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言;方言;語言習得;意義
語言是思維工具和交際工具,是思維的載體和物質外殼。語言是符號系統,是以語音為物質外殼,以語義為意義內容的,語言也是一種社會現象,是進行思維和傳遞信息的工具。
但方言與普通話的價值是不同的,比如東北話,其生動、形象,幽默,率真的特色,與東北人粗獷的性格特別一致。語言作為一種特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需要受到重視和保護。語言文化兼具有載體和物質遺產本身的二重屬性。同時,語言包裹著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長河中積淀的大量文化元素。我國幅員遼闊,各個地區(qū)的不同方言是地區(qū)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也是普通話朝著優(yōu)勢方向發(fā)展的資源,其實二者是相互作用的。
1 解析語言習得
按照《朗文語言教學及應用語言學詞典》(2000年版)的定義,語言習得(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個人語言的學習和發(fā)展。母語或第一語言的學習稱為“第一語言習得”,第二語言或外語的學習稱為“第二語言習得”。從以上的定義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語言習得的概念實際上就是學習和掌握語言。換句話說,語言習得和語言學習實際上可以視為同義語。習得與學習的概念,對國外大多數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者來說,是不加以區(qū)分的,除非涉及到Krashen的理論,才會特別討論這個問題。因此,當我們看到國際上有關研究文章中提到“語言習得”這個用語時,我們知道,一般情況下實際上是指一個人學習和掌握語言。
2 方言對語言習得的影響
方言一般是與地域有緊密聯系的,它雖然只是在一定的范圍內使用每一種方言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方言本身也有一種完整的系統。比如語音結構,詞匯構成,語法結構等。這套完整的系統充分滿足當地人之間信息溝通的需要。根據性質,可分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地域方言是語言因地區(qū)差異而形成的。社會方言是人們在職業(yè)、年齡、性別、文化教養(yǎng)等方面的社會差異而形成不同的社會變體。
2.1 方言對普通話習得的影響
的確,語言的力量非常強大,它承載著信息和文化。在很多的文學作品中經常使用方言來表達對故鄉(xiāng)的依戀與懷念。一個孩子在童年期所具有的語音感知能力會向方言角度傾斜。他們成年后對方言就很敏感,對普通話的辨音覺知就顯得很遲鈍。長期以方言交流的人往往缺乏普通話的語感,方言區(qū)的人們使用普通話進行交流時,需要對普通話和方言在頭腦中進行理智系統的翻譯緩解,而非本能下意識地脫口而出普通話。正是因為這道轉換的程序,使他們對普通話的理解,表達和運用,閱讀等諸多方面受到影響,他們一般使用方言進行交際時更加流暢自如。
熟練使用方言的人對于方言母語具有先入為主的心理,很難忘卻,這直接導致學習普通話時,出現不適應的情況,從而降低信心缺乏成就感。另外,從人的認知角度來看,成年人已錯過了語言學習的最佳年齡,加之成人學習的特點之一懶惰,他們在學習普通話的過程中遇到的嘲笑和困難,都會給其造成學習壓力從而不愿意繼續(xù)用普通話交流,容易再次回到老路。在這些心理因素的作用下,多數人只使用在一些普通場合使用的普通話,而非專業(yè)全面的去掌握和練習普通話。
方言,在溝通交流這個層面上市沒有孰優(yōu)孰劣的,無論哪種方言都是我國五千年文化的載體,承載著太多的文明與人民的情感。在這個基礎上,各地區(qū)各民族才展示出文化的多樣性,而非唯一性,在這種多樣性的刺激下,才能實現多元的融合,代代文明才得以傳承,不同民族之間才能互通有無。歷史和社會自會甄別方言的存活價值,當方言淡出人民的生活乃至消亡的時候,也是正常的發(fā)展過程,符合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但是我們不能把方言妖魔化,每個地域的方言只有不同的特點,不存在誰好誰差。但隨著媒體娛樂借助方言的特點和趣味性創(chuàng)造了文學作品時,一提到東北話,就能聯想到無知,魯莽。上海話就是高端,就是說人為地把方言賦予了符號,這對普通話和方言都無益。
2.2 方言對外語學習的影響
20世紀中葉發(fā)展起來的語言對比分析假說認為,第二語言習得的主要障礙就是第一語言系統干擾,這種干擾是多層面的,包括語音,詞匯,語義。很多學者,如胡壯麟認為:在個體語言習得過程中,一旦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語音系統和語言結構習慣,在日后將很難有效糾正。在方言區(qū)外語學習的過程中,毫無懸念地體現了方言色彩。先拿豫北方言為例,這個地區(qū)的中小學生有很多詞尾帶/ ? /的表達習慣,這些錯誤一般發(fā)生在以清輔音結尾的詞上面。在他們的方言中,以/ ? /結尾的詞很多,比如:你來了,天亮了,蘿卜等等。針對這一現象,教師要提醒學生,英語單詞發(fā)音結束后不要拖音。漢語中開口音很多,加上本地方言的影響,很多學生把英語中的閉口音讀作開口音。
東北話雖然和普通話比較接近,但是在吉林省南部如通化白山地區(qū),/θ /,/s/不分的情況特別嚴重,因為在漢語系統中并沒有/θ /這個發(fā)音,而且對很多中國學生來說,這個音發(fā)起來比較困難,所以就出現了很多學生用/s /代替/ θ/,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咬住舌發(fā)出此音,使氣流從舌的縫隙發(fā)出,而非從齒間發(fā)出。
語調問題也是影響外語學習的一個因素,漢語是通過四聲來區(qū)別詞義,而英語并非每個音節(jié)都有固定的聲調,而且聲調不改變詞義。比如我們無論用什么聲調來讀dog這個詞,它的詞匯意義“狗”都不會改變。當然英語有語調,但它不像漢語一樣落實到每一個音節(jié)上,而是根據思想感情分布在句子中。英語的語調有平,升降三個基本調,用來表達陳述,疑問和祈使。而以豫北方言為例,除了問句,更多的是重復的平降語調,這就導致該地區(qū)的學生在英語學習中也大量使用平降語調,是一種典型的負遷移現象。
3 如何應對方言對語言習得的影響
3.1 重視及加強普通話的學習
在語言學中,眾多學者之所以研究方言對語言的影響,無外乎兩個原因,吸納好的一面,摒棄糟粕的部分。我們學習語言的目的都是為了擴大交際范圍,增進溝通。我國憲法規(guī)定:“大力推廣和積極普及普通話”,一個普通的社會公民是有責任有義務講好普通話的。北京話是普通話的語音標準,以東北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的。方言在語音語調情感表達習慣用語等多方面與普通話都有差異。不同地區(qū)的方言具有不同的特點,即便是都是北方方言,也有各自的特征,比如東北方言中,吉林的口音和遼寧的口音就有明顯的區(qū)別,在吉林省域內,長春和白山地區(qū)的方言與口音也略有不同。在這些地區(qū),教育機構要肩負起語言教育的重任,配備優(yōu)良的語文教師,使該地區(qū)的學生從基礎教育階段就接受并強化良好標準的普通話的植入與練習。
3.2 使方言和標準語相融合的浸入式語言習得模式
全世界有上百種語言,無論是大小語種,總會有人去研究它,習得它。這是因為在語言的背后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這是任何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所無法比擬的。但是在我國的基礎教育階段的語言學習上,出現這樣一種情況:課上嚴肅對待,課下九霄云外,這是對語言習得資源的嚴重浪費。有些語言學習者本身性格平靜,不喜與人打交道,更缺乏跨界交流電動力和意識,習慣使用本地方言,他們在普通話的學習中只局限于學校,課外環(huán)境包括家庭在內沒有得到有效開發(fā)和利用。要讓廣大語言學習者知道,推廣普通話與留存方言并不矛盾,怎樣讓語言學習者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既能正確使用普通話又能恰到好處地使用方言,余世琳給方言與普通話進行了量體裁衣:在工作中,正式的社交場合中我們要使用并推廣普通話,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為了還原生活的真實,體現人民群眾原汁原味的質樸與真誠,可以使用方言。二者是一種互補,而絕非誰來替代誰的問題。
綜上,我們要在一定范圍和角度內系統地研究方言,在不同的地區(qū)對各個不同的派系的方言實現“方言+普通話”的互補式語言習得模式。加強英語原版聽力材料的累積,多多練習和閱讀漢語標準有聲讀物,這都會在我們的大腦中留存有聲材料,從而為己所用,實現從模仿到掌握飛躍。
4 結論
社會中語言和方言的分布的客觀現實復雜多變。語言是動態(tài)而非靜態(tài)的。語言間的交流隨著社會發(fā)展將會越來越頻繁。無論普通話還是方言,都將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因為各種語言形式之間沒有真正的界限。方言是地方文化語境的重要構成要素,作為浸泡其中的語言學習者,我們“揚長避短,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只有這樣才能增進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陳松岑.社會語言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2]龔亞夫.語言習得與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的幾個概念.英語教師[M].天舟文化出版社,2008(01).
[3]許菊.文化適應模式理論述評.外語教學[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03).
[4]張崇富.語言環(huán)境與第二語言獲得.世界漢語教學[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