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琴
[摘 要]在閱讀教學中,無論是對文本的解讀,還是教學實施,教師都不能人云亦云,而要形成自己對文本的獨特理解,讓看似平淡的文本彰顯出奇崛之效。在具體的實踐中,要從“傳統(tǒng)”到“適切”,在平淡中發(fā)現(xiàn)新奇;要由“課內(nèi)”到“課外”,在慣常中突出重圍;要由“整體”到“聚點”,在文眼中拓展視閾,從而在創(chuàng)新中提升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益。
[關鍵詞]文本 奇崛 內(nèi)容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13-035
在閱讀教學中,無論是對文本的解讀,還是在課堂中的實施,教師都不能人云亦云,做一只“學舌的鸚鵡”,而要形成自己對文本的獨特理解,準確解讀文本,讓看似平淡的文本彰顯出奇崛之效。
一、由“傳統(tǒng)”到“適切”:在平淡中發(fā)現(xiàn)新奇
很多文本具有經(jīng)典性,有的甚至經(jīng)歷數(shù)千年的洗禮,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而在當下社會,傳統(tǒng)的解讀必然有其局限性。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結(jié)合時代特征,運用當下的普世價值觀重新考量文本,并以此作為教學基點,從而提煉出富有價值的內(nèi)容。
例如,在教學《牛郎織女》這篇民間故事時,絕大多數(shù)教師都會從民間故事的文體特征出發(fā),引領學生讀懂故事、感知人物,體驗勞動人民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對統(tǒng)治階級憎恨的內(nèi)涵。但這種標簽式的內(nèi)容在文本中究竟有著怎樣的體現(xiàn)呢?很多教師沒有能夠深入其中,難以找出印證的元素。筆者在教學時,依托故事從中開掘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愛情觀的資源:相遇——邂逅之后雙方的頗具好感;相識——對彼此的情況形成深入的了解;相守——雖然清貧,但男耕女織的生活充滿溫馨;相望——被王母娘娘的天河隔開,仍舊難以阻隔他們彼此的深情,即便一年只有一次相聚的機會,但他們彼此相互守望,凸顯他們對愛情的忠貞。在教學中,筆者相機補充秦觀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打開學生逼仄傳統(tǒng)的認知,豐富了學生的體驗。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并沒有秉承對文本的傳統(tǒng)解讀,而是從另外的視角重新解讀文本,研制出適宜的教學內(nèi)容,在看似平常的故事中提煉出“奇崛”信息,豐富學生的知識構建。
二、由“課內(nèi)”到“課外”:在慣常中突出重圍
很多經(jīng)典的文本是各種版本教材的座上賓,不管如何改革它們總是不會缺位。這些文本已經(jīng)多次被解構,形成各種不用的認知意見,這對教師的教學來說是一種重要的參考資源。但是,教師切不可簡單地“拿來主義”,據(jù)為己用,而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探尋出契合的教學內(nèi)容,這樣才能讓教材產(chǎn)生出較高的教學價值。
如,在教學《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文時,教師們自然不會放過高爾基給兒子信中的那三段話,其中“美好的東西”更是研讀、探究的重點。但在很多課堂中,教師引領學生的解讀都停留在“事物”的層面,這已經(jīng)嚴重窄化了“美好的東西”的內(nèi)涵。筆者教學這篇課文時,并沒有止步于此,而是引領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fā),思考:“在怎樣的情況下,我們?nèi)耘f需要哪些‘美好的東西?”學生的思維立刻打開,認識非常到位。接著,筆者繼續(xù)引導學生隨文練筆:結(jié)合生活實際,將自己對課文中“美好的東西”理解通過實例寫出來,注意突出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并沒有在通常的見解處駐足,而是將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入課堂,與教材內(nèi)容形成交融碰撞,豐富學生對文本核心價值的體驗,在習以為常中形成解讀的認知突破。
三、由“整體”到“聚點”:在文眼中拓展視閾
詩歌教學的一個重要秘妙就是對詩眼的把握。詩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常常將自己內(nèi)在的情感和意蘊借助一個核心字眼蘊藏在詩歌中。抓準這個詩眼,詩歌教學就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如,教學李白的名作《望廬山瀑布》,不少教師總是嘗試運用多媒體課件,試圖通過鮮活直觀的視覺形象刺激,幫助學生感受廬山瀑布的壯美。這種策略真的能夠引領學生走進詩歌的意境嗎?真的能夠讓學生理解詩人融解在詩歌中的情韻嗎?答案是顯然易見的。因此,在教學時,教師緊扣詩歌中的詩眼“疑”字,使教學提領而頓,百毛皆順。試圖將“疑”字去除,詩人奇崛、夸張、獨特的想象就變成了現(xiàn)實。這顯然與實際情境并不相符,更嚴重的是真實、本真地再現(xiàn),消解了詩歌獨有的朦朧之美,對詩歌的整體意境是一種破壞,對詩人創(chuàng)作手法的高妙更是一種褻瀆。這首詩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古,其秘妙就在于這種“是”與“不是”之間。只有抓住“疑”字進入詩歌,才能從另外的視角解讀文本,形成較好的認知效益。
王安石曾經(jīng)說過:“看似尋常最奇崛?!睂懳?、讀文需要這種發(fā)現(xiàn)“奇崛” 的精神。而我們的閱讀教學更需要這種探尋“奇崛”的精神,一定要在看似平淡無奇之處尋找到文本語言的精彩廣博,發(fā)現(xiàn)情感的波瀾起伏,探尋出主題內(nèi)涵的崇山峻嶺。只有形成這樣的解讀體驗,我們的閱讀教學才能為學生鋪設深刻而厚重的底色,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