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紅
【摘 要】基于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知識水平,提出要提高學生信息技術學業(yè)水平考試成績,學生平時應打好基礎,教師應做好模擬試相關工作。
【關鍵詞】高中 信息技術 學業(yè)水平考試 備考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3B-0161-02
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制度是我國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礎教育考試評價體系的核心內(nèi)容。廣西普通高中信息技術學業(yè)水平考試自2012年至今歷時多年,對提高普通高中學生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為了能快速提高學生學業(yè)水平考試的通過率,針對普通高中三、四等級成績的學生,筆者提出了以下備考策略。
一、指導學生備考策略
要提高學生學業(yè)水平考試的通過率,教師正確指導學生復習十分關鍵。針對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筆者主要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
(一)打基礎
常言道:“笨鳥先飛。”筆者所在學校的生源一般以三、四等級成績學生居多??傮w來說,屬于“笨鳥”。因此,要想順利通過學業(yè)水平考試關,必須“先飛”。而且,信息技術這一科,高一便結束,時間較短。為引起學生的重視,筆者一開始就給學生明確應盡可能一次通過信息技術學業(yè)水平考試。另外,在平時上課中完成“三維”目標的前提下,適當鏈接學業(yè)水平考試內(nèi)容。例如,在上“信息及其特征”這一節(jié)時,筆者給學生做往年學考中的相關題。
(1)下列選項中,屬于信息的是:
A.起床鈴聲 B.電視機 C.體溫計 D.人民日報
(2)天氣預報、情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fā)生變化,這主要體現(xiàn)了信息具有:
A.真?zhèn)涡?B.載體依附性 C.價值性 D.時效性
上課內(nèi)容也是根據(jù)學生基礎來選擇性學習。如選修的內(nèi)容,筆者會選擇性講授,只挑一些能力要求是“了解與模仿性”的知識來講,遷移應用與熟練操作性的知識盡量少講或不講。例如,講到常用數(shù)學函數(shù)時,筆者只選Abs(x)、Sqr(x)、Sin(x)、Int(x)結合實例來講授。在講程序的基本結構時,只要求掌握三種基本結構,使用三種基本結構編寫簡單的程序解決具體問題則不做要求。畢竟學生基礎較差,所涉及數(shù)學、英語等多學科正是學生的弱科。講得太多、太難會把學生嚇倒,打擊學生的自信心。不如講些簡單的、學生能掌握的知識,把基礎打牢,以便考試時別丟分。
(二)分主題復習,做練習題
在信息技術復習中,做練習題是比較奏效的方法。例如,在高一第二學期,在授完新課后,筆者會根據(jù)考試大綱,分模塊分主題復習。如主題一“信息技術與社會”、主題二“信息獲取”、主題三“信息加工”、主題四“信息管理”、主題五“信息集成與交流”。先復習相關的知識點,然后布置學生做練習,再根據(jù)學生完成情況針對性評講,講練結合。另外,再訂比較有權威的資料。如廣西普通高中學業(yè)考試模擬試卷集《學業(yè)考試直通車》,進行強化訓練。在熟悉知識點的前提下熟練題型,提高做題速度。
二、抓好模擬試工作
(一)出好模擬試卷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關鍵是試卷的制作。要制作一份科學的、符合本校實際情況的模擬試試卷,一定要以當年的《廣西普通高中學科學業(yè)水平考試信息技術學科考試說明》為命題依據(jù)。命題前,命題教師應認真研讀該考試說明??荚嚸}要充分體現(xiàn)面向全體學生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充分體現(xiàn)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標要求。應立足本校實際,比如學生基礎方面的實際情況。同時,借鑒近幾年的《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信息技術試卷》。另外,還要遵循六個命題原則,即導向性、科學性、客觀性、基礎性、公平性、人文性原則。最后,考試形式及試卷結構也要嚴格按照考試說明。比如考試形式采用閉卷、筆試形式進行,考試時間為90分鐘,卷面總分為100分。試卷結構在題型方面由選擇題與非選擇題組成。其中,前者占總分70%,即70分;后者包括簡述題和程序設計題,占總分30%,即30分。在模塊內(nèi)容分布方面也要嚴格按照具體的分值出題。比如,在“信息獲取”這個單元,所考的知識點占分約15分。試卷的難度方面,容易題、中等難度題、難題的分值之比約為7∶2∶1,整卷的難度要控制在0.73-0.79之間。特別是對于入校成績在三、四等級的學生來說,教師更應該好好把握這個難度。如果所出的試卷把學生難住了,不但沒起到模擬的真正作用,反而會極大地打擊學生的自信心。特別是耐挫能力差一點的學生有可能產(chǎn)生望而生畏之感,然后選擇放棄。因此,出好一份校本模擬試卷尤為關鍵,而最佳的做法是結合本校學生實際情況,以當年的考試說明作為命題依據(jù)。
(二)評講指導
1.找評講“藍本”。考后,任課教師要對所有考卷進行批改、統(tǒng)分,并且要及時、快速、準確。如果能在下一節(jié)課將成績公布給同學,那是最好的。但由于科目的特點,一般一所學校的信息技術課由一兩位信息技術教師上,批改這項工作的工作量有點大,所以只能盡可能快地完成。任課教師必須親力親為,因為只有自己批改才有可能從學生的答題中發(fā)現(xiàn)問題。比如,學生丟分的原因是因為對知識沒把握好,還是粗心或者書寫的問題,等等。特別是在簡答題或程序設計題,公式必須以“=”開始,否則就算后面的公式全對,也是不得分的。有些學生由于粗心把“i”漏掉上面的一點,而丟掉了2分。有的學生把“*”寫成“X”。因此,只有教師親力親為批改,才有可能發(fā)現(xiàn)學生這些易犯的毛病,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備考復習。
同時,教師應對每個班考生的分數(shù)進行分段統(tǒng)計。如90分(包括90分)以上人數(shù);80-90分(包括80分);70-80分(包括70分)等,依次類推,統(tǒng)計出各個分數(shù)段人數(shù);最高分、最低分、優(yōu)秀率、及格率、平均分等。這樣做的目的是根據(jù)粗略統(tǒng)計的結果來找出考得最好的與最差的班級。然后這兩個“最”便成了做進一步的成績數(shù)據(jù)分析的“藍本”。主要從試題的難度來分析,這將作為評講試卷時的依據(jù):哪些題該詳細講,哪些題該略講。這樣做讓我們的評講有了更為科學的依據(jù)。例如,2015年春季學期,筆者共擔任6個班的信息技術課。六月中旬的信息技術學業(yè)水平考試前本校便進行了一次全校性的模擬考試。模擬考試后,通過上述方法——分段統(tǒng)計分析得出考得最好與最差的班分別是1408班、1409班。然后拿這兩個班來做試題的難度分析。在評講到好的班級時則以1408班的難度為標準,差的班則以1409班為標準。評講起來會詳略得當,有的放矢,讓試卷評講見成效。如這份試卷的第5題,1408班、1409班的難度均是0.96,所以筆者在6個班的評講中講到該題時可以跳過,不用多講了,因為對于同學們來說這一道題很容易,如果老師還講解就是在浪費時間了。
2.查漏補缺,調(diào)整復習方向。通過模擬考試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發(fā)現(xiàn)問題,查漏補缺,適時調(diào)整復習方向,這樣可以讓復習更加有針對性。當然學生也可以利用模擬考試找出自己的“盲點”,以便及時補救。對發(fā)現(xiàn)的問題及時弄明白,不留知識死角,這樣其實就是進一步抓住了自己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抓住了薄弱環(huán)節(jié)就等于抓住了學習的重點。通過針對性地復習和強化,學生在學業(yè)考試中的成績得到了有效提高,如2015年本校的信息技術學業(yè)水平考試成績是2012年課改以來筆者所帶那么多屆學生中通過率最好的一屆,達到了85%。
總之,要提高學生信息技術學業(yè)水平考試成績,平時打好基礎和做好模擬試相關工作是關鍵。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