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輝
摘要: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術或其他手段,分析、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實際問題。我們要充分利用學校教學的優(yōu)勢,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使學生將上述信息的獲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內(nèi)化為自身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創(chuàng)設一個在實際生活學習中使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學習環(huán)境,是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關鍵。
關鍵詞:信息技術;興趣培養(yǎng);教學方法
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由“要我學”轉(zhuǎn)變?yōu)椤拔乙獙W”,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對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我個人對信息技術學習興趣培養(yǎng)的一點建議,意在拋磚引玉,求教方家。
一、教師要利用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將信息技術引入生活
自進入21世紀以來,網(wǎng)絡技術得到了更大范圍的普及和推廣。教學實踐也普遍用到了計算機應用技術。教學手段的先進性,使大量的現(xiàn)代化教學媒體取代了傳統(tǒng)的“黑板+粉筆”的模式,尤其是多媒體計算機和網(wǎng)絡系統(tǒng)進入教學領域,改變了原有的填鴨式滿堂灌,使教學效率和效果大大得到了提高。學生可以自己查找有關資料,與計算機進行即問即答。對能力不同的學生教師能夠因材施教,實行個別化學習。而且通過PPT課件教學,教師可以通過仿真和模擬所創(chuàng)造的情境進行仿真學習,使學生在人機交互過程中形成一種真實感,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進行學科知識的轉(zhuǎn)移,著眼于生活實際,充分體現(xiàn)教育技術學科的生活性和工具性、人文性,同時,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內(nèi)容的分類。像教材的第一章,讓孩子學習開機和關機,讓孩子練習打字等,這些問題,教師要因人而異,因為有些孩子已經(jīng)對此非常了解,所以,要相應地縮短授課時間,減少教學的課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充分了解孩子的具體掌握情況。所以,教學第一節(jié)課,是教師以后教學是否得力的關鍵和起點。第一節(jié)課的時候,除了做基本的自我介紹和課前引導外,就是要充分了解孩子掌握計算機技術的差異和水平,從而根據(jù)具體情況,安排課程的進度和教學的內(nèi)容。教師可以讓孩子準備一張白紙,讓孩子具體寫出自己對教育技術學科的理解,自己對信息技術的掌握程度,自己對信息技術課程的期望值以及自己對信息技術任課教師的要求,要求學生寫出自己的真實情況和真實想法。教師再一一總結。
二、教師要注重師生交流,構建師生互動的教學關系
根據(jù)第一節(jié)課對學生水平的基本了解,教師就要有計劃、有針對地進行教學了。既然有一些孩子認為自己信息技術掌握得還不錯,教師就可以利用上課時間具體檢驗一番。當然,這種檢驗要合情合理,要隱晦委婉。教師可以任命一位學生做幾分鐘的老師,讓他去講、去操作,學生既有一種信任感和榮譽感,又得到了一個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平臺和機會,學生不懂的地方,教師也就掌握了解了。教師還可以找?guī)孜粌?yōu)秀生做科任代表和小組組長,讓他們幫助教師進行輔導,這樣,他們又能在教其他孩子的時候,通過操作,進行反復的操練,使技術更加鞏固,還能在學生提問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和盲點,讓同學們在幫與學中,共同進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只是要把操作步驟,一分一毫地演示給同學們。在教學中,加強師生互動,通過學生提問和教師的講解,也能讓課堂活躍。盡管技術就是一種能力,不需要解釋為什么,也沒有為什么,但是,如果像看待孩子模仿走路一樣地看待信息技術,那真就是大錯特錯了。因為技術的習得,不是孩子們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要求,它更多的是社會需要大于本能需要。如果在上個世紀,可能我們不掌握、不了解,也能很好地生存和發(fā)展。但是,時代不同了,信息技術的學習已經(jīng)被提到了日程上。學習信息技術,是一種必需,也是一種責任,對自身和社會的責任。
三、教師要講究講課的藝術
教師要精心準備教學內(nèi)容,包括教學目標、學習方法、要求、習題或評價等。只有讓學生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對教學課程產(chǎn)生疑問和興趣,教學內(nèi)容才能更順利地進行下去。中學生在機房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為20分鐘以內(nèi),多講無益,但少講易講不清楚,用計算機提供詳細內(nèi)容,教師只精練地講解有關要求和可能碰到的問題。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可收回學生機的控制權(多媒體控制軟件),再次集中講解。使學生既聽得清楚,又學得開心,可謂是“一石二鳥”。教師還可利用打印的小獎狀,課堂鼓勵學習突出的學生;教學中教師可以把寫作任務形象、生動地展示給學生(可以通過制作FLASH動畫或者是在網(wǎng)絡上查找背景資料等),讓學生帶著任務去聽、去看、去感受,使之觸景生情、有感而發(fā),拓展了課堂教學的空間,改變了單一的教學方式,營造出更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氛圍,讓學生在積極的狀態(tài)下進行寫作,將過去的“要我寫”轉(zhuǎn)變?yōu)椤拔乙獙憽?。我從網(wǎng)絡中下載了一些生活中可以運用該語言的不同生活場景,如商場購物的場景、飯店接待的場景、旅游景點的場景、車站機場的場景、書店買書的場景及戶外場所幫助他人的場景等等。當學生看到這些生動的畫面時,頓感真實親切、激情高漲。我還節(jié)選了他們愛看的動畫片《獅子王》中父子一同購物的片段,設置靜音,讓學生給片中人物配音,然后分角色進行情景會話,學生都欣喜不已,連平時不愛發(fā)言的幾個學生都非常踴躍地舉手表演,使課堂真正成為他們的交際場所。
總之,信息技術是一門以實踐為基礎的學科。在教學中,教師應依據(jù)教材,適當?shù)卣{(diào)整實驗內(nèi)容和改變實驗形式,利用學生迫切希望通過自己的探索和創(chuàng)造進行學習的積極性,解放學生的雙手,以他們的親身體驗獲取知識,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