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婉婕
摘 要:《傷逝》是魯迅小說中重要的一篇,其愛情悲劇也是關(guān)注的焦點。除了社會、經(jīng)濟等外在原因,子君與涓生的內(nèi)在原因也是其悲劇產(chǎn)生的一個重要方面。
關(guān)鍵詞:傷逝;魯迅;子君;涓生;愛情悲?。环制?;自身局限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1-0-01
《傷逝》是魯迅唯一的一篇愛情小說,所以一直以來備受人們的關(guān)注,而悲劇的根源也一直是人們探討的焦點,但是大多學者是從“社會的黑暗、經(jīng)濟壓力”等方面作出的解讀。近些年來,這一狀況有了很大改觀,一些學者開始從子君和涓生內(nèi)在的主觀方面來看待他們的愛情悲劇。
一、子君和涓生的分歧
第一,在于不同的愛情觀。涓生子君雖然開始時真誠的相愛,但是他們愛的內(nèi)涵有所不同?!拔覑圩泳讨映鲞@寂靜和空虛”??梢?,涓生的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出于情感的需要。他看中了子君的樣貌,美麗的外表使他朝思暮想,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愛情觀是浪漫的。但當他漸漸清醒地讀遍了她的身體,她的靈魂,神秘感消散,這時尋求愛情點綴生活的涓生才體會到:“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chuàng)造”。而視愛情為歸宿的子君,有著實在的愛情觀,她容易滿足,并且陶醉于被愛的幸福之中,她把愛情、幸福定義為了生活的目的。所以這種單純追求戀愛婚姻的自由,沒有更崇高、更遠大目標的狹小短淺理想,決定他們的愛情走向悲劇。
第二,在于不同的性格、興趣。首先,子君喜歡懷念舊情,而涓生卻對愛情有較清醒的認識,這使得他們在一起時常常是“大家低頭沉思著,卻并未想著什么事”,以致共同語言越來越少。而且,他們兩個人同居以后,性格也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受到了生活的壓迫,子君變的軟弱、庸俗、情緒低落;涓生變得越來越自私、卑怯,這也使得他們的愛情逐漸變淡。其次,從愛好來說,涓生喜歡養(yǎng)花草、好讀書,愿意和子君談論自己的看法。而子君只是聽,很少發(fā)表意見,之后更是沉溺于家務中“便連談的功夫也沒有,何況讀書和散步”。較少的溝通和交流使得他們的愛情無法更新、創(chuàng)造。
二、自身局限導致的愛情悲劇
作為涓生來說,首先他有著自私、不負責任的心理。他初期對子君的感情是熱烈的,然而一旦出現(xiàn)了經(jīng)濟上的問題,他卻認為自己是可以養(yǎng)活自己的,自己有可能遠走高飛,生路還廣的很,而之所以生活過得很拮據(jù),是因為子君。顯然他已經(jīng)把子君當成了拖累。
其次,男尊意識下他愛得虛無。當涓生向子君表示純真的愛時,他身不由己的用了電影上見過的方法。后來,想到這里,就感到很愧恧,但記憶只偏留了這一點。然而當他發(fā)現(xiàn)油雞在吃他的殘飯時,他感到自己只不過是介于叭兒狗和油雞之間,心理開始有些不平衡,可見他對男性尊嚴降低有些不可接受。當然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從文本中看出涓生怯弱、變心等弱點。
而當我們談論子君的過錯時,最容易談到的就是她的經(jīng)濟不獨立。但其實子君的經(jīng)濟不獨立與她無法徹底地擺脫文化積淀下女性的傳統(tǒng)角色定位有很大的關(guān)系。在長期的舊封建主義統(tǒng)治下,青年人在婚姻方面受到了很大壓抑,他們渴望擺脫束縛,獲得自由,所以當資產(chǎn)階級強調(diào)個性解放時,得到了他們極大的呼應。而子君是一個長期生活在封建文化氛圍中的女子,同時也是個受過五四新文化影響的青年知識分子,新舊兩種文化的差別,使她無法真正理解這種新文化思想,她理解的個性解放只不過是“愛情至上”,她要求個性解放,并沒有要求社會解放,所以她鼓足了勇氣,追求自由戀愛,走出了封建家庭,這舉動只是反封建思想與禮教,但在她頭腦中還存在著封建禮教思想,我們可以從同居后養(yǎng)的名為“阿隨”的小狗看出,因為阿隨這個名字后來被普遍認為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隱喻表達,這體現(xiàn)了子君“夫唱婦隨”的婚姻觀念。也因此,她在組建了新家庭之后,并沒有主動要求外出工作,而給自己定位于做家務的傳統(tǒng)女性,她這種形式和內(nèi)容的不統(tǒng)一,使得一個勇敢無畏的新時代女性變成了一個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隸。
由此可見,子君和涓生之間本身就存在著很大的矛盾和差異。內(nèi)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礎(chǔ),外因能夠加速事物發(fā)展的進程,“封建社會、經(jīng)濟壓力”等這些外因起到了加速作用,但同時,子君與涓生本身的內(nèi)因也是其悲劇產(chǎn)生的重要所在。
當然,從上述可以看出,造成子君和涓生愛情悲劇的原因是來自多方面的。子君因為愛而愛,所以走進了悲劇的深淵,這也是魯迅先生想要表達的:追求個性解放是沒有錯的,但僅憑個人的力量最終還會是撞擊四周的鐵壁,只有真正地做到社會解放,才會使涓生為代表的孤獨者們不再孤獨,才能使子君為代表的覺醒女性真正覺醒,才能使他們的思想不再困惑,他們的追求不再盲目,他們的愛情不再是社會的悲劇!
參考文獻:
[1][2][3]魯迅.魯迅小說經(jīng)典[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2004.
[4]馬瑞海.《傷逝》愛情悲劇根源探析[J].內(nèi)蒙古電大學刊,2007.
[5]陳敬中.《傷逝》悲劇根源新探[J].湖南師范學院學報,1988,1.
[6]張迎.人性與人生的追問—淺析《傷逝》主題[J].學理論,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