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反對”立場的語用表達為例,考察了韓國中高級漢語水平留學生的漢語語用能力。韓國留學生與漢語母語者的漢語語用策略有許多不同之處,其立場表達策略很不豐富,這限制了立場表達的準確性和得體性,反映了學習者的實際語用能力不高。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提出了相應的培養(yǎng)策略。
關鍵詞:語用能力 調查 培養(yǎng)策略
一、研究背景及內容
按照Leech(1983)的說法,在中介語語用學研究中,要區(qū)分語言行為的語用語言能力和社會語用能力。語用語言能力指語言使用者用特定的語言材料來實施特定的語言行為的能力,用這種能力來解決語言形式和功能的對應問題;社會語用能力是指某一特定語言文化社團的成員在特定的語境中如何實施和解釋特定的語言行為,比如通過設置一系列情景變量,如交際雙方的權勢關系和社會距離等,來考察學習者是否能夠根據(jù)情景變量的變換調整其語用表達的方式。
本文將以“反對”立場的語用表達為例,探討韓國中高級漢語水平的留學生的語用能力。這里的“反對”是狹義的,指說話人提出不贊成、不同意的否定意見。不包括廣義的“反對”,如:拒絕、推讓、責備、詈罵等相關言語行為。本次調查側重對學生語用語言能力的調查。
1.韓國中高級水平留學生在實施“反對”立場表達行為時,是否能夠運用和漢語為母語者同樣的策略,其言語行為實施方式是否趨近于母語使用者;2.隨著語言水平的提高,學習者使用直接策略、規(guī)約性間接策略、非規(guī)約性間接策略的比率將呈現(xiàn)怎樣的變化趨勢。
二、研究方法
(一)調查項目
本研究采用調查問卷的研究方法,調查項目為表達“反對”立場的三種語用策略。
第一類,緩和策略,包括使用模糊限制語、部分同意、疑問、重復、迂回轉折、打斷、轉換話題、幽默、沉默、重音、語調、語氣詞、話輪搶斷、其他緩和標記語和緩和語。例如使用模糊限制語:
A:你們那邊口味是不是挺重的呀?
B:咋了?你覺得這菜做得咸啦?不是挺好的么?
A:可能是,可能是我們這邊的口味比較淡。因為書上都說了,說吃鹽過多是不太好的,對身體不好,而且還會水腫,所以我們都少吃一點鹽比較好。
對話中,南方人A在反對北方人B的觀點時,用了“可能是”“一點”等模糊限制語,目的是緩和兩人的對立立場。再如使用“部分同意”策略:
A:姐姐,多多得的是什么病啊?
B:告訴你,你也不知道。反正他心理沒毛病。
A:我不知道,可有人知道??!我那些校友都分在各大醫(yī)院,分在各科室里,說不定他們就能幫上你的忙。
再如運用“疑問”策略表示“反對”立場:
A:哼,肯定是昨天晚上我們內部的某個人進來偷走了我的項鏈。不然怎么會突然不見了?
B:你說這話是什么意思啊?你的財物一直是你自己保管的,誰能靠近?
第二類,直接策略,即直接否定。例如:
媽媽:我?guī)湍銓懮线@個字你就可以馬上睡覺,休息不好明天還怎么上學?
孩子:老師說了家長不能代替孩子寫不認識的字,你的做法是不對的!
第三類,強硬策略,包括使用語氣強化詞、激化詞、強化修飾語、異議反問句及其多余的回答、(敵對)祈使語氣、自我貶低、否定判斷詞匯、負面評價語、語用離情、“重要”等判斷詞、明顯的公開地反對特征詞、質問、駁斥等。例如使用強化修飾語:
A:作為一個外國人,能寫出這么好的中文文章,真是了不起啊!
B:是嗎?他寫得好一點也不奇怪,他根本就不是外國人,他就是一個中國人!他父母都是中國人,后來改了國籍。
使用自我貶低策略:
女婿:媽,咱們家人多,活也多,要不雇個保姆吧?
岳母:那你干一點不就行了?再說有我,還要什么保姆啊?
女婿:我不是不想干,只是我最近太忙了。
岳母:是啊,你們都有工作,就我是個大閑人,我不在這忙活,我上哪忙活去?
(二)數(shù)據(jù)收集工具
在本研究中,我們使用了多項選擇量表、Likert量表、語篇填充(Discourse Cormpletion Task),總量分別為10題、8題和12題。
(三)調查步驟
1.調查對象選取
本研究選擇大連外國語學院漢學院中高級漢語水平韓國留學生,共48名。其中,中級水平29名,高級水平19名。年齡在17歲至28歲之間,男女性別比例基本平衡,其中,華裔和其他有較為特殊的漢語背景的學生9名。為了與中國人的語用策略進行對比分析,筆者又在大連外國語大學隨機調查了30位大學生,這些受試人年齡在18歲到24歲之間,男女比例基本平衡。
2.預研究及正式調查
為了保證調查的的信度和效度,在進行問卷調查前,筆者進行了預研究。之后反復調整了問卷結構和內容,對問卷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在正式調查之前,為了保證被試能夠認真配合本次調查,我們與被試所在班級的教師進行了溝通,對調查目的進行了詳細說明,盡量讓被調查者在自然狀態(tài)下進行測試。共發(fā)放問卷50份,收回48份,有效問卷48份。在問卷中,說明和場景設計中使用的語言是韓文和中文,回答問題時要求受試人使用中文。
三、調查結果分析
(一)韓國中高級漢語水平留學生“反對”立場表達的特點
以上是“反對”的語用策略詳表,按照Likert量表收集的數(shù)據(jù),韓國中級漢語水平留學生使用緩和策略的比例為32%,直接策略的使用比例為45%,強硬策略的使用比例為23%。而在緩和策略中,“疑問”策略和“部分同意”策略使用最多,分別為33%和31%。在強硬策略中“強化修飾語”策略(使用“根本”“絕”“最”等詞語)最高,“反問句”等使用比例也較高,“自我貶低”等策略使用比率低。
韓國高級水平留學生使用緩和策略的比例為39%,直接策略的使用比例為28%,強硬策略的使用比例為33%。與中級水平學生相比,高級水平的學生使用直接策略的比例明顯減少,使用緩和策略的比例上升。
中國大學生使用三種策略的比例為:緩和策略42%,直接策略28%,強硬策略為30%。直接策略的使用比例最低,這一結果說明,高級水平韓國留學生比中級水平的學生在“反對”語用策略的選擇使用上與中國人趨同,更為合理。
在話語填充題目中,無論中級還是高級韓國留學生,都優(yōu)先選擇“直接反對”的策略,很少能成功使用“緩和策略”和“強硬策略”,呈現(xiàn)出語用策略的單一性。
(二)結論
韓語的語用策略與漢語有所不同,母語語用策略的遷移是造成其語用失誤的原因之一。以漢語為母語者在表達“反對”立場時,使用的語用策略類型多種多樣。因此,如果在教學中忽視語用策略的教學設計,就會導致語用教學事倍功半。韓國中高級水平留學生語用習得方面呈現(xiàn)出的很多問題都與此有關。
四、培養(yǎng)策略分析
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到,留學生立場表達的能力仍需提高,這也說明語用教學是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而目前在實際教學中卻常常忽視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
(一)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
首先,課堂教學中需要有明確的語用教學意識和思路,語用教學應該是顯性的,教師對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都需有整體而確實的考量。培養(yǎng)外國留學生的漢語語用能力要從培養(yǎng)他們的語用意識開始,教給學生所學的語言知識在什么時候用、什么場合用,引導學生關注語境,關注在社會交際中的語言運用。
(二)日常環(huán)境和社會交往中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師要啟發(fā)和鼓勵學生在形式多樣、相對自由、靈活、自主的實踐語境——第二課堂環(huán)境和社會大語境中發(fā)展自己的語用能力。引導留學生在社會大語境中擴展言語行為能力、豐富語用策略選擇,使留學生在發(fā)展?jié)h語語用能力時有更大的空間。
(本文為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項目“來遼東北亞留學生漢語語用能力的調查及培養(yǎng)策略研究”[項目編號:JG14DB105]和大連外國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項目“漢語言本科留學生漢語‘立場表達及語用能力培養(yǎng)研究”[項目編號:2014GJ09]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毛俊涵.婆媳沖突性話語中回應策略的語用分析[J].當代外語研究,2015,(7):23-29.
[2]郝玲.現(xiàn)代漢語中的“立場”表達芻議[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5,(3):104-107.
[3]吳海平.自然會話和傳統(tǒng)語言教材表現(xiàn)語言行為之差異:以贊同和反對為例[J].國際漢語(第三輯),2014:12-21.
[4]李懷奎.語用能力:知識和行為的結合[J].宜賓學院學報,2012,(2):88-93.
(郝玲 遼寧大連 大連外國語大學漢學院 116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