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法律解釋;法治;法治建設初級階段;解釋方法
長期以來學界對法律解釋一直持不同態(tài)度,支持者認為法律需要解釋,因為法律的完善跟不上社會的變革,要想讓法律發(fā)揮更多更好的作用需要解釋者在司法案例中作出合理解釋;而反對者則是站在法治建設的立場上認為解釋法律是為了維護而不是毀掉法律。文字意義完全清楚就無需解釋,只需要貫徹執(zhí)行。作者認為,考慮到中國的法治建設和法律的滯后性,法律仍需解釋,但要嚴格把握解釋的方法,切忌法律解釋扭曲法律原意,解釋的內(nèi)容不能與法律中心思想相背離,只可對文字表面進行解釋,經(jīng)解釋的法律條文應與原文含義保持一致,也應符合社會效果。顯然我國法律界并沒有做到如此嚴格、完美,法律解釋的方法也待完善。
1 案例中的法律解釋
2016年4月13日,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qū)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中國“同性戀婚姻維權第一案”,此案中,原告孫文麟認為,“一夫一妻”和“一男一女”是兩個概念,“一夫一妻”是針對于多夫或多妻而言的,而“一男一女”是指性別。他還認為,我國《婚姻法》并未禁止同性結(jié)婚,對于公民而言“法無禁止皆可為”。同性戀結(jié)婚既不屬于《婚姻法》第七條所列禁止的情形之一,也不屬于《婚姻法》第十條所列婚姻無效的情形之一,被告做出不予登記結(jié)婚的行政行為,缺乏法律依據(jù)。而被告芙蓉區(qū)民政局認為,《婚姻法》和《婚姻登記條例》規(guī)定中國公民登記結(jié)婚為“一夫一妻”,且《婚姻法》中有“男女雙方自愿“的相關規(guī)定,已經(jīng)說明了結(jié)婚對象需要“一男一女”,同性戀結(jié)婚不符合《婚姻法》的規(guī)定。法院審理認為,根據(jù)《婚姻法》第二條、第五條以及《婚姻登記條例》相關條款的規(guī)定,“一夫一妻”即締結(jié)婚姻關系的兩人需為一男一女,現(xiàn)行法律沒有為同性戀登記婚姻的規(guī)定,行政機關只能依據(jù)法律行政,因此芙蓉區(qū)民政局做出的行政行為程序合法,適用法律正確,據(jù)此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宣判結(jié)束后,原告孫文麟向媒體表示,他將窮盡所有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并考慮上訴事宜。轟動一時的中國第一例同性婚姻案件就此告一段落,但此案卻留給我們有關于法律解釋方面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
此案中,芙蓉區(qū)法院認為“一夫一妻”為締結(jié)婚姻關系的兩人需為一男一女,是對“一夫一妻”進行了明確解釋。在我國現(xiàn)行的許多法律中,不難發(fā)現(xiàn)有法律條文含義模糊,不確定的現(xiàn)象,其實一部法律自誕生之日起,就面臨著如何去理解的問題。法律是帶有強制約束力的,因此法律條文必須易于理解,以便遵守。然而,無論法律在起草時經(jīng)過了多么慎重周密的考慮,各項條款在運用到具體案件時,案件的具體情況常常引發(fā)爭議——疑問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由此可見,法律似乎是需要解釋才能更好地運用和遵守。但換一個角度思考,誰又能嚴格控制法律在被解釋時沒有失去其本來的含義?法律會不會因為某些歪曲解釋而對中國的法治建設起到阻礙作用?一系列問題由此引發(fā),學界的學者們對支持法律解釋和反對法律解釋也是各持己見。
2 立法能否做到含義精準,減少解釋機會?
在我國我們有一個判斷:我國的法律缺乏應有的權威。其表現(xiàn)在人們對刑法以外的“軟法”不尊重,甚至像憲法這樣的根本大法。而刑法之所以被人們普遍尊重和遵守,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刑法的嚴肅性。當一部法律的內(nèi)容越是確定它被解釋的機會就越小,這就要求我們在立法時盡最大努力達到法律的確定性。但由于法律本身具有抽象性和滯后性,而社會生活具有流變性和復雜性,法律的變化永遠也趕不上社會的變革。因為立法永遠無法與社會變革的多樣性與精密性完全匹配,立法永遠無法完全避免模糊性。不僅如此,我國的立法指導思想是“宜粗不宜細”,這樣就導致了許多法律規(guī)定不確定。
3 司法中的法律解釋
法律解釋是與法律的穩(wěn)定性聯(lián)系在一起的,法律越是穩(wěn)定就越不需要解釋與修改。法律必須穩(wěn)定,這是法治的基本原則,但為了防止機械,司法者又必須靈活地解釋法律,但解釋過度又可能導致法律原意的丟失,因此,有學者提出司法克制主義的觀點。對法律的能動解釋都來源于人的能動的本質(zhì),但并非人的本質(zhì)和想法欲望都恰好符合法治的要求。對于法律這種人類理性的產(chǎn)物,法律人在解釋的時候需要時刻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尊重規(guī)則,克己守法,才能使法律解釋成為約束“創(chuàng)造”與任意的方法。我認為法律人應該站在平衡的立場來解釋法律,首先要承認制定法的局限性,也承認法官要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力,主張以立法者價值判斷來制約法官的解釋。當然,立法者的價值判斷要具有正義性這一點是不言而喻的。
4 法律解釋方法
我們國家并沒有賦予法官創(chuàng)造法律的權利,但法官在個案中引用法律條款時為了更公正地斷案是可以向當事人進行法律解釋說明的。畢竟法律的最終目的是公平、正義,所以解釋應達到公平、正義。在法律解釋的眾多方法中,最為原始的就是“原旨主義”,這種方法是指法律職業(yè)最正統(tǒng)的正當化方式,文義解釋的最基本的解釋方法,是簡單的逐字逐句的嚴格解釋。原旨主義的解釋方法從最根本上肯定了立法者的原始意圖,但由于立法者的主體眾多,立法主體的中誰的意圖才是真正的立法意圖可能難以確定。再者,即使立法主體為一人,由于語言本身的問題,也不可能完全精準地將意圖表現(xiàn)出來,況且不同解釋者對意圖的理解不同。相比之下,采用文本論這一解釋方法可能會比原旨主義更客觀。文本論由于少了意識形態(tài)的分歧,對法律文本這一客觀存在物的專注將有助于法官在工作上更加合作,并且對法律文本的遵守將更能維護法治的正當性和分權的政體。但文本論的不足之處就在于法律文本的用語存在語意不清的情況,對法律的解釋取決于解釋者的理解,解釋者的理解并非是立法目的,而按照解釋者的理解也不一定能達到法律想要達到的最初效果。
5 法律解釋應該限制性發(fā)聲
分析了法律解釋的種種狀況后,我認為法律需要解釋這一觀點固然正確,但我們需要為法律解釋附上某些特定前提。因為我國正處于法治建設的初級階段,我們要想解釋法律必須經(jīng)歷一段嚴格的時期才能達到正當解釋法律的時代。不得不承認的是,現(xiàn)階段我國廣大法律職業(yè)者的整體素質(zhì)還有待提高,法律人在司法活動中的不同位置決定了他們有著不同的價值取向,先拋開價值取向的正當與否不談,不同的價值取向之間存在著難以避免的分歧。所以要想使法律在司法過程中得到正當?shù)慕忉?,必須提高全體法官的職業(yè)素養(yǎng)。除此之外,立法者在制定法律的過程中就應該本著嚴肅的態(tài)度去制定法律,提高法律的權威性。因為當法律條款的文字意義完全清楚的情況下就無需解釋,只需貫徹執(zhí)行。法律需要強制力,需要有權威,法治需要的法律的確定性,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也只是在確定的范圍內(nèi)進行公正地審判,并非創(chuàng)造性的解釋法律,并且要求解釋法律應達到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
6 結(jié)語
從我國當前的立法角度、司法角度來看,解釋法律在我國發(fā)展的并不成熟,但這并不代表我們就應該完全放棄法律解釋。我們要抱著“成長心態(tài)”去面對法律解釋,即使我們現(xiàn)在處于法治建設的初級階段,即使我們的法官職業(yè)素養(yǎng)還有待提高,我們也應該相信當前的狀況可以通過努力得到改善。這就需要國家、立法主體、司法機關、執(zhí)法機關以及全社會公民的“一條龍”奉獻,立法時追求規(guī)范意義的精準性,司法時追求判決結(jié)果的確定性,解釋時追求解釋效果的正義性,守法時追求自身行為的合法性。我們要建設法治社會首先要在心里對法律敬畏起來,將法律作為一種信仰,如果人們心中不敬畏法律甚至無視法律,那么法治就很難實現(xiàn)。在法治建設的初期階段,對待法律解釋除了嚴謹,更要克制。從哲學的意義上看,司法能動是法律解釋的本質(zhì),但法治要求法律人應該是理性、克制地能動司法,即理智地解釋法律,否則解釋就成了破壞法律、擴大法律原意的途徑。這樣的情況是每一位法律人都不愿看到的,也是不利于法治社會建設的。
參考文獻
[1]陳金釗.法治為什么反對解釋?[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01):27-33.
[2]陳金釗.法治為什么反對解釋?[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01):27-33.
[3][英]布萊恩·辛普森,范雙飛譯.法學的邀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陳金釗,劉作翔.論法律解釋的客觀性[J].學習與探索,1997(03):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