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理念下學生既是教育對象,也是教育資源。學生自身的興趣、經驗、差異等因素構成了學生內在的“資源”,從而豐富了課堂教學資源。教師若能適時地將學生的自身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從而使課堂教學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必將能實現高效的課堂。
【關鍵詞】學生資源;數學;靈性課堂
學生不僅是教學對象,更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有效地利用學生資源對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起著重要作用。如果能巧妙地將學生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必將會衍生出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涌動課堂生命的靈性。結合教學實際,對此進行了探索。
一、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資源”
心理學家布盧姆說:“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苯虒W必須與學生的興趣相結合,寓教于樂,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中表現的興趣,才能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演繹精彩的課堂活動,呈現課堂生命的活力。
例如,在《立體圖形的表面展開圖(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教學中,向學生簡要介紹生活中正方體包裝盒的拆、裝情況,正要準備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正方體的幾種表面展開圖時,許多學生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興致,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小正方體。于是我靈機一動,給了學生一個自由發(fā)揮的空間:以4人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把正方體的表面展開,看哪一個小組能得到表面展開圖的情況最多?學生的熱情空前高漲。他們經過一番充分的交流、討論、操作等活動后,竟然總結出了正方體的表面展開圖有11種情形。驚奇于學生有如此廣闊的思維的同時,我進一步追問:你們發(fā)現這11種表面展開圖是否存在一定的規(guī)律呢?同學們能否進行歸納分類呢?這一追問再次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思維活動步入了新一輪高潮,交流、討論,最終歸納得出結論。學生們?yōu)樽约旱奶剿鞫玫降拇鸢付吲d。
二、激活學生的“經驗資源”
學生的經驗是一種教學資源。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知識基礎、情感態(tài)度和經驗世界。學生的知識經驗是一種無形的教學資源,是課堂教學新知識的衍生點。教學中,我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充分把握學生學習新知識之前已有的知識經驗,將教學設置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發(fā)學生已有知識與學習的內容之間進行有機結合,相互滲透,形成富有生命活力的課堂。
例如,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合作、討論,若A·B=0,下面兩個結論對嗎?(1)A 和B同時為零,即A=0,且B=0;(2)A和B中至少有一個為零,即A=0,或B=0。這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激活了學生的知識經驗,學生們一致認為:結論(2)是正確的,因為零乘以任何數都得零。于是,我出示了方程(x-3)2-4=0讓學生用自己的結論去解。 一些學生立即得出答案x-3=2,x=5。但立即有同學反對,原因是±2的平方都等于4,所以x-3=2或x-3=-2,原方程的根是x1=1,x2=5。我趁機說,很好!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個方程的結構特征,能否想出其他的解題方法?通過交流、合作后得出將方程左邊因式分解的方法,即(x-3+2)(x-3-2)=0,解得x1=1,x2=5。
三、利用學生的“差異資源”
事實上,同一個班級的學生之間存在著各種差異,不同的個體思考問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都有自己的特點,而這種個性化的方法和策略正是展開教學活動最有價值的教學資源。因此,教學中,應該把差異視作一種財富,充分利用個體差異資源,并抓住契機“穿針引線”,讓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能“曲徑通幽”,共享差異性資源,讓學生思維在碰撞中迸發(fā)促進個體的思維發(fā)展。
四、巧用學生的“錯誤資源”
學生學習的錯誤其價值不在于“錯誤”本身,而在于探究錯誤原因與獲取正確的思路。實現“錯誤”背后的創(chuàng)新價值,才是真正使課堂中的“錯誤”成為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學中,我經常挖掘學生學習中的錯誤所蘊藏的教學資源,捕捉錯誤中的亮點,讓這些“錯誤”資源為教學和學生的發(fā)展服務,使錯誤成為啟迪思維的“催化劑”,煥發(fā)課堂生命的活力。
對此“創(chuàng)新”解法,我又安排了幾個類似的分式方程讓同學們解答,大家都很快完成了。而此時,那位“創(chuàng)新”的學生和幫助的學生都表現出得意的表情。
總之,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過程,它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蘊涵著無窮的生命力。教學中,要從變化的、動態(tài)的、生成的觀點來看待課堂教學,將學生的興趣、經驗、情感、差異與課堂動態(tài)資源等巧妙地轉化為教學資源,不僅能充分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而且使數學課堂教學涌動出生命的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