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教育是一門藝術”,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實際與預設不符的情況。那么,什么原因導致教學中的“力不從心”呢?又是什么原因讓教學沒有想象中完美呢?課后,教師應當帶著這樣的問題來“回溯”教學過程,反思教學中的缺失和遺漏,這樣才能將失誤轉化成經驗,將缺失轉化為教訓,才能給今后的教學帶來裨益,才能讓教學藝術化。
反思:教學設計
相同的教學設計在面對不同的學生時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在設計預案的時候,我們應當以人為本,立足于學生的現實來教學。尤其是一些細節(jié)問題,課前我們要加以推敲,在課后還要對教學預案進行反思,總結得失,將成功之處轉化為經驗,將失敗之處轉化為教訓,這樣才能推動我們的教學設計再上一層樓。
例如:在“釘子板上的多邊形”的教學中,我的課前預設應該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產生懷疑,然后引導學生設計相應的表格,通過數出不同多邊形的面積、多邊形邊上的釘子數和內部的釘子數來尋找?guī)渍咧g的關系,進而發(fā)現規(guī)律,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達出來。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發(fā)現學生的反應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在探索這三個量之間的關系時,學生是任意畫出一些多邊形,因為多邊形的邊上的釘子數和內部的釘子數都在不停地變化,所以要想學生發(fā)現這兩個量與多邊形面積之間的關系比較困難。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在參與小組活動的過程中給了很多小組以提示,讓他們先固定其中一個量,然后畫出不同的多邊形,找到另外兩者之間的關系,再改變之前的定量來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在這樣的引導下,一些小組逐漸有了發(fā)現,在隨后的集體交流中,學生通過相互補充,將多邊形的面積與釘子數(邊上的和內部的)的關系揭示出來。課后反思這樣的設計,我覺得在預設的時候缺乏深度調研,高估了學生進行數學實驗的能力,所以沒有給這個探究活動分好層次,如果在學生猜想之后我就和學生一起來探討開展研究的方式,引導學生先研究其中兩個量之間的關系,那么這樣的數學探究就降低了難度,學生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研究是綽綽有余的。
反思這樣的失敗體驗,會給我們的教學設計帶來更多的啟示。在教學中,要將教學內容、學情等有機融合起來,讓教學環(huán)節(jié)吻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這樣才能讓學生學有成效,凸顯引導的功效。
反思: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中的很多因素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有時候一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環(huán)節(jié)都能讓教學過程“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精益求精,從而給實際教學增添成功的砝碼。
例如:在“認識軸對稱圖形”的教學中,在學生掌握了軸對稱圖形的本質含義之后,我們會出示各種各樣的圖形來幫助學生強化軸對稱的概念,而平行四邊形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種。在教學中,我預設學生會對這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混淆不清,所以我在課件中專門做了對折平行四邊形的動畫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演示給學生看,但是在課后練習中,我發(fā)現還有一些學生在這個問題中犯錯,是不是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聽講呢?我詢問了幾位學生,發(fā)現其中有的學生能詳細描述出課堂上的學習情形,但是他們坦言自己在做題的時候沒有想起當時的情景。這是怎么回事呢?我反復推敲這個問題,發(fā)現在教學中應該是缺少了一個環(huán)節(jié):動手實踐。當學生遇到疑問時,不是要立即幫學生去解決問題,而應該引導學生自己去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如果在教學中我不是給學生提供一個現成的動畫效果,而是給他們提供一個平行四邊形,讓他們自己動手去折一折,再看一看,再說一說,那么留下的印象就會更加深刻。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給他們必要的幫助,而不是代辦。案例中這樣的教學,教師直接給學生現成的答案,學生在學習中反而缺少了必要的經歷,缺少對應的表象。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比較不同處理方式可能帶來的不同效果,然后再選擇最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方式組織學習。
反思:課堂練習
在設計課堂練習時,我們要綜合考慮練習與教學內容的對應程度,練習的難度等因素,這樣才能凸顯出練習的作用。同時,練習的設計要有一定的層次性,要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如果在設計練習時一味地求新求難,往往會適得其反。
例如:在教學“通分”的時候,教材中的練習十一的第一題有三個要求,一是請學生用分數表示出圖中的陰影部分(兩個長方形圖中的陰影部分分別是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二),二是進行通分,三是畫圖表示出通分后的分數。這樣的問題看上去很簡單,但是卻有效彌補了教學時表象的缺失,可以讓學生結合圖示更好地理解算理。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當將這樣的練習編排進來,讓學生在通分中由圖可以清晰地看到將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二通分之后,分母都變成了6,這樣兩個分數分別轉化為六分之三和六分之四,便于我們比較分數的大小。雖然這樣的問題絕對難度并不大,但是對于一些理解力稍弱的學生而言,這樣的習題是極有成效的。
為了促進教學的合理化和高效化,教師應當及時反思、多元反思、深入反思,并將反思的成果運用到教學實踐中,這樣不斷鍛造自己的教學技藝,提升自己的教學意識,從而推動數學教學在反思中滋長、蔓延、深入。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