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插圖是一種有效的教學資源。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是促進對文本的深入對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對課文插圖進行有效運用,要借助插圖的形象性,加深文本感知;借助插圖的匹配性,強化文本理解;借助課文插圖,引發(fā)文本想象,從而讓學生的文本對話更高效。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 課文插圖; 文本對話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343(2016)05-001-2
新版《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diào)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dǎo)學生進行文本對話,在文本對話的過程中促進對文本語言、意境與情感的深入理解。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幾乎每一篇課文都配有插圖,但是,現(xiàn)在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對于課文中的插圖卻沒有進行有效運用,從而導(dǎo)致了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文本對話失去了深度與廣度。其實,插圖是課文的“第二語言”,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配的課文插圖與課文內(nèi)容具有很強的匹配性,是學生進行文本理解的有效載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對課文插圖進行有效運用,要借助插圖來推進學生與課文之間的文本對話,這樣,才能讓他們的語文學習更高效。
一、利用插圖,感知文本
文本感知就是指對文本語言、意境與情感的直觀化感知程度。文本對話的重要基礎(chǔ)是文本感知。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對于抽象化的文字他們是不容易感知的,而插圖具有形象性的特點,小學生很容易從兒童的視角看出插圖的內(nèi)涵。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中,要善于借助插圖的形象性來加深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感知程度。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很多課文,所描寫的內(nèi)容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是比較遙遠的,因此,對于這一些課文內(nèi)容學生就會存在文本距離。由于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過遠,他們對文本內(nèi)容的感知就越弱。而課文中的插圖具有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形象化再現(xiàn)的特點,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dǎo)學生借助課文插圖拉近文本距離。
例如,在《美麗的小興安嶺》這一篇課文中,作者對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美景進行了描寫,但是,班級里的學生一般都沒有去過小興安嶺游玩,他們對于課文所描寫的這一番美景是不能夠直觀化地進行感受的。因此,在教學這一篇課文時,我首先給學生呈現(xiàn)了課文中的插圖——小興安嶺雪景圖,然后提問:“同學們,這就是小興安嶺冬天時的雪景圖。這一幅雪景圖都畫了小興安嶺的什么?”這樣,學生先通過觀察課文插圖,就能夠?qū)π∨d安嶺的美景進行感知,然后,再引導(dǎo)學生去讀課文,學生就能夠有效地走進課文,興致勃勃地進行課文初讀。
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還有很多這樣寫景類的課文,對于這一些課文的教學借助課文插圖引導(dǎo)學生進行文本感知是十分有效的,這樣能夠有效地拉近學生與課文內(nèi)容之間的距離,從而讓文本閱讀更高效。
二、利用插圖,理解文本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在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中,要讓學生在自主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對文本的語言和意境進行深入理解。但是,現(xiàn)在很多教師在教學中碰到學生難以理解的課文內(nèi)容時,還是會采取分析式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講解,在這樣的教學下,學生就失去了對文本的自讀自悟過程。其實,課文插圖與課文內(nèi)容之間具有很強的匹配性,是對課文內(nèi)容的有效說明,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借助課文插圖的匹配性來強化他們對文本的深入理解。文本對話的核心是對文本語言的理解,這個過程也是小學生內(nèi)化文本語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才能促進學生語感的發(fā)展。在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對文本語言背后所蘊含的意境進行觸摸是十分重要的。在一些課文中蘊含著豐富的意境,但是,這一些意境由于是隱含于文本語言之中的,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不是很強,因此,并不能夠有效地走進文本意境。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dǎo)學生借助插圖走進文本意境。
例如,在《草原》這一篇課文中,作者通過優(yōu)美的語言對蒙古草原的自然風光進行了描寫,整篇文章充滿著深遠的意境。教學中,為了能夠讓學生能夠快速地走進文本意境,我給學生出示了課文中的第一幅插圖,這一幅插圖描繪的蔚藍的天空與綠色的草地連成一片的畫面,插圖內(nèi)容與課文中“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是對應(yīng)的。學生在觀看這一幅插圖的基礎(chǔ)上通過文本品讀充分地感受到了蒙古草原的天和地給人以心曠神怡的感覺。
以上案例中,引導(dǎo)學生以課文插圖為切入點,有效地讓他們在圖文結(jié)合的過程中對抽象的文字內(nèi)容進行直觀化的感悟,這樣,他們就有效地走進了文本所蘊含的意境,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利用插圖,想象文本
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一些課文中蘊含著豐富的文本畫面,這一些文本畫面是通過文本語言進行外顯的。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不是很強,因此,并不能夠有效地對文本畫面進行想象。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dǎo)學生借助課文插圖進行文本畫面的想象。
例如,在《荷花》這一篇課文中,作者通過對白荷花的描寫勾勒出了一幅生動的荷花圖。特點是課文的第三自然段作者通過簡寫的形式讓課文更具有了意境性。這一篇課文的插圖描繪的是一朵“大圓盤”式的荷花,教學中,我借助這一幅插圖這樣引導(dǎo)學生走進文本意境?!巴瑢W們,作者在課文第三自然段中寫道荷花一朵有一朵的資態(tài),看看這一朵很美,那一朵也很美??墒菆D中只有畫了一朵荷花,其它的荷花你能畫出來嗎?”在我這樣的引導(dǎo)下,學生個個拿出彩色筆來在插圖上畫了起來,在他們的補充下課文原來的插圖變得更豐富了,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有效地走進了文本的畫面。
以上案例中,基于文本空白引導(dǎo)學生以課文插圖為基礎(chǔ)進行“畫圖”是十分有效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有效地對課文所蘊含的“畫面”進行了觸摸,從而在這個過程中進行了高效的文本對話。
總之,教材插圖是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種有效的教學資源。在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對教材插圖進行深入挖掘,要充分發(fā)揮插圖對引導(dǎo)小學生文本對話的重要作用,要借助插圖的形象性,加深文本感知;借助插圖的匹配性,強化文本理解;借助課文插圖,引發(fā)文本想象,從而讓小學生的文本閱讀更高效。
參考文獻:
[1]孫雪梅:《小學語文教科書插圖的功能及教學問題探討》,中國校外教育.2015(09)。
[2]李劍飛:《小學語文教師對插圖的認識及使用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研究》,課程教育研究.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