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老舍的茶館中有著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整部作品敘述的是發(fā)生在兩代人之間的故事,不僅僅只是描繪兩代人的變化也更是那個時代的縮影,故事的背景是在老北京城內(nèi)的一個大茶館,通過三幕劇反映出三個時代的變化發(fā)展。老舍通過人物的變化來反映出社會時代的變遷?!耙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老舍將發(fā)生了半個多世紀的故事都濃縮到一個小小的茶館里,通過描繪茶館和幾個重要主人公的命運來反映那個時代社會的特點。茶館中所塑造的人物眾多,但每個人物有著鮮活的形象和性格特點。有處事圓滑的掌柜王利發(fā),為人正直豪爽的常四爺,主張實業(yè)救國的秦仲義,膽小卻善良的松二爺,反面代表宋恩子,吳祥子等。他們都活靈活現(xiàn)的出現(xiàn)在茶館中,正是因為他們個性生動的形象才能呈現(xiàn)出《茶館》這么優(yōu)秀的作品。不僅如此,具有北京地方特色語言的運用,使他們能更好地表現(xiàn)出人物的性格特點,也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真實。
關(guān)鍵詞:人物形象;語言特點;王利發(fā);茶館
作者簡介:張金妮(1993.5-),女,漢族,遼寧省新民市人,遼寧理工學院(原渤海大學文理學院)文法系漢語言文學(高級文秘)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0-0-03
一、人物形象
1、王利發(fā)
王利發(fā)是整部作品的線索人物,貫穿與整個作品名的始終。故事的發(fā)展就是按照他年齡的階段來劃分的,他剛出場的時候是裕泰茶館一個年輕的掌柜,那時候他剛接手父親的茶館,從父親那里學到了不少為人處事的道理“我按著我父親遺留的老辦法,多說好話,多請安,討人人喜歡,就不會出大岔子 ”這讓他可以在混亂的年代得以生存,也體現(xiàn)出他“順民”的性格特點。但作為一個精明的商人,他為人處事八面玲瓏,說話油嘴滑舌。就連唐鐵嘴都曾說:“你的嘴比我的還花哨。”他也能夠很圓滑的處理好茶館中的人際關(guān)系,在常四爺和秦二爺因為乞討母女的事情陷入尷尬的時候,王利發(fā)很好的從中緩和了沖突?!俺K臓?,您是積德行好,賞她面吃!可是,我告訴您:這路事兒太多了,太多了!誰也管不了!二爺,您看我說的對不對?”就很好的化解了雙方的矛盾。
在他的茶館里充斥著三教九流的人物,而他卻在從中混得如魚得水。他一直細心的經(jīng)營著自己的茶館,隨著時代的更迭,為了適應社會的發(fā)展,他主張給茶館改革,也體現(xiàn)出他思想中進步的一面。王利發(fā)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形象。正值青年時的他對茶館的經(jīng)營有著一腔熱血,也很樂于在茶客之間周旋,遇見什么客人說什么樣的話,但在他轉(zhuǎn)入中年的之后,他對世事的態(tài)度,以及人生的態(tài)度都發(fā)生了變化。面對巡警與大兵的欺壓還有不斷的戰(zhàn)爭,人民的生活也苦不堪言,茶館的生意也很難進行。在他與唐鐵嘴的聊天中也提曾到“這個年月還值得感謝!聽著有點不搭調(diào)!”則表現(xiàn)出王利發(fā)內(nèi)心的不滿。
無論是作為一個生意人還是作為一個老百姓,王利發(fā)都不希望有戰(zhàn)爭,因為只有和平發(fā)展下的社會,他才能夠安心的經(jīng)營自己的茶館。面對動亂的時代,和自己現(xiàn)在的處境,他是無能為力的。他是社會最底層勞動人民的代表。當他再次遇到劉麻子的時候,王利發(fā)不允許劉麻子在茶館里做販賣人口的生意,體現(xiàn)出王利發(fā)的形象中善良的一面,王利發(fā)的性格里一直都有善良的因素存在,在劉麻子第一次在他的茶館里販賣人口的時候,他的內(nèi)心是動搖的,體現(xiàn)出了他形象中潛在的那種善良。使王利發(fā)這個人物的形象變得更加的真實,實現(xiàn)了從扁平人物向圓形人物的轉(zhuǎn)變,使他的性格和形象更加多樣化和立體化。
在王利發(fā)的老年時期,他一改之前逆來順受的性格,對于小唐鐵嘴的威脅,他絲毫不為之動容,把康順子放走了。面對小宋恩子和小吳祥子的恐嚇,他也沒有畏懼,都表現(xiàn)出他晚年形象中反叛的特點。最后他自己也總結(jié)到“我呢,作了一輩子順民,見誰都請安、鞠躬、作揖。我只盼著呀,孩子有出息,凍不著,餓不著,沒災沒病!”“人總得活著吧?我變盡了方法,不就是為了活下去!是呀,該賄賂的,我就遞包袱。我可沒作過缺德的事,傷天害理的事,為什么就不叫我活呢?”在面對軍閥等人的剝削和壓迫表現(xiàn)出的無力抵抗,最后也是以悲劇收尾?!斑@是我的茶館,我活在這兒,死在這兒!”王利發(fā)所代表的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的形象,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養(yǎng)家糊口,但沒想到時代風云變幻,生活難以維持,只想著怎么做“順民”,卻不想怎么反抗。也通過對王利發(fā)的描寫反映出那個時代人民大眾思想的麻木,以及軟弱的性格特點。
2、常四爺
常四爺是一個晚清旗人,為人耿直,說話心直口快,在第二幕開始的時候以為他說“反正打不起來!要真打的話早到城外頭去啦,到茶館來干嘛?”她的這席話被剛進來的二德子聽到,于是起了爭執(zhí),還好在馬五爺?shù)恼{(diào)節(jié)下結(jié)束了沖突。但在得知馬五爺?shù)纳矸莺髤s表示:“我就不佩服吃洋飯的”他雖然言語犀利,但內(nèi)心卻是善良的。在茶館里看到乞討的母女倆可憐的樣子,就向店小二要了兩碗爛肉面給她們,可見他的善良之處。他為人仗義,在以買菜為生的人生階段里,得知王利發(fā)的茶館重新開張,還特地送來了祝賀的禮物。在晚年的時候,看到被餓死的松二爺,還給他化緣了棺材,都體現(xiàn)了他夠兄弟義氣,為人豪爽的性格特點。作為一個旗人,他有著強烈的民族性格和愛國情感,他看不上崇洋媚外的國人。例如他說:“咱們身上得有多少洋玩藝??!老劉就你身上吧:洋鼻煙,洋表,洋緞大衫,洋布褲褂……”他還因為看不慣秦仲義對窮人的態(tài)度而說了一句:“我看哪,大清國要完!”被宋恩子和吳祥子抓走了。但常四爺他并不是真的希望大清國會滅亡,而是因為愛大清國,怕它完了。也道出了自己對于大清國的熱愛。在命運的面前他并沒有向命運低頭,而是積極地面對,投身到救國救民的行列中去。他參加了義和團的運動,和洋人打仗,在失去了“鐵桿莊稼”之后,靠自己的力氣掙錢,以賣菜維持生計,是自食其力的旗人的代表。對于吳祥子和宋恩子的那種“誰給飯吃,咱們就給誰效力”的行為表示極為鄙視。在常四爺?shù)男愿裰锌偸怯心敲匆环N“硬氣”在其中,反映出他的民族氣血。在最后他提出“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折射出他內(nèi)心的無奈和與辛酸。到最后常四爺也依然沒有擺脫命運的悲劇,他的失敗體現(xiàn)在他不夠先進的思想上,他天真地以為只要靠自己的力量就可以救國,雖然他一直努力的與命運抗爭著。希望通過努力奮斗可以改變國家的命運,但在歷史的進程中這樣的力量卻是弱小的,后被歷史的浪潮所淹沒。常四爺代表的是敢于和時代做斗爭,又有民族責任感和愛國熱情的一類人。
3、秦仲義
秦仲義一個主張實業(yè)救國的民族資本家。在劇作的開始,年輕氣盛的秦仲義比較自負,面對有權(quán)勢的龐太監(jiān)也不全放在眼里,只是表面上奉承而已。對王利發(fā)更是如此,在茶館里威風凜凜,一副十足的東家派頭,有著自負傲慢的人物特點。同樣對于愛國救國這件事,他與常四爺?shù)乃枷胗泻艽蟮牟煌?。他想要通過干實業(yè)來拯救國家,拯救更多的勞苦大眾,但在當時很少有人理解他的思想和意圖?!拔也坏栈胤孔樱野燕l(xiāng)下的地城里的買賣也都買賣了……把本錢攏在一塊兒,開工廠!……那才救得了窮人,那才能夠抵制外貨,那才能救國!”秦仲義的思想是進步的,他的意圖是好的。但因為當時的時代背景不允許,他并沒有實現(xiàn)自己宏偉的救國目標,苦心經(jīng)營了四十多年的產(chǎn)業(yè)被沒收了?!安鹆耍∥宜氖晷难?,拆了!別人不知道,王掌柜你知道:我從二十多歲起,就主張實業(yè)救國。到而今……搶去我的工廠,好,我勢力小,干不過他們!可倒是好好地辦哪,那是富國裕民的事業(yè)呀!結(jié)果,拆了,機器都當碎銅爛鐵賣了!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這樣的政府找不到?我問你?”在他人生的最后他曾說道:“……應當勸告大家,有錢哪,就該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可千萬別干好事!”秦仲義,勤勤懇懇地奮斗了一生,一心想要為國家做點實事,解救更多的勞苦大眾,但卻沒人能理解他的想法。秦四爺所代表的是新興的民族資產(chǎn)階級,但是面對著“三座大山”的壓迫,有著必然悲慘的命運。
4、松二爺
松二爺有著膽小怕事,好吃懶做的性格特點,是一個愛慕虛榮,放不下架子的旗人形象。與劇中同是旗人的常四爺?shù)男蜗笮纬甚r明的對比。在面對吳祥子和宋恩子的逮捕,他請黃胖子幫忙說好話,以及讓王利發(fā)照看他的黃鳥,正是體現(xiàn)了他膽小且愛慕虛榮的性格特點。當他與王利發(fā)常四爺在十余年后再次遇見的時候,松二爺也不改以往的人物形象。“還是黃鳥,我餓著也不能叫鳥餓著!你看看,看看,多體面!一看見它呀,我就舍不得死啦!”也正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特點,所以導致了他最后悲慘的人生結(jié)局,也從側(cè)面反映出了中國封建社會的腐朽。松二爺代表著那種封建社會滅亡后,無法適應新的社會變化,也沒有生存能力的旗人代表。
5、宋恩子,吳祥子
宋恩子、吳祥子在茶館中雖不是主要的角色,卻有著非常鮮明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他們唯利是圖,不分善惡,欺壓百姓,甘愿當別人的奴隸和走狗。“有皇上的時候,我們給皇上效力,有袁大總統(tǒng)的時候,我們給大總統(tǒng)效力;而現(xiàn)今,宋恩子,該怎么說啦!”“誰給飯吃,咱們就給誰效力!”他們都是那個混亂的年代中,最讓人痛恨的走狗的形象。為了自己的利益,白白犧牲無辜的生命。在他們?yōu)榱藥讐K現(xiàn)大洋,而說劉麻子是逃兵的時候,他們身上那種人性的丑陋暴露無遺。包括他們對王利發(fā)的壓榨索取,都反映出他們反面又罪惡的形象。不僅僅如此,他們的兒子也是他們形象以及性格特征的繼承者。他們是那個時代的污點,正是因為有這些人的存在,才使得社會更加動蕩不安。他們是反面人物的典型,專門欺壓百姓,奉承上級,是社會中不良形象的代表。
二、語言特色
作為老舍的經(jīng)典劇作之一《茶館》具有鮮明的語言特色,京味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之一。老舍的作品中都有著濃郁的北京特色,《茶館》當然也不例外,《茶館》里的語言京味十足,王利發(fā)招待客人時所說的“哥們兒,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話好說。德爺,您后邊坐!”二德子在馬五爺勸架之后說“您說的對!我到后頭坐坐去。李三,這兒的茶錢我候啦!”在作品中多次出現(xiàn)的兒化音,以及一句話末尾的卷舌音都是北京話的特點。在對人的稱呼上,北京人喜歡說“您”表示對一個人的尊重,也代表著北京語言的一種特點。全文貫穿著北京的地方話,還有北京地區(qū)各種方言土語的運用,都表現(xiàn)出了北京的地方特色和時代色彩。在第二幕中,松二爺看到宋恩子和吳祥子就請安,“這是怎么啦?民國好幾年了,怎么還請安?你們不會鞠躬嗎?”“我看見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前清的事兒!不能不請安!”“前清”,“請安”都已經(jīng)是上個朝代的事情了,是一組頗具時代感的對話。
《茶館》中人物的語言都具有自己各自的特點,人物性格鮮明,并且語言的運用簡潔凝練,對話意蘊深長。作者從人物的身份特點出發(fā),運用最接近人物心理特征的語言。作品中雖然人物眾多,但每個人物都有著自己最具代表性的言語特征。王利發(fā)的語言謙恭,說話周全,對什么樣的人說什么樣的話,周旋于各種茶客之間卻應付自如。顯示出他機智靈敏,精明能干,善于處事的特點。而常四爺則不夠圓滑,說話直白,豪爽。這也和他耿直的性格有很大的關(guān)系。如在第二幕中常二爺和吳恩子的對話,“誰給飯吃,咱們就給誰效力!”“要是洋人給飯吃呢?”“二位,盼著你們快快升官發(fā)財!”常四爺?shù)恼Z言中有著諷刺和鄙視的意味。正所謂是言有盡而意無窮?!恫桊^》中各具特色的語言構(gòu)成了人物活靈活現(xiàn)的形象,并且符合人物的身份。表現(xiàn)出老舍對于語言運用的純熟。在人物發(fā)展的進程中語言也隨之變化,通過語言的變化可以反映出人物內(nèi)心的活動,王利發(fā)在最初的時候還是樂于對人際的關(guān)系進行周旋,可隨著他到了中年和老年的階段則表現(xiàn)出了對于社會現(xiàn)象的不滿,則開始變得愛發(fā)牢騷,在新茶館開張的前一天他抱怨道:“我要是會干別的,可還又他媽的開茶館,我是孫子!”因為處境和心態(tài)的變化語言的表達也隨著改變。體現(xiàn)了老舍對于語言的駕馭能力已經(jīng)達到如火純情的境界。
幽默詼諧的語言特點中,包含著老舍對于生活的細心觀察和對于勞動人民的熱愛。對于社會的黑暗面他總是能通過自己獨特的方式使其轉(zhuǎn)化成為幽默的語言,這也是老舍寫作語言的特點。在戰(zhàn)爭頻繁時代的北京,有報童來賣報兒王利發(fā)卻問“有不打仗的新聞沒有?雖然像是一句玩笑話,但是卻表現(xiàn)出了人民對于戰(zhàn)爭的反感以及對于戰(zhàn)亂的時代不滿。這種把嚴肅的事情以玩笑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則帶給人們更多的思考。還有文中提到的老林和老鄭居然想合伙娶一個媳婦,一起過“小三口”的生活,真是讓人哭笑不得,也反映出了那個時代人們的一種病態(tài)的思想。老舍想通過以喜劇表悲劇的手法,然后給人一種心靈上的教育,讓這些愚昧的現(xiàn)象以喜劇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在最后一幕中,常四爺、秦二爺和王利發(fā)三位老人一起給自己撒紙錢的場景,也具有詼諧幽默的特點,頗具諷刺的意味。用凄涼的場景,和半開玩笑的語言描寫,表現(xiàn)出喜劇外表下的悲傷。引起人的深刻思考與反省。老舍能通過對平時樸樹的語言進行描寫,而揭示出不平凡的道理。
參考文獻:
[1]老舍:《茶館》, 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9.
[2]朱棟霖等主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