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屏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4-0148-01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怎樣的語文教育才是理想的語文教育?
1.丟掉工具性,堅持人文性
所謂人文精神,就是把人當作一個個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生命進行研究。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同時,它也提倡每個人在自由生活的同時承擔不可推卸的對他人、社會、自然的責任。總之,它要求關(guān)懷人生的終極意義,弘揚道德價值和審美價值,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時代風尚。
目前,單純強調(diào)專業(yè)和職業(yè)的實用主義教育造成了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風氣,題海戰(zhàn)術(shù)的教學方法破壞了青少年綜合素質(zhì)的發(fā)展。因此,人文精神的內(nèi)涵對于當前實用主義的教育無疑是一劑清醒的良藥。人文主義不僅強調(diào)人性的培養(yǎng)和理性的養(yǎng)成,而且趨向于培養(yǎng)"完美的人",也就是集真、善、美三位于一體的人。
語文教育,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政治功能曾經(jīng)強化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從教學大綱到教學文本,無不體現(xiàn)出政治功利主義目的。而真正體現(xiàn)語文教育特性的文學功能被擠壓在狹小的角落,少得可憐的文學教育除了揭露就是批判,缺少溫馨的人情和平和的心態(tài),使學生習慣于用一種絕對對立的眼光看待他人和世界,逐漸變得冷漠、偏狹和刻板。強權(quán)和政治使語文成為空殼,因此造成人文價值和人文底蘊的嚴重流失。
目前,語文教育中文學功能得到強調(diào)和突出,文學作品在教材中占有的比重日益增大,文學教育成為語文教育的重點。古人云:"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批文以人情"。這是可喜的一面。但是,教師對文本"肢解式"的分析、冷靜客觀的講解,使得學生缺乏對文本的整體感悟,作品變得索然無味。文本成為傳授語文知識、訓練語文能力的例子,不過是考試內(nèi)容而已,教師想到的是如何將文學作品中的知識點灌輸給學生,想到的是怎樣才能使學生拿分或不丟分。因此有些教師甚至模仿考試出題的方法,將活生生的文學作品轉(zhuǎn)化為一道道僵硬死板的標準化試題。所有學生的眼里只有一個"哈姆雷特",所有的作品只能有一個"中心思想"。
筆者認為,語文教育包括教育學生"學會做事"和"學會做人"兩部分。尤其在道德滑坡日漸引人憂慮的今天,"學會做人"尤為重要。必須高揚人文精神,在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共同指導下構(gòu)建語文教育。
2.廢棄課本,選用讀本
曾經(jīng)在語文教學研討中,老師們提出過一個觀點,即語文教材應當用讀本或選本,而不用課本。也有老師曾提出過語文是舉三反一,而不是舉一返三,我們非常贊同。語文能力修養(yǎng)是大量閱讀積累后形成的,而不是通過幾個"例子"加上分析、訓練形成的?,F(xiàn)在每學期二、三十篇課文,而且每篇要用兩三個課時來學,浪費時間,而且容量太小。所以,應當確立人文性的理念,編寫一個簡明的課程要求、教材要求、教學要求,廢棄所謂的課程標準(看看新出版的語文課程標準,長的嚇人,深奧的嚇人),按學段編寫讀本和選本,并提出各學段學生應完成的閱讀量和應達到的語文程度。我的想法,小學以識字和背誦為主,選用淺顯的古代詩文,讓學生認得字,會寫,會背,高年級可配時文讀本,學生自由閱讀,稍加指導,能讀完即可。初中以背誦、閱讀、鑒賞、寫作為主。用古詩文讀本,現(xiàn)代文讀本,甚至可以將四大名著作、外國名著作為教材。不分課內(nèi)、課外,只確立閱讀材料。高中以閱讀、鑒賞、思考、寫作為主,在初中的基礎(chǔ)上擴大閱讀量,選用經(jīng)典名著,優(yōu)秀選本,包括科普讀本,淺易的科學、文化著作,提高閱讀難度、深度。
3.沒有模式,只有境界
不要把語文當成一門學科,不要以科學的觀念來對待語文,不要企圖推廣什么教學模式,語文教學只有境界。任何模式都是語文教學的桎梏。境界是語文老師的語文觀念、語文修養(yǎng)、講授技藝的綜合體現(xiàn),是語文老師終身追求的目標。語文課不再是分析、講解、訓練(把基礎(chǔ)教育十二年學生用于這方面的時間,拿來用在閱讀鑒賞思考上,學生該會有多大的收獲),而是欣賞品評的精讀課,師生之間的討論交流課,情感思想的激發(fā)課,沉默無語欣然一悟的感受課,文采流淌的寫作課……老師或是娓娓而談,或是神采飛揚的表演,或是精妙的點擊引導,或是簡單交待,學生默默感悟……不一而足,沒有固定模式,只有情景交融、彰顯人文精神的語文境界。以前在論壇上,我首發(fā)過一個帖子,主張語文備課七成說,但沒有人同意。人們認為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F(xiàn)在我依然保留我的觀點,語文課絕不能從頭至尾、一步一環(huán)備得滴水不漏,然后上課按部就班。那不是語文,那是工具論觀念下的語言訓練課。語文課絕不能把自己的理解灌輸給學生,絕不能把現(xiàn)成的東西搬給學生,也不是按預先設(shè)定好的亦步亦趨把學生引入自己的圈套。語文課應該是天馬行空無拘無束,應在特定的情景中,師生相互激發(fā)感悟,生成許多新的東西,激發(fā)出豐富的、個性化的見解,形成難言說的個性化的感悟,欣喜、激動、沉思、有所創(chuàng)造,得以凈化和升華,這樣的語文課才是真正的語文課,能做到這樣境界的老師才是好老師。這其實也正是現(xiàn)代學習理論的精髓。當然首先語文老師必須是底蘊豐厚閱讀者、思考者、寫作者。
4.不要考試,只用考查
新一輪課程改革開始了,各實驗地正在實施新課標,新課程。但評估考試卻未改變,這其實在逗你玩。孫悟空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最后還得被壓在五指山下。高考制度改來改去改不出名堂,于是有理論說考試必然有考試的規(guī)律,要考試就必須適應這些規(guī)律。別的科目不知道,就語文而言,實在是適應不得也!高考指揮棒下的語文教學,不是教學是在殺人。是把語文,語文老師的青春、熱血、才華,學生的心靈和對語文的熱情,一起放在石磨里,嘎嘎支支的碾碎,然后一風吹散--烏呼哀哉。當然我們可以一分為二的評價高考的功過,但我不愿也不想,我只想以偏概全。我們?yōu)楹尾荒馨颜Z文抽出來,不參與高考,只作為升學錄取的一個參考?(其實文科科目都可以采取考察的形式,如政治、歷史等)按照我們前面所說,各學段語文成績的評定,以完成背誦、閱讀、寫作任務(wù)即為合格。然后根據(jù)理解、鑒賞、寫作的能力水平給出一個等級。學段結(jié)束形成綜合等級。升學考試時再考一篇作文。將作文成績和學段綜合等級結(jié)合起來形成一個參考等級,在升學錄取時作為參考。規(guī)定不同的專業(yè)應達到不同的等級,如中文應達到A等,文科專業(yè)應達到B等,理科應達到C等,等等。將錄取的細微甄別交給其他科目,(我們語文偷著樂)難道不可以嗎?等到進入中文系后,學生再去研究語言問題。不必擔心不考試學生不學語文,那是一個會讓學生著迷的世界;不必擔心不考試學生的語文水平會下降,只要背誦、閱讀、寫作達到一定的量,語文能力是自然而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