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養(yǎng)喜
摘 要: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常常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不重視掌握和運用教學程度。教學只是傳授知識、技術和方法,教學質量得不到提高,無法取得理想的教學成績。因此,想要提高短跑成績,必須對學生進行專業(yè)的指導及訓練。對短跑教學內容技術結構與教學順序進行分階段教學,并采用恰當?shù)慕虒W方法與手段,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達標率,為全面鍛煉學生身體素質奠定基礎。
關鍵詞:體育 短跑 教學
田徑是中小學階段的一項非常普及的運動,從根本上來說,它屬于一種速度性項目,速度的快慢決定了成績的好壞。而短跑又是中小學田徑教材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文主要圍繞短跑的技術教學和訓練展開論述,以期能夠為廣大體育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1]
一、注重方法指導,規(guī)范技術動作
俗語有云,成功不僅需要努力,還需要有正確的方向。在短跑教學中,其基本是學生對規(guī)范技術動作的掌握。所以想要讓學生在短跑中取得較好的學習成績,就必須讓他們掌握規(guī)范的技術動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身體素質與技術水平,先講較為重要的技術動作,且要做好充分的講解及示范,讓學生能深刻地理解并認識技術動作。之后多次進行分解動作與練習,規(guī)范每一個動作。學生若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不規(guī)范的動作,教師需及時指出,防止學生形成不規(guī)范的動作習慣,以后難以再糾正。本人建議對重要的技術動作教學,主要運用講解和動作示范相結合的方法。通過教師講解示范,并利用力學原理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推理,使其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正確的技術概念,讓學生對蹲踞式起跑的概念加以理解。最后,要求學生能夠將蹲踞式起跑的規(guī)范動作正確做出,且要自然放松,集中注意力,蹬地應迅速有力,整個動作過程連貫一致。[2]
二、采用游戲教學法,激發(fā)學生的鍛煉興趣
體育課雖然能夠放松學生的心態(tài),但在講解短跑技術動作時,學生還是會感到枯燥乏味。所以,教師應重視運用學生隨意注意和不隨意注意的相互轉化規(guī)律,克服單調枯燥的教學形式,激發(fā)和提高學生訓練的積極性。經常講解體育明星、名人事跡,激發(fā)學生運用學習技能的熱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靈活運用各種起跑姿勢和互相追逐游戲等,培養(yǎng)學生的正確跑姿,提高學生快速跑的能力,讓學生在做游戲的競爭中體驗體育運動的樂趣,激發(fā)斗志,培養(yǎng)他們積極向上、團結友愛、克服困難和關心集體的優(yōu)秀品質,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將課堂訓練任務完成。
三、采用科學的訓練方法,提高學生的技能及體能
在短跑訓練中,教師常會不考慮學生的具體條件與實際水平,從而產生急躁的迫切心情,對運動量和難度盲目加大,不重視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導致很多學生產生了“速度障礙”,使學生感到枯燥、無趣,不愿意參加訓練,中學生的短跑教學訓練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愿為轉移的。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條件與實際水平,制定教學訓練方案和步驟,既要激發(fā)學生的短跑興趣,又要將教學任務完成,兩者必須是統(tǒng)一的。在實際教學及訓練過程中主要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3]
1.以發(fā)展耐力為基礎,進行全面訓練
增強學生體質,改善心血管與呼吸系統(tǒng)功能,培養(yǎng)吃苦耐勞的品質,讓學生從小養(yǎng)成放松跑的習慣,在進行改善速度耐力訓練的同時,訓練學生適應缺氧環(huán)境的能力。
2.重視并抓好發(fā)展速度的轉移
發(fā)展速度的轉移是短跑教學的重要內容。短跑項目中的最重要因素就是速度,它的生理功能特點是時間短、強度大,短跑項目主要為無氧供能。我們要做好有氧供能到無氧供能的轉換。
3.嚴格技術規(guī)范化的要求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抓好跑的基本功訓練,還要抓好途中跑。特別是影響途中跑的四個構成,即跑得穩(wěn)、頻率高、步幅大及擺臂正確,要進行規(guī)范化的教學和訓練。
四、強化教學反思,及時在課堂上反饋得失
作為一名教師,本人認為對一節(jié)課整個教與學過程的反思,找出可取之處以供借鑒,發(fā)現(xiàn)不足之處想方設法彌補,能夠對下節(jié)課乃至今后一生的體育教學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課后反思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4]
1.引導學生思想上的重視,讓學生明確學與練的重要意義
在每堂課前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對學生情況進行充分的了解。上課時讓學生盡快知道今天上課的內容,這些內容要掌握哪些知識點及輔助動作,讓學生明白為什么練,有什么用,在什么情況下能用得上,從而使學生懂得練習的重要意義及好處,這樣就會在上課時引起學生思想上的重視,進而增強練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運用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是否受到學生的喜歡以及是否實用
細細研究我們的教材,很容易發(fā)現(xiàn)教材中有很多關于競技項目的教學內容,對于學生來說,這些內容是比較復雜和枯燥的,必須具備一定的吃苦精神,即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技能有所掌握,也未必能夠真正地加以運用,對其將來也不一定有特別大的用處。所以學生自然就不會對這些項目感興趣,學習積極性也不大。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在項目、教學手段以及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下功夫,盡量做到既能促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又要注意內容、手段的娛樂性、趣味性與競爭性。
3.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體育源自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新課程標準賦予了體育教師更多的選擇教學內容和范圍的權利,只要我們能因材施教,觀察生活,走進學生,從中吸取營養(yǎng)和建議就能發(fā)現(xiàn)學生喜愛的項目與練習手段,也將會改變過去學生中存在的“吃不飽,吃不下”的現(xiàn)象。
在體育短跑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采用科學的教學方式,用正確規(guī)范的指導方式進行講解示范,讓學生對各種動作技術在短跑中的具體實施有所了解,采用提問、對比等方式來引導學生聯(lián)想推理,并將一個正確的技術概念在頭腦中建立起來。在整個“跑”的過程中,注意協(xié)調動作,并且要對學生的身體素質加強訓練,這樣一定能取得良好的體育成績。[5]
參考文獻:
[1]何秀全.通過合理的專門練習技術來改進短跑技術[J].才智,2011(26):32-33.
[2]盧一飛.短跑訓練方法的選擇和運用解析[J].才智,2015(25):112-113.
[3]李斌.提高短跑訓練水平的方法探索與實踐[J].成功(教育),2013(07):205.
[4]丁道旭,商慶清,時維鐸.專業(yè)短跑訓練機的研究與設計[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2(35):216-217.
[5]劉璐.關于提高短跑速度的有效訓練[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1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