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梅
摘 要:兒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提升識字教學。而這主要是根據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積攢的識字經驗,教師在教學中能夠遵循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和心理特征教學,可以使學生在朗讀兒歌時有效提升識字能力,而在識字教學過中,教師合理的安排教學順序,巧妙地設計教學方案,使學生能在整體認讀環(huán)節(jié)中識字。
關鍵詞:兒歌;小學;識字教學
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而言,采用兒歌識字教學法,而教師采用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小學生能夠逐漸學會認字識字,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識字能力和激發(fā)學生對識字教學的興趣。關于利用兒歌促進小學語文識字教學進行了研究。
據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心智還未完全成熟,小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愛玩的特點。在小學教學課堂中利用兒歌教學,說明兒歌具有短小精煉的特點,學生也能對兒歌中的詞句朗朗上口,這樣學生就會樂于學習兒歌、朗讀兒歌,從而從兒歌豐富的內容中,提升自身的識字能力。
一、教師要能夠合理的安排教學順序
兒歌的內容較多,語言淺顯,學生在朗讀時能夠通俗易懂,教師要能夠安排好教學順序,教師要讓學生朗讀詩歌,對不認識的字詞標記出來,然后教師再讓學生通過查閱字典,找到不認識漢字,這樣就會加深學生對陌生漢字的記憶力。
二、教師要激發(fā)學生識字興趣
學生只有對兒歌產生足夠的興趣,才會積極主動朗讀兒歌,從而為了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朗讀能力。在朗讀兒歌時,對不認識的漢字主動的研究,這樣學生才能提升自身的識字能力。
三、小學生的心理特點
小學生是正在成長的人,他們還沒有完全接觸到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因此他們對每一件物體和所發(fā)生的事情,都會對其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可以根據小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進行教學,激發(fā)學生對識字教學的好奇心和興趣,使學生能夠通過兒歌對識字教學積極主動的探索研究,提升自身的識字能力。
總之,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教師采用兒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通過對兒歌的朗讀提升自身的識字能力,學生也是在趣味的兒歌中發(fā)現識字教學的重要作用,因此,這是學生學習的目標。教師采用趣味性的兒歌教學,也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這樣教師也可以提升語文識字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吳曉芳.識字教學點滴體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2(04):12-23.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