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音樂課堂的興趣激發(fā),有著其重要地位。而小樂器便是激發(fā)學生對音樂興趣的重要手段。新課程環(huán)境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以互動為方式。反思自己的音樂課堂,發(fā)現(xiàn)課堂氣氛雖然很熱鬧,學生一節(jié)課也在忙忙碌碌,可是并未得到應有的情感體驗,其主要原因還在于我沒有抓住音樂最本位的東西來進行教學,過分追求了音樂的趣味性、娛樂性,卻忽視了音樂的“魂”。針對音樂課上小樂器可以激發(fā)興趣的突出問題,進行了小樂器在小學音樂課堂的實踐研究。
【關鍵詞】小樂器;音樂課堂;興趣;策略研究
一、概念的綜述
情感互動是指師生在音樂課堂中的情感投入,雙方學習中是否伴隨著積極的情感。在音樂活動中,不僅存在著由知識、邏輯引發(fā)的師生之間的互動,而且也存在著情感體驗引發(fā)的師生之間的互動。前者我們稱之為師生之間的互動,后者則稱之為情感互動。情感互動具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效應。積極的情感激起積極的情感回應,消極的情感激起消極的回應。積極的情感互動具有增力作用,消極的情感互動具有減力作用。
二、本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
1.《音樂課程標準》
《音樂課程標準中》中指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表現(xiàn)和享受美的過程。在教學中,要以審美為核心,強調(diào)音樂的情感體驗,根據(jù)音樂藝術的審美表現(xiàn)特征,引導學生對音樂表現(xiàn)形式和情感內(nèi)涵的整體把握,領會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xiàn)中的作用,從而培養(yǎng)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fā)展音樂感受能力、表現(xiàn)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2.《達爾克羅茲教學法》
達爾克羅茲(Emile Jaques Dalcroze,1865—1950年),瑞士日內(nèi)瓦音樂學院教授。他認為音樂教育是對音樂的審美體驗,并以音樂節(jié)奏與身體律動相結合,便于教師在寬松的課堂氛圍中將音樂知識有效滲透其中。在教學中通過節(jié)奏表現(xiàn)、律動表演等有效音樂互動活動,使學生掌握節(jié)奏、速度、力度等音樂基礎知識,逐步提高音樂表現(xiàn)能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增強音樂素養(yǎng)。
3.《奧爾夫教學法》
卡爾—奧爾夫(Carl Orff,1895—1982年)是德國當代杰出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其核心理念是:一切從兒童出發(fā),通過親身實踐,主動學習音樂。
《奧爾夫教學法》給我們的啟示是:音樂必須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親身實踐來學習,學生在聆聽音樂的同時,還要隨著音樂的發(fā)展變化,用旋律性音條樂器、節(jié)奏性打擊樂器、人體樂器(拍手、跺腳、捻指等),來感受音樂、表現(xiàn)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在音樂課堂中,通過師生有效的情感互動,培養(yǎng)學生的敏銳聽覺、精確的節(jié)奏感、對于音樂形式、結構的感知,對于音樂形象、表現(xiàn)的理解和高度的集中注意、默契的相互配合。在有效的互動中不僅得到了審美體驗,而且也學習了音樂的節(jié)奏型、結構和風格等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三、研究方向
針對音樂課上存在的師生情感互動的低效和無效問題,以案例為載體,深入反思音樂課堂教學行為,研究師生有效情感互動的策略。
1.和諧有序的音樂課堂促進師生有效情感互動的研究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流動的藝術,是活生生的體驗和感悟。如果在音樂課堂中使用太多的這個“不是”那個“不準”去約束和強制學生,從而達到組織課堂、駕馭課堂的目的,那么不僅會破壞音樂和音樂課堂的完整性和美感,而且長此以往,就會在學生幼小的心靈里播下壓抑、機械刻板、沒有激情、缺乏創(chuàng)新的種子。因此,我們要在把握音樂性質(zhì)和關注學生的心理特點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鋼琴的即興伴奏,通過一些獨特的音樂指令來代替喋喋不休的語言,把握音樂課堂的動與靜、收與放,培養(yǎng)學生有序活動的意識,促進師生有效情感互動,從而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習的有效性。
2.合理使用音樂課件促進師生有效情感互動的研究
音樂課程改革最基本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因此,音樂課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應作為第一目標,而提高審美能力和音樂素養(yǎng)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是“音樂體驗”。通過對音樂體驗,從而來表現(xiàn)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提高音樂審美能力。然而在直觀而形象的視覺感知中,學生因大腦對畫面信息的快捷攝入,失去對音樂的細細品味與感知的耐心,從而導致音樂的情感魅力與審美體驗的消減。因此,在對音樂課件的運用要合理,必須考慮到音樂課件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的從屬地位,樹立一切教學手段為音樂教學本因具有的審美價值服務的理念,關注音樂,突出學生感受、表現(xiàn)、創(chuàng)造音樂的機會,不越俎代庖,也不本末倒置,從而更好地促進師生情感的有效互動。
3.趣味學習音樂雙基促進師生有效情感互動的研究
《音樂課程標準》中強調(diào)進行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時,要改變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學習方式,不是枯燥地灌輸死記硬背的知識,而是把其放在具體的音樂實踐活動中,同情感、態(tài)度、興趣等因素緊密融合,并注重學習音樂基礎知識和獲得基本技能的方法與過程。讓學生覺得學習雙基“樂”而不“苦”,從而提高師生情感互動的有效性。
4.挖掘體驗音樂審美促進師生有效情感互動的研究
音樂教育最基本的特點就是審美性,但在音樂教學中如何真正體現(xiàn)審美、落實審美,使音樂審美實而不虛,是我們一些音樂教師所不明確的。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關注音樂,緊緊抓住作品中的音樂要素,深入挖掘音樂蘊涵的美,讓音樂審美活動成為課堂所有活動的主線,使學習過程成為師生共同體驗、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和享受美的過程,提高師生情感互動的有效性,真正落實音樂課程的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