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霜
摘要:“美育”旨在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形成健康的審美趣味和高尚的審美理想,從而陶冶情操,提高人們感受美、欣賞美、辨別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美育在素質教育體系中占有極為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對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有著重要的意義。小學教育是美育的最佳啟蒙階段,在美感中讓小學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美育 全面發(fā)展 小學教育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審議并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稕Q定》在“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部分,特別強調要“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這為我們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立德樹人不能離開美育,我們必須下大力氣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
一、藝術教師隊伍建設
1.加強理論學習,更新教育觀念
把抓教師教育理論學習,更新思想觀念作為提高教師素質的前提,重視將素質教育貫穿于整個教學常規(guī)管理之中,多形式、多渠道的理論學習是提高教師理論水平的重要途徑。一方面通過教職工大會、講座、座談、演講賽、師德知識競賽等形式,組織藝術教師系統(tǒng)地學習;另一方面,采取積極的措施,鼓勵藝術教師加強教育教學理論學習。通過不同形式學習活動的開展,促使全體藝術教師樹立四種觀念:樹立教書育人觀;樹立為人師表觀;樹立課程改革觀;樹立教育發(fā)展觀。
2.拓寬培訓渠道,提高業(yè)務水平
一是鼓勵青年藝術教師參加高學歷進修和在職專業(yè)培訓,適應教育發(fā)展需要。二是把課堂教學作為重點,緊扣“公開課”,在把握好教師備課、說課、上課、聽課、評課等環(huán)節(jié)的同時,積極開展匯報課、觀摩課等公開教學活動,讓青年教師在實踐中提高。三是發(fā)揮骨干教師的傳、幫、帶作用,以老帶新,增強教師隊伍后勁。
3.開展送教活動,解決實際問題
通過巡回示范教學和播放培訓、教學的錄相片、專題講座,宣傳新課改理念和先進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學方法,提高廣大藝術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一是送觀念。把相關文件資料印發(fā)到每個教師的手中,輔導他們學習。二是送經驗。把一些優(yōu)秀課例,制成錄相片送到各學校進行播放,在組織教師觀看以后,由教務處牽頭,區(qū)教研員進行點評,再根據(jù)我校的實際組織教師進行討論。三是解疑惑。根據(jù)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存在的實際問題,以輔導報告、座談等形式,為教師解難釋疑,澄清各種模糊認識。
二、學生課外藝術活動開展
豐富的藝術學科課外活動是學校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校長期堅持各種藝術活動的開展,學生能力得以培養(yǎng),強調思想教育,課內外相結合,使學生藝術興趣和愛好得以發(fā)展,智力得以開發(fā),情操得以陶冶,思想道德水平和審美素質得以提高。每當清風伴著悠揚、動聽的琴聲和沁人心脾的墨香飄出教室,充滿整潔、美麗的校園時,我的心里就會產生一種莫名的激動。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藝術活動,教師和學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變化,學生素質得到全面提高,各類藝術苗子脫穎而出。在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校園里,一簇簇祖國的花朵正迎著朝陽,含苞欲放。
“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這一要求把美育明確定位為素養(yǎng)教育、通識教育,而非職業(yè)教育、專業(yè)教育;定位為以人為本位的情感教育,而非以技術為本位的單純的知識教育。這無疑對改進美育教學,讓藝術教育類通識課程回歸美育,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另一方面,這一要求還指明了改進美育教學的目標。審美素養(yǎng)是脫俗的、純潔的,人文素養(yǎng)是入世的、為民的,因此,“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意味著改進美育教學的目標就是要培育以脫俗的態(tài)度入世的人,即培育以純潔、高尚、先進的價值目標和情感態(tài)度,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通過利人和為民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從而為社會進步發(fā)展做出貢獻的人。
那么,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怎樣堅持和踐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這一對于改進美育教學的基本要求呢?
三、藝術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
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我校積極推行“學導為主,講練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徹底改變原有的教師“滿堂灌”的授課模式。使學生“學”的主體作用得到真正的體現(xiàn)和充分的發(fā)揮,從而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高質量、高效率。
以新理念為主導,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唯師是從”的思想觀念,極大地壓抑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我們樹立新的育人觀,對學生尊重、信任、理解和寬容,給學生創(chuàng)造寬松的環(huán)境,消除學生心理壓力,充分體現(xiàn)尊重信任和嚴格要求相結合,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
充分體現(xiàn)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隨時吸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集思廣益,相互討論。極大的調動和發(fā)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張揚了學生的個性。
轉變師生的教與學的方式,注重了學生主體,發(fā)揮教師主導,引導學生主動發(fā)展,養(yǎng)成學生自主探究習慣。教師的角色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促進者、參與者、合作者。教師的教學重點是研究學生如何“會學”“學會”和“樂學”,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課堂上暢所欲言、思維活躍、爭先恐后的舉手發(fā)言,大膽展示。
四、獨具地方特色的課程開設
在傳承傳統(tǒng)藝術的同時,我校還同時開放了獨具本地地方特色的藝術課程,如暢游家鄉(xiāng)、家鄉(xiāng)美食我來做、山海關歷史傳說故事、我來介紹家鄉(xiāng)景等。正所謂“生活中處處有美育”,教師應更多地利用生活中的素材來開展美育。這就要求美育教學應該是開放的,讓生活美、自然美走進課堂,豐富我們的教學內容。同樣的,美育的評價機制也應該是開放的,讓多種機制走進課堂,用多種方式來評價學生的審美水平,評價學生的美育成果。具體說來,我們有以下評價制度:
1.“接受藝術教育的課時及態(tài)度”指學生參加學校開設的音樂、美術、綜合藝術以及藝術類校本課程的記錄。
2.“參加藝術實踐活動經歷”指學生參加學校組織的藝術興趣小組、藝術社團和各類藝術活動的記錄。
3.“藝術自學經歷”指學生校外藝術學習的經歷。
4.“音樂/美術基本能力”指學生通過藝術課程學習,掌握課程標準規(guī)定應會的基本能力。
5.“音樂/美術基礎知識”指學生通過藝術課程學習,掌握課程標準規(guī)定應知的基礎知識。
6.“藝術表現(xiàn)”指學生在學?,F(xiàn)場測評中所展現(xiàn)的某一藝術領域(聲樂、器樂、舞蹈、戲劇、戲曲、書法、繪畫等)所達到的水平。此項為加分指標。
參考文獻:
[1]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11-12.
[2]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fā)展的若干意見.2014-01-14.
[3]論教:立德樹人須著力改進美育教學.中國教育報,2014-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