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學生怎樣才能真正學好第二語言――漢語,是長期以來困擾幾代人的重要研究課題。經(jīng)過一線教員、研究工作者、漢語編輯以及民族教育工作者的長期不懈努力,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總結出了諸多學習經(jīng)驗。但是,這些經(jīng)驗是否已經(jīng)較全面地、系統(tǒng)地、科學地總結出了學習第二語言的規(guī)律呢?肯定的回答還為時過早。筆者就此談點粗淺的看法。
民族學生在家庭及其周圍環(huán)境中使用的語言是本民族語言。本民族語言從詞匯到語法,都有自己相對固定的模式,且運用自如??墒牵坏┻M入操用漢語言教學的學校,學生不得不改變母語習慣,學習和使用新的語言文字。如面對一個漢語文信息,少數(shù)民族學生領會時要經(jīng)過許多“加工處理”。這是一個艱難的“再制作”過程。學生在無充分準備的基礎上,每天要接受許多漢語文新信息,首先只能囫圇吞棗地接收,然后慢慢咀嚼,最后才從比較中悟出一點含義來。從詞匯角度看,由于語言本身的差異,漢語中的許多詞匯,諸如“虔誠”“尷尬”“潦倒”“把握青春的旋律”等很難找到與它民族語言對應點,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從語法角度說,民族學生習慣于“先入為主”的本民族語言的規(guī)律,如常囿于把“我家門前有一朵紅色鳳仙花”說成“前門家我有朵花鳳仙紅色一”。因此寫起文章來語法不通順,邏輯混亂,顛三倒四。這樣的教師不僅對提高民族地區(qū)語文教學質量興趣不大,更嚴重的是對民族學生缺乏必要的理解,這不能不說是民族教育中的大憾事。語言學習是需要一定環(huán)境作為支撐的。而漢語是蒙古族學生的第二語言,若想讓他們學好漢語,提高他們的漢語交際能力,我們就得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漢語語言的學習環(huán)境,加強學生的語言實踐,使蒙古族學生的漢語表達能力逐漸得到提高。
比如,在課堂上我們要鼓勵學生大膽用漢語交談,我們在與學生交談時,無論課上還是課下,都盡量使用漢語。學生掌握了部分漢語語言后,讓學生嘗試用漢語寫一些小日記、小作文,我們也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小故事、古詩,讓學生使用漢語語言進行朗讀。這樣,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我們便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種漢語語言的學習環(huán)境,加強了學生的語言實踐,為學生漢語表達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充分保障。新課標要求,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他們在課堂上要發(fā)揮積極的領導作用。不是說他們掌握教學的主線,而是他們掌握教學的節(jié)奏,老師能夠根據(jù)他們掌握知識的情況來安排教學的進度。因為在一些時候,可能僅僅是老師認為學生學會了,而他們根本沒有對知識有一個詳細的理解。所以,老師要經(jīng)常和學生溝通,讓學生覺得自己是這個課堂的主人,這樣他們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另外,讓學生當小老師站在課堂上,是為了提高他們主動學習的能力。因為漢語文學就是一個理解的問題,很多人的理解不一樣就會產生不一樣的思想,而這種思想就是對漢語的記憶。所以,不妨給學生這樣一個機會,讓他們去展示自己的想法。在這個過程中,可能他們會理解得更深刻。而且站在講臺上,他們能夠思考的更多,以前依賴老師講的問題現(xiàn)在也必須自己解決,以前自己不懂的,也要自己想辦法理解。這樣學習的自主性大大提高,主體意識也會增強。
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也是思考的一個結果。在蒙授漢語文教學中,如果僅僅是老師講課,很容易忽視學生的學習地位,使他們產生依賴心理。老師在講課之前可以先讓學生自己閱讀文章,然后提出問題。這樣他們才知道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誰也不能替代?;蛘呃蠋熢诮虒W過程中,也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去解答,這樣能教會他們從哪個角度去思考問題,也能學會怎樣閱讀文章。問題教學法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保證學生能積極思考,成為課堂的主人。老師還可以在教室內設立問題欄,讓學生可以在平時有不懂的問題時及時提出。也許學生無法和老師那樣思考的那么深入,但是漢語文學習能力是需要鍛煉的,誰也不能幫助誰去提高。
蒙古族中學生要實現(xiàn)習慣思維方法上的更新,從運用蒙語思維過渡到運用漢語思維,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作為一種訓練策略,在教學中需要強調的是:盡量要求自己使用漢語進行思維,進而形成一種習慣。但僅就教學實踐的范疇來說,蒙古族學生力求使用漢語進行思維是十分必要的,當他們真正能自然而然地運用這一工具之后,其漢語表達水平就會有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