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東
摘 要:學困生教育一直是學校及班級教育的重點和難點,也是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當中都會遇到而又普遍感到頭疼的一個問題。為此,作為初中化學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本著不拋棄、不放棄的信念,幫助學困生進行合理轉化。
關鍵詞:初中化學 學困生 成因 方法 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179-01
不容否認,初中化學對初中生來說,是一個零起點的學科,無基礎差的牽制,學生都應該學得很好的。當學生學習到物質構成的奧秘,以及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等化學用語陸續(xù)出現(xiàn)時,有的學生就無所適從了,逐漸成為學困生。對于此,作為新時期初中化學教育工作者,我們要不斷正視自身問題,積極幫助學困生進行合理轉化。
1 正視學困生的成因
目前,隨著新課程理念的提出,如何促進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效果的整體提升,成為廣大教師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初中階段化學學科學困生大量的出現(xiàn)。首先,學生缺乏學習化學的興趣。興趣是支撐學習,使學習深入的關鍵。初中化學學困生的化學學習興趣普遍不高,甚至厭學。學生只有對化學知識感興趣,才能全面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參與到化學課堂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但學困生普遍缺乏學習興趣,他們將自己視為化學課堂的旁觀者,總是被動地去學習,更不愿意花費精力去克服困難。在學習過程中,偏重結果而忽視過程。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輕過程重結果。主要表現(xiàn)在:化學教師對作業(yè)或試題進行評講時,答對了的就認為自己已經(jīng)明白,不用再聽了,答錯的就拼命抄老師寫的正確答案,不認真聽老師的講解和分析;向教師請教問題時,一心思關注答案,不認真思考過程和方法;同學間的相互交流只是互對答案,比考試成績,很少有同學對問題進行分析研究,也沒有對解題方法、實驗設計的創(chuàng)新進行探究,忽視解決問題的過程,沒有情感體驗,這對今后遇到實際問題就無法去分析解決。學生自身原因。初中到初三才開設化學課,學生接觸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它比較難學,要求背相關的化學元素又多,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又大,失去當初的好奇心和新鮮感,從而失去了信心和興趣。老師平時布置的作業(yè),有部分學生不能及時完成,課后又不會復習,自我管理能力與學習習慣較差,自然學習成績不理想,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導致厭學現(xiàn)象,從而使得這些學生的學習潛力得不到充分發(fā)揮,久而久之便使他們成為了化學學困生。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家庭、社會的因素、學校教師的因素等等。
2 初中化學學困生轉化的策略
首先積極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學困生來說,培養(yǎng)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尤為重要。教師通過使學生了解學習的社會意義,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和認知興趣,把學習變成一種樂趣、一種需要,從而激發(fā)其學習動機。同時作為學生,他們有著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常常有著這種情況,學生愿意為他們所感興趣的學科而努力學習,而對他們不感興趣的學科持有消極態(tài)度。例如,初中學生剛剛開始學習化學,對這門學科感到很新鮮,容易產(chǎn)生學習熱情,這是培養(yǎng)情感和學習興趣的良好開端。所以在初三的第一節(jié)課上,應該不急于教授新課,而是從培養(yǎng)師生感情和誘發(fā)學習興趣入手。通過實驗由此激起了學生的聽課興趣,使學生對化學這門課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今后的教學順利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其次,合理運用教法,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并不是所有的學困生都是不想學習的學生,部分學困生非常努力地學習化學知識,仍然學不好。這是因為他們缺少正確的化學學習方法。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對于學生學習效率與質量的提高至關重要。要轉化初中化學學困生,教師要重視學習方法的傳授,讓學生能夠擺脫自身的限制,開展更高效的自主學習活動?;瘜W是一門系統(tǒng)性較強的學科。教師要重視學習的總結,讓學困生掌握課后總結與歸納性學習的方法,利用總結與歸納將課堂知識內化。
最后,多鼓勵,多自信。對于,初中階段化學學科學困生的轉化,需要從心理入手。轉化這些學生首先要運用情感激勵藝術,創(chuàng)設優(yōu)良的教學情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實踐證明:學生熱愛某一個老師,也會愛這位老師所教的學科。但是要想讓學生熱愛老師,老師必須愛護學生。贊可夫的心理實驗表明,教師的良好情緒,會使學生精神振奮,教師的不良情緒會抑制學生的智力活動。課堂教學過程不僅是在特定情境下學生獲得知識、形成能力的過程,也是一個師生進行情感交流,認知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教師本身的情感狀態(tài),可以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產(chǎn)生情緒上的共鳴。教師上課和顏悅色,學生感到可親可敬,心理相融,情感共鳴,就會親其師而信其道,學習積極性提高,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