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中有這樣一篇文章,題目是《最佳路徑》,主要寫了世界建筑大師格羅培斯為迪斯尼樂園的路徑設(shè)計大傷腦筋,無意間看到法國南部農(nóng)民兩種迥然不同的賣葡萄情況:許多葡萄園主把葡萄摘下來提到路邊,向過往的車輛和行人吆喝,但卻很少有停下來買的;一位老太太因年邁無力,就在葡萄園門口放了一個箱子,過往的行人只要在箱子里投入五法郎就可以進去摘一籃葡萄上路,買葡萄的人絡(luò)繹不絕。老太太這種賣葡萄的方法讓格羅培斯深受啟發(fā),于是他馬上要求施工部在迪斯尼樂園內(nèi)撒下草種,提前開放。在迪斯尼樂園提前開放的半年時間里,草地被踩出了許多小道,這些踩出的小道有寬有窄、優(yōu)雅自然。第二年,格羅培斯讓人按這些踩出的痕跡鋪設(shè)了道路。1971年,迪斯尼樂園的路徑設(shè)計被評為世界最佳設(shè)計。不同的事情,相同的結(jié)果——老太太和格羅培斯都成功了。他們成功的秘訣是什么?那就是他們都能信任、尊重別人,給了他人自由選擇的權(quán)利。
“給人自由,任其選擇”,這是一位年邁無力的老太太想出來的一種賣葡萄的方法。但就是這樣一種普通的方法卻引起了世界著名建筑大師格羅培斯的注意。也許路過的人圖的就是“方便”“自由”,或者還有“私欲”。但是,在格羅培斯看來,這種“給人自由,任其選擇”的方法不正是每個人都在追求的“順其自然”的心境嗎?
一切順其自然,便能找到你苦思冥想很久的問題的答案,格羅培斯做到了。要讓中年級的學生來理解這樣的問題,或許還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我們在學課文的時候,一味地挖掘句子,一味地讓學生談對某句話的理解,可能會適得其反。那就不如“一切順其自然”吧。學生喜歡文中的哪個部分,我們就隨他們一起來學習,一起來研究,讓他們從自己的閱讀和研究中體會發(fā)現(xiàn)的快樂。沒有刻意的設(shè)計什么環(huán)節(jié),只是在備課時想到了“順其自然”,想到了學生是活躍的,有思維的,是運動的,我們又怎能預設(shè)出那么多的精彩啊。
上完這篇文章,我不由得聯(lián)想到了對孩子的教育。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明明孩子不喜歡畫畫,可偏要幫他報個畫畫班,因為畫畫能培養(yǎng)孩子想象力,況且鄰居家的孩子也在學畫畫;知道孩子最近總和班上一個成績不怎么樣的孩子玩,于是明令禁止“以后再也不許和××同學玩,明天是星期天了,隔夜就給孩子訂出了作息時間,什么時候做老師布置的作業(yè),什么時候做家長布置的作業(yè),什么時候練習吹笛子……學校里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老師們工作兢兢業(yè)業(yè),期望每個孩子都有優(yōu)異的成績,每個孩子都能發(fā)展得一樣好??珊芏鄷r候,家長和老師們總感覺自己付出的太多、收獲得太少,于是常常發(fā)出“現(xiàn)在的孩子不聽話”、“現(xiàn)在的孩子不知道怎么教”的感嘆。其實,我們的老師和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步入了同樣的誤區(qū):給孩子的自由自主太少,給孩子的預設(shè)束縛太多。孰不知,教育孩子就像賣葡萄和設(shè)計路徑一樣,只有孩子們想要的、喜歡的、適合的才是最佳的。因此,家長、老師們不必費盡心思地去預先設(shè)計好孩子們要走的路、去辛辛苦苦地把摘下來的“葡萄”硬塞到孩子們的口中,盡可能讓孩子們?nèi)プ叱鲆粭l屬于自己的道路,去挑選那些自己喜歡的“葡萄”。惟有這樣,我們才能尋找到教育孩子的“最佳路徑”,也惟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有可能成功。
那就讓我們從《最佳路徑》一課中得到啟發(fā),讓我們在課堂上,在生活中,也做到:“尊重、信任、給人自由與選擇、順其自然”,因為這本身就是一種最佳的教育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