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目標性;實際性;生動化
小學階段品社教育的目標性,是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和社會性發(fā)展的基礎課程。而時效性的運用,更是以學生生活為基礎的,教學活動也就要圍繞學生生活的趣味性,實效性來開展。明確教育教學目標,課前做好準備是提高時效性的前提;教學中與學生的互動活動,是為加深品社課教育的實際性;在此基礎上,提高教學方法的生動化,能更好的促使學生們理解,增強其教育教學的時效性。
1 把握課程性質,明確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設定內容,把建立學生良好品德和社會發(fā)展為目標。并將社會主義教育、愛國主意、學生品德等有機結合。教學中所有活動都要圍繞上述教學目標去引導教育。教學中目標引導實施,都要以科學性和針對性為前提來設定。讓學生在體驗和掌握過程中,合理有效。目的實現是學生對技能和知識的理解,是在自己主觀上進行道德構建,掌握和體驗社會生活方式的過程中來實現的。品社課在內容編排上增加了許多切合學生生活實際、生動活潑的內容,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把握課程性質,改變偏重知識學習,忽略情感、態(tài)度、能力和價值觀等方面培養(yǎng)的教學觀念,通過這些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們獲得豐富的體驗、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并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提高融入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性知識,從而整體的實現課程教學目標。
課標中規(guī)定的課程目標和具體目標,是通過每項活動或每節(jié)課來逐步完成的。因此,教師在制定每節(jié)課的目標時,都應充分考慮課程目標的實現和貫徹。理解了課程目標,確定了課程單元、課時分目標后,后續(xù)的教育教學活動就要緊緊圍繞設定的教學目標展開,并根據目標的需要及學生們的實際情況來安排教學相關內容。教學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子目標都應圍繞設定的目標展開,為落實課時目標準備;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的活動,又要圍繞實際活動環(huán)節(jié)的子目標開展,為落實子目標進行服務。這樣,一節(jié)課下來才能形成清晰系統(tǒng)的教學目標,教學活動才能遵循原有目標有序地展開。學生有哪些活動體驗?對活動有什么感悟?教師如果忘記了,教學中的實效性也就無從談起。也就是說,無論怎樣對教材的內容順序進行修改或取舍,教學原有目標是不能任意改動的,教學內容務必要為教學目標服務。教師教學過程中如果能進一步發(fā)揮教育才智,應及時抓住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靈活性生成目標激活課堂,那么課堂實際教學活動就會顯得更加精彩。
總之,在實施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務必把握課程的性質,并在此基礎之上,明確課標規(guī)定的課程目標與三維目標。課堂期間教學活動應密切聯系其子目標,根據各個方面的實際情況,用系統(tǒng)目標規(guī)劃教材、指導其教學活動中過程。有了明確的目標方向,品德教學過程中的實效性就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了。
2 理論結合實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品德與社會是培養(yǎng)學生們全面做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前提的綜合課程。因此在教學中教材的處理上不能完全趨用于語數外等工具學科。
由于教材的實用范圍廣大,教學素材的選取和教育活動的設計就可以更好的結合課程的實際性延展。結合學生喜聞樂見的實際教學案例,實效熱點來設置教學主題、選取教學素材、設計教學課程?!读x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在課程內容中做了說明:“此課程內容為基本標準,應在掌握課程標準的前提之下,編寫教材、開展教學活動,可根據不同地區(qū)、學生、學校的實際情況有所延展”“教學活動的方式應不拘一格,鼓勵不同地區(qū)根據具體目標、內容、條件、資源等方面的不同,結合教學過程實際選用并創(chuàng)立豐富有趣的活動形式”。同時應對學生的年齡、身心狀況等方面的進行相應的教學活動。從本質上區(qū)別于對學生教學中運用枯燥的講授或社會調查等進行活動。小學階段學生由于年齡較小,生活中的真實體驗相較來說較少。特別是一些難以實際接觸的的體驗、常識等。針對小學生的這一特點,應常常在課堂上設立一些特定的情景,讓學生親自去參與,去體驗,從而有所獲。模擬活動的關鍵是讓學生們獲得體驗。
3 把握學生個性特點,積極調整教學手段
品社課程的開設本就是一個開放的、生動的課程。它開闊了學生的眼界,關注了時代的脈搏,同時也解決了很多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困難。小到學生的起居飲食,大到全世界,每個學生個體的差異是多樣性的,就品社學習方面而言,每個學生都存在著認知水平上的高低之分,學習興趣以及習慣風格不同,思維品質基礎的差異等。所以,教師在遵循對多數學生進行教學的同時,為了給不同基礎的學生,提供適合每個學生不同情況的教育,就要敢于打破傳統(tǒng)填鴨式做法,進行生動化教學,努力關注不同學生的差異性、特殊性。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首先必須了解每個學生的差異及每個學生的特點,準確地把握每個學生的不同層次,準確劃分。如可通過課堂上的引導、活動等方式對每個學生進行全面了解,客觀地評估每個學生的原有基礎。并隨著每個學生學習發(fā)展水平的變化,對生動化課程的內容也應作適度的調整,從而準確的掌握每個學生真實而又全面的學習狀況,是生動化教學中最重要的前提和保證。
4 結語
綜上所述,品社是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從小培養(yǎng)學生高尚品質,陶冶學生清高的一門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實施明確的目標、結合實際情況、生動教授,才能更高的提高品社教學的質量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李雪輝.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8):93-93.
[2]張詠梅.貼近生活,注重體驗——小學思品課教學點滴談[J].新課程學習·下旬,2014,(6):111-111.
[3]左姚.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4,(1):418-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