《老子》一書中。對此,孔子雖沒有否定,卻也不提倡,因為這看似“道德”,實際上卻是起了不道德的作用:使做壞事的人變得肆無忌憚,不用擔心承擔什么后果。另外,孔子還有一層考慮:如果以德報怨,那用什么來報德呢?于是,他引入了“直”這個概念,提出“以直報怨”。直就是公平正直,用“直”來對待怨恨,即使是壞人,也該受到公正的判決,既不能特別地寬恕,也不能過分地懲罰。以直報怨頗具現代法治精神。對于犯罪者的量刑和懲罰是要基于法律和事實的,個人感情不能成為判決的根據,如此才能體現法律的權威性和公正性。當前強調依法治國,重在一個“直”字。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論語·衛(wèi)靈公》
可以同他談話,卻不同他談,這就會失掉朋友;不可以同他談話,卻同他談了,這是說錯了話。聰明人既不失掉朋友,又不會說錯話。
孔子的這句話可以看作是對“言必慮其所終”(《禮記·緇衣》)的闡釋。儒家強調“謹言慎行”,就是要求人們在說話之時要分清對象、注意措辭。此外,《禮記·中庸》說:“義者,宜也?!薄墩f文解字》段玉裁注也說:義的本來意思就是“禮容各得其宜”??梢娬f話得體、恰當也是“義”的要求和表現。言談中充滿了“義”,則既不會失人,也不會失言,這是智者所為。我們常說“言多語失”,這不僅在于說話的內容不恰當,更是因為沒有分清談話的對象。說話不能隨心所欲,而是要考慮對方的身份、地位、年齡、興趣和接受程度,這也是對聽者的尊重。
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論語·衛(wèi)靈公》
整天聚集在一起,言談從不提道義,只喜歡賣弄小聰明,這種人很難有長進??!
孔子的這句話其實是對三種人進行了批評。第一是“群居終日”者,這種人耐不住寂寞,缺少獨處的能力,不能安靜地獨立思考。第二是“言不及義”者,這種人話說得很多,但內容卻流于表面,不涉及儒家講求的道義、仁義、正義等根本問題?!把圆患傲x”這一成語即來源于此,指說話內容往往觸及不到根本問題。第三是“好行小慧”者,這種人喜歡賣弄口才以逞能,耍小聰明以炫耀,嘵嘵善辯以取寵。這三種人,不能說不可救藥,但在孔子看來也是很難有進步空間的。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fā)現身邊有不少這樣的人,究其原因還是個人修養(yǎng)不足。一個人的外在表現往往與其內在修養(yǎng)相關。道德素質不高的人,即使表現出踏實、謙虛、恭謹,往往也是刻意和暫時的,甚至有所圖謀的。儒家強調要“誠于中而發(fā)于外”,道理就在
于此。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論語·衛(wèi)靈公》
大家都討厭他,一定要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歡他,也一定要去考察一下。
“眾人”達成一致的觀點還會有錯嗎?孔子的答案是:人人都說好的人不一定就好,人人都說壞的人不一定就壞,你應該親自去考察,在實踐中得出結論和見解。今天的人們多懷有從眾心理,很容易聽信大多數人的意見而丟掉自己的見解,更不用說親自去了解了??鬃拥脑拕t給我們以警醒。縱觀中國歷史,人人都說好的,未必真是賢德之人,他可能利用金錢和地位收買了人心,做的卻是違法亂紀之事;人人都說不好的,未必真的是惡人,也許他因為堅守正義,不同流合污,而遭到排擠?!岸牉樘?,眼見為實”,對于一個人和一件事的判斷,還是要親自去考察。
(選自《孔子語錄》,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