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語出《桃花源記》,教學時可稍加拓展,巧記“黃發(fā)”和“垂髫”以及古文中相關年齡常識。
黃發(fā),指老年人,且黃發(fā)老人比白發(fā)老人年齡更大,故黃發(fā)在古代是長壽的象征,桃花源里“黃發(fā)”老人們怡然自樂,可見這里人們健康長壽、生活幸福。
古代漢族男子成年要加冠即戴帽子,而未成年的童子即未冠者則不束發(fā),頭頂頭發(fā)自然下垂,即為“垂髫”。
“髫”字的上面為一個“髟”字,“髟”字的左邊為“長”,右邊三撇為“彡”,意為“多”,“長”與“彡”組合意為“長而多的毛發(fā)”,“髫”字意為“兒童蓄積在額頭上的彎曲而下垂的頭發(fā)”,后來泛指小孩頭上扎起來的下垂頭發(fā),故“垂髫”指兒童。
此外,人教版《愚公移山》中有句“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齔”的意思為兒童換牙,始齔,就是剛剛換牙,指七八歲兒童。
《醉翁亭記》中“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句中“傴僂”本意是彎腰駝背,代指老人,“提攜”意為被人牽著,指小孩。
最有代表性的是《論語》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沿用至今,這些詞語就變成了特定稱謂,“而立之年”為三十,“不惑之年”為四十,“知天命之年”為五十,“耳順之年”為六十。
教學中也可補充一些相關年齡的古文化常識:古代八九歲至十三、四歲少年多將頭發(fā)分為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發(fā)結,狀如兩個羊角,稱為“總角”。至十五歲時便要把兩個總角解開,扎成一束發(fā)髻,故男子十五稱“束發(fā)”。至二十歲時行加冠禮,表示已經成人,故男子二十稱“加冠”。
豆蔻本為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因尚未到盛夏,喻女子尚未成年,“豆蔻”即指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的女孩,至十五歲時結發(fā),用笄(簪子)貫之,故女子十五又稱“及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