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提出學生需要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分別從求異思維、直覺思維、邏輯思維三個角度展開論述。
【關鍵詞】初中語文;創(chuàng)造;思維
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在一般思維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它是后天培養(yǎng)與訓練的結果。根據(jù)語文教學的特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條途徑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1.科學地組織課堂討論,鼓勵求異思維
只講集中思維,學生不可能產(chǎn)生新的理念,新的思想。為了創(chuàng)新,必須求異,沒有求異,就不會有任何創(chuàng)造性的萌芽。所以,求異思維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核心。
對于同一問題,讓學生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上進行發(fā)散思維,課文的重點、難點、疑點等都可以作為求異思維的發(fā)散點。在講授九上《楊修之死》時,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我提出了一個問題“楊修之死,誰之過?”學生根據(jù)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展開討論,得出三種不同的結論:修之過,操之過,二者皆有過。而做為教師的我,當時也是把教學參考上的思考和同學做了交流。我班甚至有一位學生在討論后,從《三國志》上找到楊修被殺的根據(jù)?!疤婕葢]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誅修”。
真正行之有效的求異思維訓練是要經(jīng)過教師課前的精心準備,找準求異點。就是課文中的一些能夠啟發(fā)學生進行多元化思考的問題。學生探索問題的主動性一旦得到充分調動,其主體思維的發(fā)散程度不僅可以與教師同步同等,甚至往往還能有所突破和超越。在《丑小鴨》這課時,我設計的問題是“丑小鴨為什么會變成天鵝?”學生討論后提出更多問題“如果不是天鵝蛋會怎么樣?”“如果沒有經(jīng)歷過這些磨難,丑小鴨就不會變成天鵝嗎?”學生的想象力讓我自愧不如。由此可見,科學地組織課堂討論,鼓勵學生同中求異至關重要。
2.大膽猜想,發(fā)展直覺思維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充分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痹谶@里,“整體把握”和“語感”都是指閱讀主體對文本所作的直接而模糊的領悟,與直覺思維可以說是相伴而生。
以圖助思,發(fā)展學生的直覺思維。在講授《三峽》一課時,師先出示長江三峽的圖片,這三組圖片是從網(wǎng)上經(jīng)細心挑選,重新組合而成。師:這些圖片都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外國人來到中國后,最想旅游的地方之一。師:旅游完畢后,需要寫一則游記。你會從哪些角度來組織材料。生:按照時間順序,第一天,第二天,依次寫,在一天內(nèi),可以再按時間順序寫。生:可以按照空間順序寫,到哪個景點寫一些景物,抓住景物的特征。師:時間和空間交織是寫游記的常規(guī)寫法,長江三峽也是用時空交織的手法來組織材料的。我們把相關的語句找出來。(生依次找出時空的詞語,此問較容易,無非是讓學生熟悉課文而已)師:請同學們確定這三組圖片的名稱。從書本中找證據(jù),對號入座,切忌張冠李戴。比較誰的證據(jù)充實有效)(生熱烈的找證據(jù),討論)。學生通過對三張圖片的直觀感受而能迅速做出判斷。又如在教授《列夫·托爾斯泰》一文時,我利用了課文前的彩圖,故意挑起學生的一點小小爭議,問學生:彩圖的托爾斯泰肖像畫是否和文中的一致。很多學生立刻得出不一致的結論,再探究其原因,那就是夸張寫作手法的運用。
我們在閱讀教學中,鼓勵學生發(fā)想象,綜合對比、聯(lián)系已有知識,或是根據(jù)所讀文字或圖片進行判斷,那么直覺思維下學生所獲得的閱讀印象就會更加豐富多彩。
3.步步為營,重視邏輯思維的培養(yǎng)
邏輯思維,人們在認識過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能動地反映客觀現(xiàn)實的理性認識過程,又稱理論思維。邏輯思維的過程形式與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過程密切相關,一切創(chuàng)造活動都是以邏輯思維為基礎的,運用邏輯思維對創(chuàng)造成果條理化、系統(tǒng)化、理論化。
一線串珠,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語文課堂上,盡量以主問題的形式教學,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最后一課》的第一個課時。學生已經(jīng)預讀過課文,了解過課文故事的背景。師提出了問題:韓麥爾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發(fā)言,認為韓麥爾先生:是一個可憐的人;是一個原先不大負責的人;是一個嚴厲的人;是一個普通的人;是一個溫和而嚴肅的人;是一個有勇氣的人;是一個忠心耿耿的人;是一個愛國的人;是一個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教師調控,組織討論三種“見解”:韓麥爾是一個普通的人;韓麥爾是一個“可憐”的人;韓麥爾是一個愛國者。在討論中重點放在第③種“見解”。結合討論,誦讀韓麥爾先生的大段獨白,誦讀課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這一精彩的特寫鏡頭,體會其中的情感,掀起課堂教學高潮。評析:本課教師切入的角度是扣住作品“一點兩線”(“最后一課”的激情點和兩個人物的思想發(fā)展線)這一藝術構思,開課便切入到一個主要人物身上,一線以串珠,相當成功地拎起了一連串的教學內(nèi)容。又如,在設計《羚羊木雕》一課的教學時,可以這樣設計問題:這是一只怎樣的木雕?圍繞這只木雕寫了怎樣一件事?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樣一只木雕呢?這些問題呈一定的梯狀,按照學生的思維的呈梯度發(fā)展,由淺入深,是解讀全文的重點、難點的關鍵。在設計《偉大的悲劇》一課的教學時,可以這樣設計問題:為什么說這是一件悲?。烤唧w的“悲”體現(xiàn)在何處?悲劇是傷心、難過的,作者卻說它是偉大的,是否矛盾,為什么?這些提問指引著學生步步深入。
以上事實證明,步步為營,一線串珠式的課堂,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思維的理性發(fā)展,更好地促進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教育部,2001年7月頒發(fā)
[2]《語文教學情境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