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語文,是針對語文教學的種種偏頗認識和違背語文教學基本規(guī)律的種種異化行為提出的系統(tǒng)的教學主張,該成果獲江蘇省首屆基礎教育成果獎特等獎和國家教學成果獎。語文共生教學,是立足于母語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運用共生理論,從豐富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能體現(xiàn)母語教育規(guī)律和本色語文教學主張,具有原創(chuàng)性和推廣價值的教學方法。前者是主張,后者是方法;前者主要是理性思考,后者主要是實踐操作;前者側(cè)重承繼,后者著力創(chuàng)新。
我們一貫以為:教學主張的提出一定要立足于實際問題,一定要能夠解決問題,人云亦云、自娛自樂、有名無實、標新立異的教學主張對語文教學的改革是沒有多大意義的?;仡櫿Z文本色教學一系列主張的提出,以及語文共生教學方法的探索和總結,它始終是為了解決語文教學實踐中的一系列迫切的問題。
審視現(xiàn)狀:語文課怎么了
2001年,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轟轟烈烈地啟動了。
語文作為一門備受指責的學科,更是得到方方面面的關注。各級領導無不高度重視,各類專家紛紛高調(diào)介入,各級教研部門更是全力推動,各個層次的名師也積極投入,各種教學研究活動紛紛登臺。很快,公開展示的語文課,面貌煥然一新:以前語文課很少聽到讀書的聲音,現(xiàn)在語文課上有了形式多樣的朗讀;以前語文課基本上是一支粉筆一張嘴,現(xiàn)在是聲光電色五彩繽紛,PPT更是令人目眩;以前是語文教師唱獨角戲,現(xiàn)在小組討論、合作探究已是家常便飯,歷史教師、物理教師、地理教師一起上語文課,也不是什么新鮮事……
不少人贊嘆:語文課就應該這樣豐富,這樣精彩,這樣有魅力??墒牵谏贁?shù)課改弄潮兒登場表演奉獻出自己的拿手絕活的時候,不少教師并不為所動,他們感到茫然,感到困惑:這是語文課?語文應該這樣教?進行新教材培訓時,不少教師說:接受的培訓越多,聽的講座越多,看的公開課越多,越不知道怎樣上語文課。
有些教師的確是拒絕、懼怕課改的,他們希望按照多年不變的方法教語文,既省力又省心,所以對新的理念和方法本能地有排斥心理。但絕大多數(shù)還是歡迎課改的,他們的困惑反映課改出了問題。毫無疑問,課改以后的語文課,出現(xiàn)許多非常好的變化:學生的地位突出了,教學方法豐富了,教學手段改進了,課堂空間拓展了。但一些不正常的理念也開始滋生,一些畸形的課堂教學觀開始蔓延。
2003年,江蘇省在連云港組織了一個大型的教研活動,我應邀執(zhí)教了一節(jié)課。下課后,我去外省參加一個活動,在火車上接到活動現(xiàn)場一位教師的電話,說大家正在評課,一位教師對我的課提出不同的意見。我急切地問他是什么意見,他說那位年輕教師并沒有針對課提出什么具體意見,而是說:這樣的課,他也能上得出來,他們那里很多教師也能上得出來,黃老師作為特級教師,這節(jié)課“特”在哪里?作為新課改的課,這節(jié)課“新”在哪里?說真的,聽了這位年輕教師的意見,我的心里很難受。不是說自己的課很好,也不是說自己的課別人不能提意見,而是他的說法讓我吃驚。后來,我漸漸地發(fā)現(xiàn),這竟是不少人的想法:上公開課就要與眾不同,就要標新立異,就要運用平時不用的、別人不用自己也不用的新方法;很多教師聽課也是唯新才好,唯奇才妙。只要是自己能上的課,都不是好課;只有常人上不出的課,才是好課。其實,新課改的課,一定是很多人能上的課,否則注定要失??;我們組織活動,就是要研究家常課怎么上得好。語文沒有多少新方法,更沒有什么奇特的方法,只有沒有用好的方法。令人欣喜的是,我的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贊同。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我們在看到新課改帶來的許多可喜變化的同時,也為語文教學嚴重的兩極現(xiàn)象而擔憂:一部分人越走越遠,一部分人甚至是大部分人一切照舊。那么,到底什么是語文?語文課到底應該怎么教?學生到底應該學習什么樣的語文?
回望原點:語文到底是什么
帶著這樣的問題,我梳理了自己30年的語文教學,研究了于漪、錢夢龍等一大批語文教學名家的教育實踐,尤其是他們的課堂教學,驚喜地發(fā)現(xiàn):新課改從理念到實踐,不是憑空而來的,也不像有些人所理解的是從西方引進的(其他學科或許可以引進,但母語教學是不能引進的),而是在繼承中發(fā)展的。新課程的很多理念在這一批教育名家的課堂上早就有了充分的體現(xiàn)。
在此基礎上,針對種種偏頗的認識和異化的教學行為,我們對母語教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漸漸地形成比較清晰的認識和系統(tǒng)的觀點,得到很多課程專家的認可,尤其是得到廣大一線教師的高度認同。他們說,如果這樣教語文,進行語文課程改革,他們能努力做得到,也愿意一步一步去做。我們認為,語文學科的課程追求有兩個:一是讓學生熱愛語文,能夠很好地運用語文;二是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為學生建設精神的家園。語文課堂教學的最基本特征應該是:以語言為核心,以語文學習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根本目的。我們一再強調(diào):要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要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教師要按照語文的規(guī)律去教,學生要按照語文的規(guī)律去學。至此,語文本色教學的核心主張已經(jīng)基本形成。
提倡語文本色教學的主張,是有感于語文教學高位化、形式化、低位化、應試化越來越嚴重的現(xiàn)狀。我們認為,不提倡本色語文,語文教學就沒有出路,教師就沒有辦法教語文,學生也沒有辦法真正學好語文;不提倡本色語文,語文課程改革就會南轅北轍,越改離我們的目標和初衷越遠。在強調(diào)語文本色教學核心主張的同時,我們還明確地提出閱讀教學和中學作文教學的基本定位:閱讀教學,必須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在閱讀中獲得豐富積累,在閱讀中提高語文的綜合素養(yǎng);中學生的寫作不是狹義的實用寫作,不是自由的業(yè)余寫作,也不是作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學作文教學的基本任務,不是培養(yǎng)獲得高分的作文高手,更不是培養(yǎng)寫作天才和作家,而是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基本能力,讓他們掌握常見文體的寫作,能夠?qū)懞闷匠N恼隆?/p>
此外,我們也對語文教學的一些熱點問題形成自己的看法。比如,工具性與人文性如何統(tǒng)一,一直是語文教學糾纏不清的問題。我們的觀點是,語文不只是學習的工具,不只是工作的工具,不只是交際的工具,而是人們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工具;語文的人文性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對母語和民族文化的熱愛,培養(yǎng)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豐富健康的情感,培養(yǎng)獨立的人格意識和良好的審美趣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在工具價值實現(xiàn)的過程中體現(xiàn)其人文性。
我們還從實踐層面總結出解決具體問題的策略和方法。我們提出:閱讀教學的基本策略是以文本理解為基礎,以語言活動為主體,以問題討論為引導;寫作教學的基本策略是自由寫作和規(guī)定性寫作相結合,系統(tǒng)訓練和選點訓練相結合,建立立體的寫作教學機制,培養(yǎng)學生非寫作狀態(tài)下的寫作意識,作文教學作用于學生的寫作過程。更重要的是,我們努力通過課堂實踐和理論闡述,將這些定位和策略實踐化,將教師的文本閱讀、教材處理、教學活動設計、語文課堂價值取向、教師教學診斷,甚至將語文學科考試的應對等一些問題都操作化,使得語文本色教學得到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的廣泛接受和課程專家的高度認可。
實踐本色語文,提倡本色語文,首先是由這樣的一個“我”決定的。因為我是一個有著強烈現(xiàn)實感的人,是一個實踐主義者,是一個中庸主義者,喜歡用原點思維的方法思考問題。最重要的,我是一個平民語文人。換一個角度說,我提倡語文本色教學,是從和我一樣的普通教師和普通學生的立場出發(fā)的。
我們一直從學理上不斷完善語文本色教學的主張,并努力尋找它的理論根據(jù)和思想基礎。我們以為,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是本色語文的哲學依據(jù);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是本色語文的文化依托;葉圣陶先生的語文教育思想,是本色語文的學科思想基礎;本體論,是本色語文的主要理論憑借。
我們將“本色”的內(nèi)涵界定為:一是“語文本原”,即立足母語教育的基本任務,明確語文課程的基本定位;二是“語文本真”,即探尋母語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實踐體現(xiàn)母語基本特點的語文教育;三是“語文本位”,即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實現(xiàn)語文課程的基本價值。本原,是目標和任務;本真,是規(guī)律和途徑;本位,是方法和效果。
追尋共生:語文課應該怎么教
在語文本色教學的主張得到越來越多的人接受,越來越多的人投入語文本色教學的實踐和探索的同時,也有不少人對它形成了膚淺的理解甚至誤解。有人以為,本色語文就是不折騰;有人以為,本色語文就是不用PPT;甚至有人以為,一切故我就是本色語文,一切為了考試也是本色語文。有的教師說,語文本色教學真好,教學可以輕松省力。也有的教師問我,如果都提倡本色,那還要課改干什么?特別是在主張林立、概念漫天時,有些教師對語文本色教學的實踐也產(chǎn)生了新的困惑。
面對種種似是而非的說法,很多人無法弄清真相。應該說,這不是老師們的問題。因為語文本色教學,不管怎樣系統(tǒng)全面,不管怎樣立足實際,它還只是一個教學主張,而不是具體的教學方法。為了推動語文課程改革的深入,也為了更好地滿足教師實踐本色語文教學主張的需要,我們必須總結出能體現(xiàn)語文本色教學主張的教學方法。
2010年,在語文本色教學獲得江蘇首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后,我們開始潛心進行教學方法的總結。2009年,在全國中語會出版的匯集30年來的優(yōu)秀語文教師的成果和成就的《中國語文人》中,我已經(jīng)將自己的教學方法概括為“和諧共生教學法”。其實,2008年,我在專著《黃厚江講語文》中就明確提出:“語文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和諧。是人與人的和諧,是內(nèi)容與形式的和諧,是相關內(nèi)容和語文的和諧。一切恰到好處,一切渾然天成,一切順其自然;應該有的都有,不該有的都沒有:是為至境?!睉撜f,這里已經(jīng)蘊含著我對理想的語文課的理解和追求。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人們對新課改理念理解表面化、膚淺化的現(xiàn)象越來越少,語文教學高位化和形式化的教學越來越?jīng)]有市場,但應試式、結論化的問題依然非常嚴重,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不少教師的備課就是抄教學參考書上的現(xiàn)成結論,上課就是直接或變著花樣和形式,將現(xiàn)成的結論再傳遞給學生。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上課被動接受現(xiàn)成結論,課后通過做各類題目強化結論的記憶。很顯然,這和語文本色教學的主張是大相徑庭的。本色語文并不局限于語文教語文,好的語文課應該什么都有而一切又為了語文。可教師們常問:這樣的語文課,到底應該怎么上?
近年來,我們立足于語文教學的實際,傾盡全力對“和諧共生教學”這個命題進行深入研究。但作為一種教學方法的探索和總結,主要不是研究它的理論架構,而是立足于它的課堂實踐,努力用課堂告訴大家,語文本色教學的主張應該怎樣體現(xiàn),語文共生教學應該怎么操作。
2013年,語文共生教學獲得江蘇省教學成果特等獎,已在全國多個地區(qū)實驗推廣。但作為一個教學主張和一種教學方法,它還沒有完全成熟。雖然我已年屆花甲,但它還很年輕。
總之,從“本色語文”到“共生教學”,從原點走向共生,從“主張”到“方法”,一直在為了解決問題而行走和追尋。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 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