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語文老師良好的教育教學質量,對學生良好習慣養(yǎng)成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本文將從語文教學的角度切入,探討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學生良好習慣;培養(yǎng)
中學語文教學不能脫離社會生活,脫離學生實際,脫離了社會生活、學生實際,就會將充滿人性之類,人文價值實用價值的語文變成了枯燥乏味的東西,這是應試鍛煉。我們 要走出困境,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就要提高學生的素質,除了重視智力因素的研究開發(fā),還應重視諸如意向、意志、習慣、宿趣、信心等多種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不但能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習成績,還能使學生終身受益。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以下幾個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一、培養(yǎng)學生自讀、用工具書,規(guī)范書寫習慣
我們知道教學一篇課文,教師不可能面面俱到,也沒有必要。在此要加強培養(yǎng)學生提前自讀,勤用工具書的習慣,有利于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學生能利用工具書自行解決問題,教師絕不能包辦代替,要消除學生的依賴心理,逐步養(yǎng)成勤用工具書的習慣,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勤用工具書是準確認讀的基礎,準確認讀是規(guī)范書寫的條件,規(guī)范書寫又便于準確認讀,所以教師注意培養(yǎng)學生規(guī)范書寫的習慣。養(yǎng)成了這種習慣,識字量會大大增加,這就為盡量不讀錯字、不寫錯別字奠定了基礎,為大量的田讀準備了必要條件。同時、規(guī)范書寫的習慣還可能演繹為書法愛好,成為美育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二、培養(yǎng)學生運用普通話多讀的習慣
通過對部分學生學習習慣的調查,他們還沒有養(yǎng)成學習的好習慣,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不善于合理安排時間,缺乏習慣計劃學習;②缺乏預習和課前準備的習慣;③沒有形成良好的聽、說、讀、寫的習慣;④沒有作好筆記,沒有作筆記的習慣;⑤不善于使用工具書,缺乏資料和課外閱讀的習慣;⑥上課精力不集中,沒有認真思考的習慣;⑦缺乏認真完成作業(yè)的習慣;⑧不善于溫故知新,有的甚至沒有自覺復習的習慣……這些問題既造成了學生學習效率低下,使他們很難適應終身學習和今后工作的需要,勢必影響到他們一生的發(fā)展。
多讀是學習語文的要點,是提高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需要,是培養(yǎng)學生精思的需要,是中學生年齡階段的需要,是提高寫作能力的需要。這是因為多讀能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掌握規(guī)范的語言,豐富學生的詞匯,能提高學生布局謀篇的能力,能培養(yǎng)學生寫出立意深遠具有真情實感的作文。而普通話是中華民族的共同語言,如果我們的學生連本民族的共同語言都不會講,那么語文成績就難以提高,所以,培養(yǎng)學生運用普通話多讀的習慣是很有必要的。
三、培養(yǎng)學生勤于觀察,大膽創(chuàng)新,善于動筆習慣
創(chuàng)新始于提問,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萌發(fā)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形成是從提問開始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就要善于引導學生,鼓勵學生敢于提問,大膽質疑,敢于走出教材本本的束縛,讓其“問有所值,善于提問”,要做到問有所值,善于提問,多思多問是必要的。這一習慣的養(yǎng)成,就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觀察對作文來說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善于觀察,作文時才有豐富多彩的素材可提供選擇,所以觀察不但要調動“五官”(眼、耳、鼻、舌、身)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還要把觀察過程與情感、思維、記憶結合起來,既是帶著感情觀察,邊觀察邊分析、邊記憶邊組合,有所感悟,及時動筆記錄整理,要做到作文時,要用具體材料,這些材料就能呼之欲出,得心應手。
四、培養(yǎng)學生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習慣
針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積極開展課外活動,可以以勤奮學習主題的活動、晨讀、學生作業(yè)展評觀摩、朗誦會、學習習慣童謠創(chuàng)編大賽等等。學校發(fā)動全校師生積極參與,并根據(jù)自身的不足和學校師生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作出總結,動員學生們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加入生活情景拍成小品、相聲、短劇等進行表演,在主題班會、中隊活動、校本課程、使用同學們對學習習慣的要求理解得更加深刻、更加透徹,提高了師生的規(guī)則意識,使學生逐漸形成了善于對自己行為做出正確的判定、選擇與反省,善于及時調控自己不正確行為的習慣。
學生在老師精心的指導下,同學們經(jīng)過不斷的練習,學生原有一些不良的學習習慣得到了改正,逐步養(yǎng)成了多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堅持天天20分鐘練字,書寫清楚、規(guī)范、美觀;在學習過程中已能夠熟練使用工具書,自行掃除閱讀理解上的文字障礙,成為一種基本技能;養(yǎng)成了“不動筆墨不看”的習慣。記好聽課筆記,寫好讀書筆記,切實提高了聽課的效率和讀書的質量;養(yǎng)成了朗讀背誦的習慣,能有表情的朗讀課文,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堅持課外閱讀,即拓展了視野,吸收了大量的信息、知識、又豐富了自己的課余生活,激發(fā)了學習的熱情;養(yǎng)成了科學思維的習慣,把握了創(chuàng)新思維的方法,并能運動到自己的學習中,思維活躍,不人云亦云,不偏激武斷,實事求是,辯證全面看待問題、解決問題,敢于提問,敢于發(fā)表個人看法,并盡可能做到自圓其說,語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讓學生僅從語文課本上去學語文,是無法學好的,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必須聯(lián)系生活實際,從生活中吸取營養(yǎng),把從課本上所學的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檢驗,反復總結,才能為其所用。
總之,以上幾方面的習慣是互為條件,相輔相成的,僅有一兩個習慣要學好語文是不夠的,只有養(yǎng)成了多方面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加上教師適時精當?shù)恼n堂指導,語文學習才會越學越有興趣,越學越有勁。素質教育才會真正得到落實,語文教育的路才會越走越寬。所以,中學語文教學應注重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