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摘 要]藝術的本質(zhì)在于平衡。課堂教學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沒有平衡就會生發(fā)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因此,閱讀教學要維持事先預設與動態(tài)生成的平衡、研讀教材與考察學生的平衡、探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的平衡。這樣,才能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高效實施奠定基礎。
[關鍵詞]閱讀教學 平衡 高效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13-040
藝術的本質(zhì)在于平衡。課堂教學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沒有平衡就會發(fā)生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如,關注了興趣的激發(fā),就會忽略目標的達成;關心了后進生,學優(yōu)生就無法得到滿足……因此,閱讀教學要維持各種因素的綜合平衡,才能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高效實施奠定基礎。
一、在事先預設與動態(tài)生成的平衡中把握課堂節(jié)奏
閱讀教學是執(zhí)教者有目標、有計劃地引領學生進行文本對話,感知語言、實踐練習的過程。教師理應對可能發(fā)生的教學狀況進行全面、深入的預知。但這并不意味著課堂必須要按教師預設的思路展開,不能有絲毫的旁逸斜出。其實,課前預設與現(xiàn)場生成是一組相輔相成的平衡關系:只有充分地預設才能自如地應對隨機的生成,只有大量的生成才能印證教師的預設。筆者一次聆聽一位年輕教師執(zhí)教《魯班與櫓板》時,當教師揭示鴨子因為有腳蹼才會游泳時,一個學生自告奮勇地要求到黑板上畫出腳蹼來。年輕教師自然順水推舟,結(jié)果畫出了個“四不像”。該教師面對突如其來的生成,毫無經(jīng)驗的做法對強化學生的體驗認知、感悟積累語言毫無裨益。面對如此尷尬的局面,教師可以這樣進行處理:引領學生對照課文插圖與學生所畫,看看兩者之間的區(qū)別,讓他們指出畫得不足之處,并提出修改建議,必要時甚至可以邀請其他學生進行完善。
如此修繕,閱讀教學就沒有偏向美術,而是借助學生的圖畫引領學生揣摩腳蹼與櫓板之間的相同點,從而更好地感受魯班熱愛觀察、善于聯(lián)想的特點,將這一及時性的處理與自身的預設結(jié)合起來,保障了課堂教學的平衡狀態(tài)。
二、在研讀教材與考察學生的平衡中規(guī)劃教學思路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師生雙方圍繞文本深入對話的過程。因此,教師應該在研讀教材與考量學生之間尋求平衡。而這兩者之間平衡的核心就是找準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在學生思而不通、言而不達之際,適時點撥,促進學生認知的不斷增長。在《魯班與櫓板》一文中,筆者以為可從這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借助文本中“艄公吃力”“更加省力”的內(nèi)容解決學生“為什么要發(fā)明櫓板”的疑惑;二是借助文本中“雙眼緊盯”“默默地想”“眼睛一亮”等核心詞語探尋“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卻能給魯班帶來啟發(fā)”的含義,從而感受魯班優(yōu)秀的思維品質(zhì);三是依托教材拓展延伸,交流魯班的其他發(fā)明或者根據(jù)動物發(fā)明的案例,滿足學生的好奇心。
在這樣的設置中,教師始終將文本的研讀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環(huán)環(huán)相扣、彼此對應,使得兩者保持著高度的一致與平衡,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在探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的平衡中豐富學習方式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于是,很多教師都把探究性學習視為萬能鑰匙,似乎只有探究性學習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策略,甚至將其與接受性學習直接對立起來,導致學習方式的單一。事實上,接受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并不是對立存在,應成為閱讀教學中彼此協(xié)同合作、相互補充的一種關系,共同為提升課堂教學效奠基。
還以上述案例來說。教師要求學生繪畫腳蹼的外形,并順勢追問:“為什么有腳蹼,鴨子才能更好地游泳呢?”這樣設置看似推進了探究性學習,但與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毫不相干,屬于一廂情愿的無效勞作。此時,如果教師適時地穿插一些接受性學習在其中,或許會收到更好的教學效益。
師:(課件出示腳蹼圖片)鴨子的腳蹼有什么與眾不同的地方嗎?
生:它們腳上的肉都是長在一起的。
師:同學們回憶一下,他們是怎么在水中嬉戲的?
生:不停地擺動腳蹼。
師:(出示櫓板與腳蹼形成對比)仔細觀察,說說櫓板與腳蹼之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做成這樣有什么好處。
教師在課前就預先準備了腳蹼與櫓板的圖片,如此精心設置的接受性學習,不僅節(jié)省了課堂教學的時間,同時為學生準確洞察兩者之間的相似性提供了支撐。
總而言之,教學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應在這一綜合體中保持各種元素之間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精心呵護彼此之間平衡的關系,為課堂教學健康、有序、高效的運行奠定堅實的基礎。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