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雷
摘要:教學課堂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主陣地,地理教學應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踐,貼近學生的知識背景,將地理與學生的生活學習及活動聯系起采。
關鍵詞: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現實生活;聯系實際中圖分類號:G63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8-0288-011.高中地理教學面臨的問題
高中地理是在學生學習初中地理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人類和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既涉及自然科學,又涉及人文科學。綜合性非常強,研究的問題既有全球性的、全國性的,又有區(qū)域性的,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極強的學科。但由于現行考試制度的影響,初中學生應有的地理基礎實在欠缺,使高中地理教學常常陷于空中樓閣的境界。尤其是在高中地理第一章的地球運動問題和第二章的大氣環(huán)境問題,理論性強,難度大,加上教學時間緊,進度快,往往讓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十分困惑。人文地理的教學也往往因為學生基本的區(qū)域地理常識欠缺,讓學生感覺到所學云里霧里,不知所以然。所以,現有的地理課堂,經常是教師講解繪聲繪色,學生則是精神緊張,聽課吃力。每節(jié)課下來,師生都很疲憊,有的老師常常發(fā)牢騷,這課沒法上。筆者在上課的過程中,也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一下課,就有學生圍過來喊:"老師,聽不懂!",自習課上,學生排著隊問問題。筆者一方面為學生勤學好問的精神所感動,一方面為學生學習的吃力而苦惱。
2.教育改革的發(fā)展對課堂教學的要求
教育理論的發(fā)展和教育改革的現狀表明,以傳授和記憶知識為主要特征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已難以適應日益發(fā)展的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為此,教育觀念要不斷更新,教育改革日趨深化,這種更新和深化也必須深入到地理教學課堂。隨著新課程改革及其配套教材的實施,使一線教師對教學理念更新,對具體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在實踐中摸索和提高,以適應不斷發(fā)展的教育改革。
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相繼頒布或修訂了地理課程標準。強調地理教育是終身教育,維持個人生活或人類生存的教育,增強生活品質和生活品位的教育。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成為世紀之交學校地理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主旋律。人教版地理新教材,十分注重如何把這一全世界都強調的嶄新理念融化到地理教學中去,揭示生活化地理的教育使命和教育信念,奏響主旋律,增強教材的生活化、真實性和親和力。這樣就有助于學生重溫生活,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形成在生活的各種場景中,用地理的眼光審視周圍環(huán)境的意識和習慣,促使學生的終身發(fā)展。這無疑成為地理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的課題。
《地理新課標》指出:地理知識的學習應作為認識現實世界,適應未來生活的經驗準備;從學生身邊的生活事例來具體認識和理解。課堂是實施課程改革的主陣地,面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地理教學應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踐,貼近學生的知識背景,將地理與學生的生活、學習及活動聯系起來。地理新課改中明確指出:地理知識的學習應作為認識現實世界,適應未來生活的經驗準備;從學生身邊的生活事例來具體認識和理解。如何把地理教學生活化,開放地理教學,突破課堂教學空間,讓生活走進地理教學,應是當前地理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之一。
3.怎樣使地理教學聯系現實生活
3.1努力營造與現實生活有聯系的教學情境。生活處處皆地理,將生活中的情境引入地理課堂教學,學生便會覺得親切、自然,易于接受與理解。同時創(chuàng)設現實生活中的地理教學情境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講到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時,為了突出地球這顆行星的普通性,筆者就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高一的學生剛進入新的環(huán)境,往往感覺日子過得很慢,用"度日如年"來形容學生此時的心情是最恰當不過的,但真正能體會到"度日如年"的卻是在金星上,知道是為什么嗎?"太陽從西邊出來"經常被用來形容在地球上做不到的事情,但在一顆行星上太陽真是打西邊出來的,知道是哪一顆行星嗎?學生聽后興趣一下子就提高了,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書本上的九大行星數據表,學生很快就會知道能真正體會到"度日如年"的是金星,因為金星自轉一周所需要的時間比公轉周期還要長。接著告訴學生金星的自轉方向跟地球自轉方向相反,學生也就明白了要想見到太陽從西邊出來也只有到金星上才能實現了。要說特殊的應該是金星而不是地球,可見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但地球為什么又是特殊的呢?自然地引出下一個問題的教學。營造與現實生活有聯系的教學情景可以讓學生有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學生的學習也就變得輕松、愉快。
3.2用生活知識解讀地理問題。近年來在國際教育界頗得到認可的"建構"學派認為,知識是通過學生的經驗建構的。學生在學習地理時,由于地理學習對象尺度大,距離遙遠,地理過程難以直觀細查以及過于宏觀抽象等原因,常常在認識地理特征,理解地理概念、規(guī)律、原理時產生障礙,逐漸產生學習地理的畏難情緒,降低了學習地理的興趣。雖然采用地圖、圖片、圖表、地球儀、地理演示實驗、地理模型、地理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可在已知與未知、具體與抽象、簡單與復雜之間架設認知橋梁,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但地理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僅僅借助直觀教學手段還是難以使學生將日常生活、生產中常見地理現象與地理建立起必然聯系。因此,在教學中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闡述地理現象、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原理等知識,使學生感到地理就在身邊,地理是鮮活有趣的。
在教學"熱力環(huán)流"時,可先布置學生回家燒一鍋開水,注意觀察鍋里沸騰的開水,中間和鍋邊水的運動方向?;蛘邿恍《鸭?,觀察紙片和灰燼顯示出的空氣流動路線。
3.3用地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地理環(huán)境對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響深遠,可以說,自然地理中的每一個因素都會對人們的衣食住行發(fā)生作用,每一種日常生活又會受到多種地理因素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挖教材,幫助學生找到課本知識與生活間的聯系,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3.4多渠道滲透聯系現實生活的地理知識。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識,不只蘊藏在地理課本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各種生活渠道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諸如訂閱各種與地理有關的報刊雜志,用活用好學校的圖書。有條件的可以正確引導學生上網,從網上及時、大量地獲取有關地理知識。電視也是一種很有效的地理資源。中央臺經常播放地理方面的節(jié)目,質量高,趣味性強。如"開心詞典"欄目每期都有關于地理方面的知識,學生在收看時就可以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解答。教師也可以收集試題組織學生進入開心詞典模擬考場答題考試。學生對于這種貼近生活的考試方式非常樂意接受。此外"人與自然"、"國家地理雜志"等欄目也是學生非常喜愛的,課外適當收看可以開闊視野,豐富知識。
總之,以生活的理念進行地理教學,不僅可以優(yōu)化教學過程,更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給學生以生活的意義,使以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學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傅道春編著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