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麗萍
摘要:近年來,學習鋼琴的人越來越多,各學校也紛紛開展鋼琴教育,但在教學的過程中,由于教學觀念、教學模式等因素的影響,在開展鋼琴教學活動時,教師太過注重學生演奏技巧的培養(yǎng),忽視了學生人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難以實現(xiàn)鋼琴教學中的素質教育目標,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因此,鋼琴教學應該積極轉變教學觀念,綜合應用多種教學方法,為學生設置一系列的探究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和探究能力,從而提高鋼琴教學的有效性。本文在分析當前鋼琴教學現(xiàn)狀的基礎上,提出了在鋼琴教學中對學生人文探究能力進行培養(yǎng)的策略,以期提高鋼琴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鋼琴教學 人文探究 能力培養(yǎng)
在當前鋼琴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同時,人們越來越重視鋼琴教學的“育人”功能,但在鋼琴目前的鋼琴教學中,部分教師還未認識到鋼琴教學對學生人文探究能力進行培養(yǎng)的重要性,一味地給學生傳授鋼琴演奏技巧,導致學生鋼琴演奏音樂性不強,不但難以提高學生的鋼琴演奏水平,而且難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鋼琴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鋼琴教學中人文精神和探究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在鋼琴演奏技巧的教學中向學生講解相關的歷史背景、文學意義等精神,并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思考鋼琴曲中蘊含著的思想內(nèi)涵,提高鋼琴演奏的音樂性和審美性,從而增強鋼琴演奏中人文內(nèi)涵,提高學生應用鋼琴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
一、鋼琴教學在人文探究能力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
(一)加強人文探究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
在鋼琴演奏中,學生需要具備相應的音樂基礎知識,才能準確對音樂作品中的思想鋼琴進行解讀,并應用鋼琴把這些思想鋼琴表現(xiàn)出來,讓觀眾在其中獲得情感上的共鳴,從而實現(xiàn)鋼琴演奏的價值。而在目前的鋼琴教學中,部分教師過分強調學生練習手指力度和速度,沒有給學生講解相關的音樂基礎知識。雖然說在鋼琴的音樂教學中,讓學生掌握基礎的演奏技能、技巧是演奏鋼琴的基礎,但掌握了技能與技巧之后,學生需要應用這些技能和技巧把音樂作品中的情感表達出來。因此,在鋼琴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美育”,既要注重鍛煉學生的鋼琴演奏技巧,又要讓學生把握音樂作品中的人文內(nèi)涵,在親身體驗、深層解讀音樂作品的基礎上,演奏出更具審美性的鋼琴作品。
通常情況下,在鋼琴的演奏過程中,要彈奏出更加優(yōu)美的旋律,必須要合理的把握好彈奏的速度、力度、節(jié)奏、多聲部層次、旋律線等因素,但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具備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對作品內(nèi)涵的理解,如果學生單一地專注于技巧表達中,缺乏主動性而導致演奏的“機械感”,音樂缺乏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二)提高人文探究能力考核機制
在鋼琴作品中,總是不可避免地包含著作曲者生活時代、成長經(jīng)歷中的情感因素,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鋼琴作品其實是作者當時思想感情的濃縮,作品蘊含著濃郁的時代特色與生活特征。因此,教師應該給學生講解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讓學生深入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從而準確、自如的將其中的感情色彩和人文精神表現(xiàn)出來,讓鋼琴演奏更加具有內(nèi)涵。但在現(xiàn)階段的鋼琴教學中,無論是學校,還是培訓機構,在鋼琴教學的考核中均未涉及到人文探究能力的考核,過分強調演奏技巧的考核,學生也自然而然地忽視了對鋼琴作品的情感解讀,導致鋼琴演奏“枯燥”。
二、作品分析在鋼琴教學中對學生人文探究能力進行培養(yǎng)的重要性
在本質上,音樂是文化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產(chǎn)物,與文化有極其緊密的聯(lián)系,鋼琴作品也是如此,作品中既有音樂歷史發(fā)展的影子,也包含著社會發(fā)展的縮影。在演奏鋼琴時,不但需要具備熟練的演奏技巧,還要具備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在充分領悟作品中文化內(nèi)涵的基礎上,應用演奏技巧把這種內(nèi)涵自如地表現(xiàn)出來,引起聽眾的共鳴。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該在技巧講解和訓練中融入人文知識,讓學生“投身”到文化素養(yǎng)中,探究其中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內(nèi)涵。由此可見,在鋼琴教學中對學生的人文探究能力進行培養(yǎng),不但能夠提高學生表現(xiàn)音樂的能力,讓學生演奏出的鋼琴更具審美性,而且能夠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練習鋼琴作品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yǎng)。
除此之外,隨著現(xiàn)代教育改革的深入,人們越來越重視各科教學中的素質教育,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鋼琴教學也不例外。對于學習鋼琴的學生而言,要應用鋼琴演奏出具有靈魂的音樂不但要具有嫻熟的鋼琴彈奏技巧,還要具備人文修養(yǎng)與綜合素質。而在鋼琴演奏教學中對學生的人文探究能力進行培養(yǎng),有利于實現(xiàn)鋼琴教學中的“素質教育目標”,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培養(yǎng),豐富學生鋼琴演奏的內(nèi)涵,提高學生鋼琴演奏的藝術性,從而提高學生鋼琴演奏水平,實現(xiàn)理想的鋼琴教學目標。
三、在鋼琴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人文探究能力的策略
(一)更新教學觀念
縱觀我國的鋼琴教學史,大部分教師使用的教學模式都與音樂學院的鋼琴專業(yè)教學有一定的相似性,教學形式不夠豐富,單一地強調技巧訓練,忽視了鋼琴教學中演奏情感的教學。而在國外及部分國內(nèi)鋼琴教學中,教學重點已經(jīng)逐漸從單一地強調技巧訓練轉移到了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中,在教學中既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演奏能力,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與人文精神。對于學習鋼琴的學生來說,要想獲得更好的發(fā)展,需要具備一定的鋼琴演奏能力,而這種能力不僅體現(xiàn)在能夠演奏出較難的鋼琴曲目上,還體現(xiàn)在準確理解音樂作品、表現(xiàn)音樂作品、傳遞音樂家情感上。而要培養(yǎng)出探究型的鋼琴人才,鋼琴教師應該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摒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
首先,教師應該把人文歷史文化知識的講解貫穿于整個鋼琴教學過程中,在給學生講解某一鋼琴作品的過程中,給學生講解作品創(chuàng)作之時的社會背景、作家生活狀況等,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從而提高鋼琴演奏的人文性和藝術性。其次,在鋼琴練習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應用情境教學、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鋼琴作品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以合作的形式分析作曲家的生平、相互探討鋼琴演奏的技巧。例如,在選用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的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在給學生講解了相關的演奏技巧后,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引導學生相互合作,從貝多芬創(chuàng)作這部鋼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貝多芬當時的生活狀況等方面入手,自主探究、解讀《悲愴》鋼琴作品,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
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創(chuàng)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作品獻贈給他的贊助人與仰慕者利赫諾夫斯基王子。本曲是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之頂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戲劇性的優(yōu)美旋律而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無論在內(nèi)容、旋律和結構等諸多方面,都滲透著一種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這也是貝多芬等德國音樂家共有的特質。第一樂章,c小調,極緩板,轉輝煌的快板,宏偉的奏鳴曲式。開頭是一段相當長的充滿悲愴情緒的極緩板,后轉為快板,依舊悲愴的旋律中透露出一絲堅定。重復的引子部分充滿古希臘式的悲劇氣氛,雄辯的語調具有巨人的氣概,對命運的激憤之情和身處絕境卻剛毅不屈的氣度使聽者熱血沸騰。第二樂章如歌的柔板,似乎是貝多芬在第一樂章的激憤之后,而刻意放緩的節(jié)奏。十分的柔和優(yōu)美,使聽聞此聲的人如沐春風,仿佛在微風和煦的日子里安閑而愜意的生活。第三樂章,快板,c小調,2/2拍子,回旋奏鳴曲式。樂章主題與第一樂章主題動機有相通之處,優(yōu)美的旋律中帶有欠穩(wěn)定的游移情緒,似乎處于一種徘徊不定的心態(tài)之中。一開頭便是如雨珠傾瀉而下的連奏,主部主題洋溢著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歡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騷動。大調的副部主題雖然明朗,卻也以急速的運動暗示著心態(tài)的不穩(wěn)定。插部以一種“宣敘式”的堅定語調表達了真正堅強穩(wěn)定的意志。
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拓展訓練,鋼琴作品的解讀和訓練不能局限于課堂上,在引導學生學習了一個鋼琴曲后,不但應該要求學生在課下自主練習,還應要求學生閱讀相關的音樂文學作品,引導學生充分應用多媒體、圖書館等資源,查詢相關的鋼琴知識,以豐富學生的音樂內(nèi)涵。此外,教師應該對學生的課外活動進行一定的“干預”,引導學生觀看音樂會、參觀音樂作品藝術展覽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音樂知識,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應用鋼琴表達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優(yōu)化鋼琴基礎課程的設置
音樂是一種時間的藝術,是人類歷史文化發(fā)展進程中的一種文化形態(tài),而文化是音樂產(chǎn)生的土壤。本質上,無論作曲家的創(chuàng)造意圖是什么,樂曲一旦被表達出來就具有了一定的社會性,好的音樂對人們的生活有重要作用。在人們壓力過大時,彈奏或聽一曲音樂會使人放松下來,在人們感覺到失意時,好的音樂可以給人鼓舞。只有基于文化背景下,音樂才能發(fā)揮出其中社會功能,否則音樂知識單一的聲響,毫無社會意義可言。因此,在鋼琴教學中,教師應該以人類文化為視角,把音樂與文學、音樂與歷史、音樂與民俗等知識結合在一起,為學生設置出科學、合理的鋼琴課程,在提高學生演奏技巧、演奏能力的同時,豐富學生的文化內(nèi)涵,從而實現(xiàn)鋼琴演奏的社會功能。
(三)增設人文課程
鋼琴具有悠久的歷史,在長時間的發(fā)展歷程中,各個國家、各個時期的鋼琴家為學生留下了大量優(yōu)秀的鋼琴文獻,在這些鋼琴文獻中,由于作曲家生活時代、思想觀念、作曲方法等因素的影響,鋼琴作品有著一定的差異性。要實現(xiàn)良好的鋼琴演奏效果,把鋼琴作品中的內(nèi)涵準確表達出來,需要了解作曲家的藝術風格,而了解作曲家的藝術風格需要從歷史、文化等方面入手??梢?,在鋼琴教學中增設人文課程已經(jīng)成為一種違悖的趨勢,在鋼琴的人文課程中,學生既可以清晰掌握鋼琴發(fā)展的脈絡,了解不同流派鋼琴曲的特點,掌握不同鋼琴作品之間的關聯(lián)性,又可以在鋼琴文獻閱讀中獲得情感體驗,學會在鋼琴演奏中合理融入、運用自己的情感體驗,從而增強鋼琴演奏的情感因素。
完善鋼琴教學中的人文探究能力考核機制,在完成一個階段的鋼琴教學后,教師通常要對學生進行一定的考核,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果。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在演奏能力、技巧考核的基礎上,增設人文探究能力考核環(huán)節(jié),并把此作為學生鋼琴水平評價的一個依據(jù),讓學生在鋼琴演奏中積極融入人文素養(yǎng),彈奏出更具審美性和生命力的鋼琴作品。
(四)注重作品思想情感的理解
在對鋼琴樂譜進行彈奏時,彈奏者要認真了解作曲家創(chuàng)作樂曲的時代背景和創(chuàng)作意圖,在尊重作曲家創(chuàng)作意圖的基礎上,在演奏中融入自己對樂譜的理解,充分表達自己在樂曲中的感受,這就是鋼琴演奏中的“二度創(chuàng)作”。只有通過鋼琴演奏者的“二度創(chuàng)作”,鋼琴樂曲才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引起聽眾的情感共鳴,這才是成功的鋼琴演奏。因此,在鋼琴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演奏情感的訓練,引導學生在充分研究鋼琴作品內(nèi)涵的基礎上,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其中,不能刻意去模仿作品中蘊含著的思想感情,而要全情投入,把自己在作品中的情感體驗表達出來,以實現(xiàn)良好的鋼琴演奏效果。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鋼琴教學中,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難以滿足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因此,教師應該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注重學生人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學生音樂素養(yǎng),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鋼琴演奏水平,增強鋼琴演奏中的審美性和藝術性。
參考文獻:
[1]楊鳴.高校鋼琴教學中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J].音樂時空,2014,(21).
[2]靖敏.鋼琴教學中應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J].大眾文藝,2013,(06).
[3]賽歡歡.關于大學鋼琴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思考[J].雪蓮,2015,(08).
[4]江閩媛.論在鋼琴教學中音樂能力的培養(yǎng)[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4,(11).
[5]包慧琴.大學鋼琴教學中學生綜合能力培養(yǎng)途徑探究[J].神州,20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