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家國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223-01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自己的學習,是主體教育思想在教學領域的反映,以弘揚學生主體性為宗旨,以構建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新型教學結構為核心,主體性是自主學習的靈魂、理論依據。
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卻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不僅在基本理念中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指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應設計生動有趣,適合學生水平的現實情景,引導學生從數量和空間關系去觀察、比較、分析、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和實驗、推理和判斷等數學活動,不僅使學生獲得數學的知識,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原來就來自我們身邊的現實世界,是認識和解決我們生活和工作問題的有力武器,同時也獲得進行數學探究的切身體驗和能力。
每個學生都具有發(fā)現的潛能,由他們自己某種程度上通過組織和整理,進而重復人類數學發(fā)現的活動是可能的。數學課程應當推動這種潛能的開發(fā),使學生通過提供足夠的資源、空間和時間,有重復人類數學發(fā)現活動過程的機會。
以下就學生主體性與自主學習的主要表現做如下闡述:
1.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
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就是讓學生想學、樂學。在傳統(tǒng)教學中,過于強調知識的傳授,傳授知識建立在對學生片面認識的基礎上,而學生只作為接受的主體,沒有形成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而新課程改革的教學是為了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的人才,從認知領域、情感領域、技能領域的培養(yǎng),達到認知掌握目標、技能達成目標、心理發(fā)展目標。因此,從教師方面,培養(yǎng)健全學生人格的發(fā)展和積極向上價值觀的形成,培養(yǎng)學生自信心、責任感、合作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求實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給學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具體動手操作的題材,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接觸、了解、鉆研自己感興趣的數學問題,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一個學生的數學需要,最大限度地開啟每一個學生的智慧潛能。尊重自己已有的經驗,將豐富的現實情景引入課堂,鼓勵學生發(fā)展自己的解題策略,促進同伴間的合作與交流,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和學會生活,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的內在魅力。從學生方面,自主學習是一種自律學習,一種主動學習,它走出強迫性學習的沼澤地,使學生的求知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得到實現,不斷獲得學習的成功,感受到成功的歡樂與幸福,從而變信心不足為充滿信心,從而想學、樂學,使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2.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習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很多學生喜歡在課前預習當天要講的內容, 便于在課堂中積極發(fā)言,贏得老師的贊賞與表揚。按照傳統(tǒng)的觀點,這是一個讓老師喜憂參半的事情。喜的是學生通過預習,讓老師的教學更加輕松,憂的是這些學生可能會打破教師原有的教學計劃。對這種事情, 教師應該用全新的眼光來進行對待, 摒棄之前的老觀點、老看法,利用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培養(yǎng)他們主動學習的精神。
例如,在講到" 三角形內角和定理" 一節(jié)時,我們可以通過以下題目來對學生進行引導:
( 1) 任意畫一個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各內角的度數,并求它們的和;
( 2) 如下圖,把△ABC 的3 個內角剪開,然后把它們的頂點重合在同一點C。
你得到什么結論?
對于這個問題,已經預習過該問題的同學可能會馬上會得出答案,這就會打破教師的教學計劃,但是此時教師可以順藤摸瓜,對學生進行反問:這個問題的實質是什么? 經過同學們的思索,他們很快就會知道: 在合情推理過程中, 運用圖形的運動變化:把△ABC 的3 個內角剪開,通過圖形的平移、旋轉,把它們的頂點重合在同一點C,這一圖形運動變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 作BC的延長線CD,過點C 作CE∥AB" 的過程,就是定理證明的探索過程,是解決問題的" 源" 。
通過這樣一種方式, 本來讓教師頭疼的問題立刻便得到了解決,而且這樣一來,教師的教學不僅能順應學生的思路,還能讓學生深刻明白其中的道理,進一步加深了學習的印象,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探求興趣,起到發(fā)揮學生學習主動性的作用。
3.充分了解學生的獨特性
"教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教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發(fā)展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與能力,增強學好數學的愿望和信心。關注學生個性品質的培養(yǎng)塑造;不僅促進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較全面的發(fā)展,而且促進每個學生相對于他自己而言是最好的發(fā)展。著名人才學家王通訊認為:"我們過去強調共性較多,強調個性較少,對個性凸顯者往往缺乏寬容。這就有一個轉變觀念的問題,我們應該用一顆愛的心去保護孩子個性,而不能用統(tǒng)一模式來評價孩子個性的發(fā)展。"
4.在學習上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性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要有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在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的氛圍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確自己的思想,并有機會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作為教師應關注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式。
5.改變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
同一個班級中,學生的學習情況往往參差不齊,即便是學習同一個內容,由于每個學生的認知和感知程度不同,學習效果也會有所差別。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不應該為了一味地追求標準答案,而失去了相應的教學策略,而應該為學生提供比較多的學習機會,讓他們學會分析、總結問題。
總之在數學新課程改革中,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重視學生的主體,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去。在課堂教學中,以"活動"為主,不"鎖住"學生;以"發(fā)現"為主,不"代替"學生;以"鼓勵"為主,不"鉗制"學生,讓學生"先看、先想、先說、先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