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大學生;手機依賴性;解決對策
“低頭族”是對手機消極依賴的寫照,然而卻成為了校園甚至社會的風潮,我們知道潮流通常影響著年輕人的生活行為,不夠強的自制能力使他們更容易陷入對手機的消極依賴,而大學生更是群體中的典型。更為重要的是,四年學習生活對于他們的未來意義重大,手機的不當使用可能會導致他們對時間消極的浪費,因此,如何客觀恰當?shù)姆治鰡栴}出現(xiàn)的原因以及給出有效的改善問題的措施就變的極有意義。
1 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調查情況
本次調查的主要對象是大連民族大學的學生,發(fā)放500份調查問卷并回收,同時對金石灘校區(qū)不同專業(yè)年級同學進行了隨機訪談。
1.1 問卷調查結果及分析
問卷中主要對手機用途、使用時長、社交、手機帶來的影響等幾個方面進行了問題的設置,調查結果及分析如下:
1.1.1 對于手機用途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99.8%的同學用手機逛社交網(wǎng)站,66.4%的同學用手機聽音樂,38.2%的同學用手機看視頻,而電話、短信只占6.9%。從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看出,手機的基礎功能電話、短信使用頻率并沒有那么高,從中我們可以初步判斷,同學們對于手機的依賴多來源于其娛樂性,而非通訊與學習。
1.1.2 對于手機使用時長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54%的同學手機使用時長在3-6小時之間,36%的同學使用手機時長在6-9小時之間,兩者所占比例達90%之高,,可見手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所占用的時間之多,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同學們對手機的依賴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的,并且相當一部分同學對手機的依賴程度已經相當嚴重。
1.1.3 對于話費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93.8%的同學話費在30以上,60以上的同學占到了45.8%,從話費情況使用情況及大連民族大學電話套餐情況來看,絕大部分同學消費在流量套餐上,這意味著同學們大多使用的是手機的網(wǎng)絡功能而不是手機基本功能,這在對同學的隨機采訪中得到了印證,這些調查結果證明了第一個調查調查結果中的結論。
第五個問題中,覺得手機上交流比在現(xiàn)實生活中更有趣的僅為15%。第六個問題中,熬夜多半是因為使用手機的同學所占比例為39.8%。第七個問題中,覺得使用手機耽誤了很多事情的同學所占比例為69%。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對于社交網(wǎng)絡和現(xiàn)實生活,同學們并沒有認為社交網(wǎng)絡更有趣,這和之前手機使用情況調查中的手機大部分時間都在逛社交網(wǎng)站的調查結果形成了鮮明對比,這樣的現(xiàn)象耐人尋味,在之后的分析中將進一步探討。第七個問題,多數(shù)同學認為使用手機耽誤了很多事情,這說明同學們對手機帶來的消極影響有所察覺。
從第六個問題中我們可以看出多數(shù)同學沒有因為使用手機而熬夜。但從訪談結果來看,除去作業(yè)、考試,熬夜的同學多半是在使用手機,原因是因為吸引人的電視劇劇情或者電子書情節(jié)、游戲,同學們這樣做選擇的原因值得分析,這在原因分析中會做進一步探究。
1.2 隨機訪談結果及分析
小組在大連民族大學金石灘校區(qū)對學生進行了隨機訪談,訪談問題是調查問卷結果中反映出來的問題,通過對學生的訪談解決了很多問卷中反應出來的問題,部分整理結果如下:
問卷中發(fā)現(xiàn)“手機不再身邊會感到不安的同學所占比例為86.6%?!?,在訪談中訪問了同學們感到不安的原因,從訪談中得知同學感到不安的原因大致有怕錯過消息,害怕迷路,受不了尷尬,不能舒服的打發(fā)時間幾種。這些想法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之后會做進一步探究。
對于問卷中大多數(shù)同學用手機逛社交網(wǎng)絡和并不認為社交網(wǎng)絡更有趣的反差現(xiàn)象,對同學進行了提問,同學認為社交網(wǎng)絡方便隨時接受信息,“收到請回復”早已成為大學生活的常態(tài),不定期的刷新消息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距離遠的親友都要通過社交網(wǎng)絡保持聯(lián)系,但是距離感的確讓人覺得不那么有趣。接受采訪的幾位同學都對結交新朋友表示期待,但同時也有些羞澀。
2 手機依賴成因分析
基于一系列調查,訪談,我們從結果中可以看到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較為嚴重,小組就這一現(xiàn)象和同學、老師進行了網(wǎng)上在線討論,對這種現(xiàn)象進行了思考探究。
首先從我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來看,逛社交網(wǎng)絡居于首位,通過思考不難發(fā)現(xiàn),大學環(huán)境自由,而有重要消息通知時,手機再方便不過,這樣看來我們如果想及時的收到重要信息,就要注意社交網(wǎng)站動態(tài)。這成為了我們能及時被找到及被通知消息的基本保障。
其次,我們初到大學,進入到一個新環(huán)境,難免和以前的親友分開,社交網(wǎng)絡使我們更好的保持聯(lián)系,但同時因為孤獨和生疏感,我們可能會更傾向于面對著手機而不是陌生的校園和同學。同時手機電子地圖甚至為我們解決了地形不熟悉的問題,手機在此時變得尤為可靠。同時內向的學生和初識的同班同學難免羞緬,玩手機就成了解除尷尬的最好方式。
第三,我們可以用手機上網(wǎng),從網(wǎng)絡上獲得海量的信息,每個人可以在網(wǎng)絡上找到自己想要查看的信息,這種求知欲可以被無限填滿,可以看小說,玩游戲,追劇。加之新的大學環(huán)境充滿了競爭與壓力,虛幻的網(wǎng)絡自然成了避難所。我們很久以前就知道網(wǎng)絡的誘惑之大,但如今我們可以隨時上網(wǎng),這樣的誘惑顯然大大升級。生長在庇護傘下的年輕一代面對大學突如其來的挑戰(zhàn)與壓力難免會有人心生怯意,逃避現(xiàn)實。
通過心理學相關書籍的閱讀,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有一種心理機制,我們會下意識從我們的計劃列表或可執(zhí)行列表中選擇最容易的事情做,當我們的計劃不甚明確,或者我們對將要做的事情倦怠情緒過重時,我們通常會慫恿自己去埋進手機里的虛擬世界,這是一種逃避機制,如果想要解決問題,這無疑是個切入點。
其次,我們得知我們的自制力是有限的,這也是為什么我們不能總是成功的抵制誘惑的原因,我們可能說服自己一次兩次,但是第三次我們可能還是會毫不猶豫的拿起手機。
最后,對手機的依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對于交際的渴望心理,社會經濟飛速發(fā)展使得人與人之間心的距離越來越遠,我們渴望交流,卻又感到羞怯,我們應該及時意識到這些問題,并及時調整自己的想法。
3 對策的提出
通過上述成因分析,特提出以下措施以克服手機過度依賴現(xiàn)象:
(1) 從“保護傘”模式中調整過來,離開“安全區(qū)”,培養(yǎng)敢于面對挑戰(zhàn)的勇氣。
(2)讓自己意識到自己的處境,時刻清楚自己所做的事情,出發(fā)的目標,尤其是在游戲或者沉迷劇情的時候。
(3)每天都列一張計劃清單,細化到“為花澆水”這種小事,如果有什么情難度較高,就果斷挑選清單中難度較低的事情先去完成。
(4)設置一個獎勵時間去娛樂放松,不要為自己灌輸“不要玩手機,不要玩手機”的想法,這樣會不斷削減自制力,把它當作是和運動,游玩,美食一樣的娛樂活動中的一項。
(5)多進行室外活動,嘗試進行社交活動,這樣的樂趣會減少羞怯恐懼的情緒。這樣會減少逃避現(xiàn)實的次數(shù)。
(6)手機設置自動關機,在需要睡眠的時候給自己足夠的睡眠。
(7)下載一些學習類APP,想玩手機了就說服自己點進去看看,這樣可以促進學習。
(8)多看書拓寬視野,去發(fā)掘比“玩手機”更高級,更健康的減壓方式。
參考文獻
[1]唐柏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威廉.克瑙斯,陶睛,于海成,盧伊麗等.譯.終結施延癥[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1.
[3]陳洪巖.施延行為的心理學分析[[J].中國民康醫(yī)學,2009,21(20):2573-2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