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旭東 衡 量
(蘭州大學管理學院)
?
基于“扎根精神”的中國本土管理理論構建范式初探
賈旭東衡量
(蘭州大學管理學院)
摘要:結合以往運用扎根理論的研究經驗及扎根理論經典著述,綜合比較三大扎根理論學派,融合定性與定量研究方法,基于“扎根精神”,遵循建構型扎根理論思想,以經典扎根理論的數(shù)據(jù)處理程序為主框架,以程序化扎根理論的因果關系為輔助結構,結合認知地圖工具,探索性地提出了一個中國本土管理理論構建的一般范式,即“中國管理扎根研究范式”,以期為中國本土管理理論構建給出可操作的工具,推動扎根實踐的中國管理學術研究。
關鍵詞:扎根理論; 扎根精神; 中國本土管理理論; 構建范式
管理理論是經濟發(fā)展的產物,自蒸汽機代替手工作坊以來,西方國家憑借其經濟優(yōu)勢已經統(tǒng)領管理領域幾個世紀[1]。近代以來,亞洲經濟異軍突起,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巨大沖擊并直接影響著西方國家的經濟統(tǒng)治地位,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則更是發(fā)展迅猛。目前,亞洲在全球經濟版圖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預計至2030年,亞洲經濟實力將會超過美國和歐盟的實力總和。
在亞洲地區(qū),中國經濟30多年來的高速發(fā)展吸引了全球的目光,PLEGGENKUHLE-MILES等[1]發(fā)現(xiàn),中國是亞洲地區(qū)最值得研究的國家。據(jù)統(tǒng)計,在亞洲頂級管理刊物——《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中,約58%的論文都是與中國企業(yè)管理相關的研究,這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在亞洲地區(qū)的經濟地位和對中國本土管理展開學術研究的必要性與緊迫性。早在200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就在其“十一五”戰(zhàn)略規(guī)劃的討論中強調:要將中國成功的管理實踐提升到理論高度,構建中國管理理論框架,推動不同學派深入研究[2]。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學者開始積極關注和投身于中國本土的管理研究。
郭重慶[3]指出,在中國經濟騰飛的同時,中國管理學界正處于一個理論的轉折時期。孫繼偉[4]認為,該轉折時期的實質是中國管理學界為學術而學術,還是為實踐而學術的交叉路口。當前的管理學界已普遍認識到,中國管理研究中仍存在嚴重的“知”“行”分離、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問題。筆者曾在2010年完整介紹了作為研究方法論的經典扎根理論,并首次提出扎根現(xiàn)實、理論源于實踐的學術精神——“扎根精神”是扎根理論的本質內涵,可用以解決我國管理學研究中的“知”“行”分離問題[5]。
迄今5年來,中國本土管理理論的研究現(xiàn)狀仍需要學者們進行反思和關注:①缺乏公認的中國本土管理理論構建范式,大量的研究仍停留在以國內定量數(shù)據(jù)驗證國外既有理論的水平上;②抓取表層數(shù)據(jù)的研究多,分析管理實踐問題中內在的深層因果關系的研究少,較難從現(xiàn)象的內外部環(huán)境特征入手建立起符合其自身規(guī)律和邏輯的系統(tǒng)性解釋成果[6]。此外,扎根中國本土實踐的原創(chuàng)性理論成果依舊匱乏,導致企業(yè)界長期運用常常“水土不服”的西方管理理論來應對本土經營問題,管理水平未能得到實質性提高,已經成為經濟大國的中國仍舊不能擺脫管理弱國的現(xiàn)狀。
鑒于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再次強調“扎根精神”對推動管理研究“知”“行”合一的重大意義,并根據(jù)近年來運用扎根理論的研究實踐經驗,對扎根理論的三大流派進行更加深入地比較和梳理,糾正當前國內學術界對扎根理論的認知偏差,探尋中國本土管理理論構建應遵循的方法和原則,以期得到一個既扎根中國本土管理實踐又符合國際學術規(guī)范的理論構建范式,搭建起中西方管理理論對話的橋梁。
1文獻背景
當今中國管理學界,“知先行后”現(xiàn)象普遍存在。王學秀[7]指出,與中國企業(yè)活躍的管理實踐相比,相當多的管理研究者仍停留在思想、即“知”的層面,并未對中國企業(yè)的管理實踐活動起到更大的指導作用,多數(shù)研究仍屬“空對空”階段[8],即郭重慶[3,9]所指出的實踐“插不上嘴”、理論“自娛自樂”、“做練習”的研究現(xiàn)狀并未得到根本改觀。
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倡導“行先知后”,即管理學應該首先直面中國企業(yè)的經營現(xiàn)實而非學派構建優(yōu)先[10],中國管理研究終究要回歸實踐,以探尋其中蘊含的真相和規(guī)律[11],只有被實踐認同的理論才有可能被西方管理學者認同[11]。正如郭重慶[9]所言:“中國管理學界應積極直面管理實踐,以創(chuàng)建適合中國管理現(xiàn)狀的理論?!?/p>
也有學者提出,“知先行后”、“行先知后”不是隔斷的兩個階段,應統(tǒng)一于情境化中,體現(xiàn)“知”“行”互動與“知”“行”合一的科研精神[12],要基于中國企業(yè)管理實際情況,整合西方管理理論,發(fā)展出新的管理理論,解決中國企業(yè)實際問題[13]。
關于西方既有理論與中國本土管理研究的關系,徐淑英等[14]指出,發(fā)軔于歐美的管理理論并不完全適應中國情境,西方理論在應用到中國的管理實踐時會不斷遇到難以克服的障礙。在當前的中國管理學界,擴展、修補西方的正統(tǒng)理論而回避中國情境的復雜性仍是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15]。
還有學者認為,世界正從“西方領導東方”模式向“西方融匯東方”模式轉變[16],“知”“行”合一、中西互融更符合中國管理現(xiàn)階段的思維模式[17]。李平[18]認為,在中西互融的過程中,會經歷應用式學習、探索式學習兩個發(fā)展階段和4種典型范式:①通過本土經營現(xiàn)象驗證西方理論;②通過本土經營現(xiàn)象修訂西方理論;③通過東方式研究方法解決本土經營現(xiàn)象,以取代西方理論;④整合東西方理論。其中,前兩者代表中國本土管理研究初級階段的研究范式,后兩者則代表高級階段的研究范式。
綜合現(xiàn)有文獻可以看到,近年來學界討論中國管理理論的情境化問題較多,但較少從方法論層面探討本土化理論的建構問題。對如何選擇研究問題、如何建構理論、如何選擇研究方法、如何處理與實踐的關系等,少有系統(tǒng)、全面的論述[6],尚未提出一套系統(tǒng)的理論構建范式,仍缺乏解決“知”“行”分離問題的基本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韓巍[15]強調了定性研究的重要性。他認為,對于情境化問題最有效的研究方法,不可能是數(shù)學方法,而是歷史分析,是定性研究中的深描,是對深層結構、機理的洞察、詮釋和建構。徐淑英等[19]也指出:“在中國管理研究的初期階段,意味著在發(fā)展概念和構建理論的時候要采用歸納法,也意味著定性研究是必要且適宜的研究工具。”此外,郭重慶[3]也認為,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范式,才能實現(xiàn)“洋為中用”、“中西合璧”的學術目標。如果能客觀地看待西方社會科學領域已經存在的研究范式和方法就可以少走很多學術彎路[7]。譚勁松[20]指出:“真正要弘揚‘本土研究’,應該是用嚴格的國際規(guī)范,來發(fā)展以中國企業(yè)為研究對象,能夠解釋中國企業(yè)現(xiàn)象的理論,以構成中國管理學對普世的管理學理論的貢獻?!?/p>
在西方主流學界采用的諸多定性研究方法論中,扎根理論克服了一般定性研究缺乏規(guī)范的方法論支持、研究過程難以追溯和檢驗、得出的結論說服力不強等問題,被認為是定性研究中比較科學的方法論,也被認為是社會學五大傳統(tǒng)研究方法中比較適于進行理論建構的方法[21]。由此,徐淑英等[14]指出:“學者們要通過歸納性的方法或扎根理論的構建,研究他們所在情境中的實際問題?!盓ISENHARDT[22]和LEE[23]也曾指出:“與直接應用產生于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的理論相比,本土研究方法提出的理論也許能夠具有更高的內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當現(xiàn)象還不明了,現(xiàn)有的理論不能對研究對象進行合理解釋的時候,使用扎根理論的研究方法是理所當然的?!?/p>
在中國本土管理理論的建構中,作為一種已經存在近半個世紀的成熟的研究方法論,扎根理論應當也完全能夠扮演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而且這也與曹振杰等[8]提出的觀點相一致,即在構建中國本土管理理論中,應在方法論層面中西結合、建立統(tǒng)一范式以獲得彼此認同的思想。同時也應該看到,扎根理論是最具爭議的研究方法論之一[24],其三大學派爭論多年,使得中國管理學界多有誤解,因而首先需要對其進行綜合比較和總結,以期求同存異,取其精華。
2扎根理論及其三大學派比較研究
扎根理論產生于社會學領域,是為了回答在社會研究過程中,如何在符合實際情境的條件下通過系統(tǒng)化的方式獲得與分析資料以構建理論,并在解釋、說明實踐問題的同時指導實踐活動。簡言之,扎根理論就是從資料、數(shù)據(jù)中發(fā)現(xiàn)理論的方法論[25]。
2.1扎根理論的起源及其三大學派簡介
1967年,GLASER等[25]首次提出了扎根理論,后被廣泛應用于護理學、教育學、宗教學和管理學等領域,并在長期的發(fā)展中出現(xiàn)了三大學派:①以GLASER等[25]為代表的經典扎根理論學派;②以STRAUSS等[26]為代表的程序化扎根理論學派;③以CHARMAZ[27]為代表的建構型扎根理論學派,各派別間一直存有爭論。
經典扎根理論是扎根理論最初的版本,其最核心的方法論原則是避免研究者任何先入為主的假定而是讓研究問題從社會過程及對其進行的研究中自然涌現(xiàn)[25],繼而按照不斷比較的原則、遵循規(guī)范的數(shù)據(jù)處理步驟完成理論構建。程序化扎根理論最早被引入我國,得到廣泛應用且為許多學者所熟知。這一學派雖然也強調理論忠于數(shù)據(jù),但更側重于借助預設等技巧探尋數(shù)據(jù)中的規(guī)律。經典扎根理論學派認為程序化扎根理論學派偏離了扎根理論的宗旨和要義,雙方一直為此論戰(zhàn)不休。建構型扎根理論成型較晚,已被引進國內并翻譯成中文[27],該學派既有繼承和發(fā)揚前兩大學派的思想,又有與之不同的觀點,如認為數(shù)據(jù)中的規(guī)律雖然客觀存在,但可被人所建構和認知,但經典扎根理論學派對此并不認同。
2.2扎根理論中研究問題的產生與既有理論的作用
是從實踐的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還是從文獻的閱讀和比較中發(fā)現(xiàn)問題是中國本土管理研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論問題,而扎根理論最大的方法論特點是強調研究問題產生于情境之中,三大扎根理論學派對此持相同觀點。扎根研究遵循“深入情境—發(fā)現(xiàn)問題—尋找案例—獲得數(shù)據(jù)—初構理論—比較文獻—構建理論”的邏輯,研究者一開始只是帶著興趣進入情境,讓研究問題乃至其后的理論建構從獲得的數(shù)據(jù)中自然涌現(xiàn),而對既有理論文獻的閱讀和比較則放到了理論性編碼之后。這是扎根理論核心理念的體現(xiàn),即研究者在進入情境時一定要放下預設,避免先入為主的主觀影響,真正從社會現(xiàn)實和實踐中提升出理論[5],這也是扎根理論方法論的精髓,后文還將深入討論。
2.3三大扎根理論學派的編碼原則和程序及其對比
編碼技術是實現(xiàn)以扎根理論范式構建出某領域理論的方法和程序[28]。在承認理論源于數(shù)據(jù)的基礎上,經典扎根理論、程序化扎根理論和建構型扎根理論所遵循的編碼原則和程序存在明顯差異。
經典扎根理論認為理論源于實踐、一切皆為數(shù)據(jù),強調盡可能減少人的主觀性,通過對數(shù)據(jù)的不斷比較而逐步歸納出理論,其數(shù)據(jù)處理與理論構建程序由開放性編碼、選擇性編碼和理論性編碼三大步驟構成[29]。GLASER[30]還將理論性編碼的理論形態(tài)分為18類(稱之為theoretical coding family),強調理論構成的多樣性;程序化扎根理論的數(shù)據(jù)處理程序是“開放性譯碼—主軸譯碼—選擇性譯碼”[31],強調人不僅僅是社會力量的被動接受者,更是生活在這個世界的積極行動者,認為數(shù)據(jù)隱含了諸多假設,可以通過預設的方式進行歸納和整理,這正是其同經典扎根理論最大的分歧所在;建構型扎根理論的編碼過程分為4個階段:初級編碼、聚焦編碼、軸心編碼和理論編碼[27],其編碼過程融合了前兩種扎根理論提出的編碼原則,但強調人們可以用理論建構的方式認知世界。
程序化扎根理論的數(shù)據(jù)處理過程中包含著研究者預設的邏輯,STRAUSS等[31]認為,這是研究者主觀能動性的體現(xiàn),同時還認為要充分挖掘數(shù)據(jù)中隱含的因果關系。但經典扎根理論對此強烈反對,認為因果關系只是18種理論性編碼形態(tài)之一,這樣做將把人們的思維局限于因果關系而偏離了扎根理論的初衷,這一觀點也得到了一些學者的認同[32]。而建構型扎根理論試圖整合兩者之長,認為理論的客觀性是第一位的,同時也強調,既不能夸大也不能忽視人的主觀性。
2.4扎根理論三大學派的認識論比較
扎根理論之所以成為最具爭議的研究方法論之一[24],表面上看是基于以下原因:①多樣化命名導致誤解。三大學派都稱為扎根理論,初學者很容易將各學派混淆為同一理論構建范式,引發(fā)許多誤會;②操作原則與方法差異導致誤解。扎根理論各學派的操作步驟和編碼原則不完全相同,但許多名詞術語卻非常類似(如編碼程序的名稱),初學者往往難以厘清其共性和差異。但筆者認為,這些并不是三大扎根理論學派的根本差異。方法論來源于認識論,認識論的差異決定了方法論的不同,只有從認識論的高度上審視扎根理論,才能真正理解各學派的差異和共性。
從認識論來看,經典扎根理論、程序化扎根理論和建構型扎根理論分別體現(xiàn)了實證主義、解釋主義和建構主義的認識論。實證主義認識論追求研究過程的科學化、客觀性和研究結果的普適化[27]。經典扎根理論堅持問題從情境中涌現(xiàn)、避免理論預設,具有很強的實證主義傾向[5,27]。解釋主義認識論要求對研究現(xiàn)象應具有足夠想象力的解釋[27]。程序化扎根理論認為一套在關系命題中相互聯(lián)系的完善概念體系可用來解釋和預測客觀現(xiàn)象中的問題[31],更趨向于解釋主義[27]。而CHARMAZ[27]認為:“數(shù)據(jù)和理論都不是被發(fā)現(xiàn)的。我們是所研究世界及所搜集數(shù)據(jù)的一部分。通過我們在過去和現(xiàn)在的參與,以及與人們、視角和研究實踐的互動,我們建構了自己的扎根理論”,這顯然是建構主義認識論的體現(xiàn)。基于不同的認識論,經典扎根理論強調理論構建的客觀性,認為研究者只能以觀察者的身份進行研究,從數(shù)據(jù)中得出科學的理論。程序化扎根理論則更強調人的主觀認識能力,認為研究者要盡可能貼近數(shù)據(jù)才能揭示規(guī)律[31],因而通過因果關系將既有經驗和假設理論聯(lián)系在一起。而在建構型扎根理論中,研究者是主、客觀性的共同體,認為主觀性和客觀性都有其度,不能偏執(zhí),過度客觀致使方法死板無法得到廣泛應用,過度主觀則致使客觀本質屬性喪失。
綜上,扎根理論各學派的分歧源于其認識論的不同,編碼技術和研究程序的差別是其認識論差異在方法論層面的體現(xiàn)。但無論有多少差異,三大扎根理論學派都一致遵循著理論源于實踐、實踐檢驗理論的認識論原則,筆者認為這是扎根理論所有學派的核心思想和共同精神,也是扎根理論能夠為未來的中國本土管理研究做出貢獻的關鍵所在。
3“扎根精神”及其在中國本土管理研究中的意義
研究問題從實踐情境中產生、理論建構扎根于數(shù)據(jù)是扎根理論最根本的方法論原則,體現(xiàn)了扎根理論的精髓和核心——“扎根精神”。
3.1扎根理論的精髓和核心——“扎根精神”
雖然存在諸多差異與爭論,但三大扎根理論學派都始終秉持著理論源于實踐、實踐檢驗理論的認識論原則。筆者把這種扎根現(xiàn)實、理論源于實踐的學術精神命名為“扎根精神”[5],是作為方法論的扎根理論真正的精髓。
廣義上,即方法論的視角,“扎根精神”是理論來源于實踐并指導實踐的科學思想的表現(xiàn)。狹義上,即方法的視角,“扎根精神”就是承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客觀性,并堅持按照科學規(guī)范的方法,從對數(shù)據(jù)的逐步歸納和提升中得到理論、實現(xiàn)理論與數(shù)據(jù)互動的嚴謹?shù)馁|性研究原則:①經典扎根理論始終堅持“扎根精神”,因而其方法體現(xiàn)了實證主義的科學性;②程序化扎根理論通過尋找變量間的因果關系簡化了問題,使初學者更容易掌握由數(shù)據(jù)發(fā)展為理論的方法,但其獲得的理論也仍然扎根于數(shù)據(jù);③建構型扎根理論則借助建構主義方式,通過解釋主義的因果關系反映出實證主義的客觀性。由此,“扎根精神”是扎根理論得到廣泛應用的基礎,不論三大學派有多少差異和爭論,都是為了獲得源自實踐的理論而存在。帶著濃厚的學術興趣、深入情境開展實地研究、通過規(guī)范的數(shù)據(jù)處理程序得到源于實踐、指導實踐的理論,始終是扎根理論各學派一致秉承的認識論基本原則,這也正是當今中國管理本土研究所亟需的“知”“行”合一精神的體現(xiàn)。
3.2“扎根精神”對中國管理本土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
縱觀管理理論發(fā)展史,每個經典理論的提出無不源自于對企業(yè)豐富實踐活動的深刻理解和總結,每個經典理論的廣為流傳無不因為其指導、預測實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無論看起來多么高大上的理論,只要喪失了與管理實踐的有機契合都終將被拋棄,這是管理學實踐導向的學科性質所決定的。筆者曾以經典的“霍桑實驗”為例,論述了“扎根精神”在管理理論發(fā)現(xiàn)與創(chuàng)新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5]。對當前的我國管理學界而言,高舉“扎根精神”的大旗,探究中國管理本土現(xiàn)象背后的規(guī)律并進行理論構建,對中國管理理論與實踐水平的提升、乃至國家的繁榮富強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當前,中國企業(yè)正處于經營環(huán)境劇烈變化、管理問題紛繁涌現(xiàn)、理論指導嚴重匱乏的時期。一方面,在常常“水土不服”的西方管理理論指導下,中國企業(yè)尤其是民營中小企業(yè)在實踐中付出了昂貴的“學費”和巨大的代價,管理水平卻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提高;另一方面,一些成功企業(yè)的經驗也亟需進行總結和推廣,以惠及更多的企業(yè)進而推動中國企業(yè)管理水平的整體提升,然而,目前中國管理學術界卻深深陷入追隨西方理論、脫離企業(yè)實踐的“知”“行”分離的怪圈。許多學者深居“象牙塔”內,在圖書館中翻著文獻,靠網絡上分發(fā)問卷和收集數(shù)據(jù)做研究,得出許多嚴重脫離實踐、“自娛自樂”甚至“自欺欺人”的所謂理論成果。實務界迫切需要學術界積極投身于中國本土管理實踐的沃土,建構中國本土的管理理論并用以指導未來的實踐。
3.3踐行“扎根精神”的挑戰(zhàn)與管理學者的使命
誠然,在當前的中國學術環(huán)境下,踐行“扎根精神”并非易事,但是否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中國管理學者就無法踐行“扎根精神”并做出真正有價值的理論研究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可以將管理學與其他許多學科進行一個簡單的比較。能否想象,研究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的學者可以不進實驗室做實驗就獲得了突破性成果?能否想象,一位研究野生動物的專家不去野外觀察而是坐在圖書館里翻閱文獻就取得了重大發(fā)現(xiàn)?能否想象,一位醫(yī)學教授可以不做手術、不上臨床和門診、不接觸病人就能夠得到戰(zhàn)勝疾病的妙方?管理學是門學以致用的學科,管理學的來源及本質已經決定其必然也必須是一門面向實踐的學科,實踐才是這門學科生存發(fā)展的源泉和根本!無論多么完美的管理理論,如果不能解釋現(xiàn)實、指導實踐就毫無價值和意義。管理學的實驗室在哪里?當然是在鮮活的社會實踐中!企業(yè)管理研究者的實驗室就在企業(yè)里,公共管理研究者的實驗室就在政府里,中國本土管理研究的實驗室當然就在活生生的中國本土管理實踐之中!
鑒于此,“扎根精神”是管理學學科特征的內在要求和本質體現(xiàn),違背了“扎根精神”,中國管理學研究者就無法獲得真正有價值和有意義的發(fā)現(xiàn),更遑論中國本土管理理論的構建和為普世的管理學做出貢獻!無論外界環(huán)境如何,作為一名學者,學術研究的根本動力都必然來自對知識與真理發(fā)自內心的不懈追求。推進人類管理知識的提升并使之用于實踐,從而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應當是一名管理學者畢生的使命!如果管理學者不走出書齋、扎根實踐做研究,而是長期沉浸和滿足于體制的庇佑,在脫離實際的理論幻象中閉門造車、自娛自樂,則最終必將被現(xiàn)實和社會鄙夷并拋棄!筆者在近年來對扎根理論的深入學習和運用中深刻地認識到:“扎根”應當成為管理學者的生活方式!
3.4“扎根精神”與扎根理論在中國本土管理理論構建范式中的意義和作用
面對現(xiàn)實的困境與挑戰(zhàn),韓巍[15]已經認識到“中國管理問題的研究回避了中國情境的復雜性,缺乏解釋中國問題的關聯(lián)性,多是在擴展、修補西方的正統(tǒng)理論”。徐淑英等[33]也一再指出:“我們忽略了理論與實踐的相關性,我們忘記了科學的終極目標是改善人類的生活條件,我們也忘記了管理理論的意義在于改善管理實踐?!比绾尾拍軐崿F(xiàn)“知”“行”合一,推進中國本土管理理論的建構呢?秦宇等[6]指出,缺乏理論建構的方法論指引是一個亟需重視的問題:“研究者主要是按照國外現(xiàn)有理論的框架,從國內管理實踐中獲取定量數(shù)據(jù),然后用于理論驗證;由于缺乏理論建構的指引,研究的出發(fā)點多在于抓取表層數(shù)據(jù)而較少分析管理實踐問題中內在的深層因果關系,較難從現(xiàn)象的內外部環(huán)境特征入手,建立起符合其自身規(guī)律和邏輯的系統(tǒng)性解釋成果?!痹谟懻撝袊榫郴尘跋碌奈覈芾硌芯繒r,現(xiàn)有文獻主要還是介紹情境化研究的內涵、意義、思路與途徑等概括性較強的內容,較少從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層面來聚焦于情境化理論建構的研究,即關于如何選擇研究問題、如何建構理論、如何選擇研究方法、如何處理與實踐的關系等,還少有系統(tǒng)的、全面的論述。
為解決中國管理本土研究的方法論問題,已有學者提出“在方法論層面,中西結合建立統(tǒng)一范式獲得彼此認同;在方法層面,結合中國國情,嘗試從傳統(tǒng)文化中提煉和發(fā)展相關管理理論來解釋中國的管理問題[10]”。在諸多研究方法論中,“扎根理論因具有細致的構建過程、持續(xù)比較和理論抽象的確切含義等特點而使得構建理論成為一個嚴謹精確的過程”[26,28]。由此,徐淑英等[19]認為,“在中國背景下研究中外企業(yè),要準確把握復雜的中國背景,要得到內部效度和外部效度較高的模型,運用扎根理論的研究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扎根理論是解決中國管理學術界“知”“行”分離問題的一劑良藥,而“扎根精神”是扎根理論的獨特魅力也是其方法論精華?;凇霸瘛?、以扎根理論為主要方法論框架,形成一個中國本土管理理論構建的基本范式,既滿足了當前中國管理本土研究的迫切需要,更是推動中國本土管理研究“知”“行”合一的有效工具和途徑。此外,扎根理論已是國際學術界公認的比較科學的質性研究范式,在符合國際學術規(guī)范的理論構建范式下,中西方管理學界的對話才更有實際意義,可避免“雞同鴨講”、“自說自話”等學術對話問題的出現(xiàn),以實現(xiàn)管理理論的中西合璧。
4基于“扎根精神”的中國本土管理理論構建范式
基于“扎根精神”及扎根理論基本研究范式,本研究嘗試整合各扎根理論學派方法體系,探索提出一個較系統(tǒng)的中國本土管理理論構建范式,以期為中國本土管理研究的發(fā)展作出貢獻。本研究將該范式命名為“中國管理扎根研究范式”。
4.1提出“中國管理扎根研究范式”的工作基礎
綜合上文討論可以得出,深入中國情境,有效運用扎根理論方法論,研究中國本土管理現(xiàn)象與問題是構建中國本土管理理論的可行道路,徐淑英等[19]也早已指出這一點。但由于扎根理論不同學派間的隔閡和爭議,使其一直未能在中國本土管理研究中充分發(fā)揮作用。筆者認為,只有充分理解扎根理論的方法論精髓并在其不同學派間求同存異、揚長避短,才有可能彌合和跨越其分歧,取其精華為中國本土管理研究所用。
筆者近年來對扎根理論進行了一系列研究,于2010年首次提出“扎根精神”的概念,并闡述了其對中國本土管理理論的意義[5]后,運用經典扎根理論分別研究了中國基層政府的公共服務外包問題[34],發(fā)現(xiàn)了中國城市基層政府的不完全外包現(xiàn)象及其動因[35],厘清了虛擬政府的概念并構建了其組織結構的一般模型[36],研究了中國民營企業(yè)創(chuàng)業(yè)團隊分裂的動因[29]、虛擬企業(yè)不同發(fā)展階段的虛擬化動因[37]等問題。通過這些研究工作,加深了對扎根理論各學派的認識和理解,積累了較豐富的扎根理論運用經驗,使“中國管理扎根研究范式”的提出有了較充分的工作基礎。
4.2中國管理扎根研究范式的提出
基于以上工作,在綜合比較扎根理論三大流派間的差異及歸納其共性的基礎上,本研究以“扎根精神”為認識論內核,以建構型扎根理論為思想指導,以經典扎根理論嚴謹?shù)臄?shù)據(jù)處理與理論構建程序為主體結構,以程序化扎根理論因果關系及形象表現(xiàn)該關系的認知地圖工具為輔助;同時,進行了適度的方法創(chuàng)新和完善,有機融合定性與定量研究方法,提出了中國管理扎根研究范式的基本模型。
4.2.1中國管理扎根研究范式的整體結構
圖1 中國管理扎根研究范式
一個完整的理論構建范式由兩個相互銜接的階段構成:①理論構建階段,該階段的目標在于提出理論命題和理論模型,所采用的最主要方法是定性研究方法;②理論驗證階段,該階段的目標是對理論命題或模型進行檢驗,所采用的方法是定量研究方法[15]?;诖?,中國管理扎根研究范式也分為基于定性研究的理論構建和基于定量研究的理論驗證兩個階段。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間具有協(xié)同效應[38]。前者解釋問題背后的基本原理,后者用于檢驗那些在定性研究中可被證實的結論[39]。由于包括實驗、準實驗、問卷調查、二手數(shù)據(jù)處理等定量研究方法已經發(fā)展得相當完善[40],而且與定量研究方法相比,定性研究方法較適宜用來理解現(xiàn)象、明確概念并提出解釋概念之間關系的假說,因此,出于推動理論建構的目的,在構建理論范式的時候不應搞平衡,而是需要適度偏向對定性方法的應用[6]。由此,本研究在中國管理扎根研究范式的圖示中突出了定性研究部分(見圖1)。4.2.2中國管理扎根研究范式的理論構建程序
在扎根理論三大學派中,經典扎根理論最具有實證色彩,其方法體系更加具有客觀性和科學性,也更突出地體現(xiàn)了“扎根精神”。鑒于此,中國管理扎根研究范式的理論構建程序以經典扎根理論的研究方法為主體框架,分為問題涌現(xiàn)、數(shù)據(jù)收集、數(shù)據(jù)處理、理論初構4個階段。
在問題涌現(xiàn)階段,筆者特別強調,中國本土管理研究問題的產生必然首先來自研究情境即中國本土的管理實踐。研究者帶著最初的研究興趣進入研究情境,采用深度訪談等方式進行田野調查,在此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趣的管理現(xiàn)象或有潛在研究意義的問題。此外,與傳統(tǒng)的經典扎根理論立場不同,筆者認為研究者也需要在此時查閱相關文獻進行比較,如果現(xiàn)有研究已經解決了該問題,那么就不需要再次進行重復研究,避免時間、精力和研究資源的浪費。如果在現(xiàn)實中發(fā)現(xiàn)了有趣的現(xiàn)象或問題,而現(xiàn)有文獻又沒有相應的研究或解釋,抑或現(xiàn)有文獻對該現(xiàn)象或問題的研究有差異甚至相互矛盾,那么說明該問題有進一步研究的價值?;诖耍涍^深入情境的調研和對現(xiàn)有文獻的不斷比較,研究問題將逐漸明晰并可以確定,而此時的研究者也完全能夠從研究情境中得到下一步研究的方向,研究即可進入數(shù)據(jù)收集階段,開始進行理論性抽樣。
從數(shù)據(jù)收集階段到理論初構階段的主要框架和方法也基本遵循了經典扎根理論的研究程序(文獻[5]中對此進行了詳細介紹和詮釋)。理論初構階段即為經典扎根理論的理論性編碼工作,此時,飽和的核心范疇及其內在邏輯已經明晰,研究者已能夠在此基礎上建構起初步的理論模型。為保證理論模型的飽和,有必要在此時再次比較既有文獻以對初步構建的理論進行優(yōu)化,最終完成理論初構,提出有待驗證的理論模型或假說,使研究進入理論驗證階段。
4.2.3中國管理扎根研究范式的理論驗證程序與判斷環(huán)節(jié)
在理論驗證階段,研究者通過抽樣調查、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定量檢驗等成熟的實證研究方法收集大樣本數(shù)據(jù)甚至總體數(shù)據(jù)(在大數(shù)據(jù)技術日益成熟的情況下,獲得總體數(shù)據(jù)已經具有相當高的可行性),對在理論構建階段提出的理論模型或假說進行檢驗,修正完善理論,最終得到一個具有普適性的理論。由于定量的實證檢驗技術和方法已經非常成熟和完善,故不再贅述。
在本研究提出的中國管理扎根研究范式中有5個判斷環(huán)節(jié):“研究問題是否產生”、“核心范疇是否涌現(xiàn)”、“核心范疇是否飽和”、“初構理論是否飽和”、“構建理論是否飽和”。分屬于問題涌現(xiàn)和理論初構階段的“研究問題是否產生”和“構建理論是否飽和”處于相對獨立位置,沒有與其他判斷過程產生交集,其他3個判斷環(huán)節(jié)則屬于數(shù)據(jù)收集和數(shù)據(jù)處理階段的判斷問題,是整個理論構建階段的根基,尤其是后兩個判斷環(huán)節(jié)直接影響到核心范疇的飽和性和理論邏輯的完整性,需要不斷比較、反復循環(huán),相互間必然會發(fā)生交疊。
4.2.4中國管理扎根研究范式中的方法創(chuàng)新
筆者在研究中對經典扎根理論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技術進行了適度創(chuàng)新,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因而仍然適用于中國管理扎根研究范式中,簡述如下。
(1)靈活把握文獻對照的時機 扎根理論不排斥文獻研究,但強調避免研究者因已有文獻產生的主觀認識對扎根研究的干擾。筆者認為,對這一點不能教條地理解和運用。在扎根研究的早期或晚期,分別進行文獻研究,甚至在進行扎根研究的過程中,隨時進行文獻研究并不違背“扎根精神”,也無損于扎根研究成果的獲得,至少這樣的做法應當?shù)玫皆试S。問題的關鍵并非在于是否看過文獻,而是無論看過多少文獻,在進入研究情境時,研究者都一定要放下定見,帶著一顆“無知”的心靈,深入觀察和研究實踐,從實踐中提出和構建理論[25]。
(2)靈活運用編碼技術 經典扎根理論要求對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逐行編碼”,而建構型扎根理論已經將此編碼原則發(fā)展為“逐詞、逐行、逐事件”地編碼。在筆者以往的研究中已綜合運用了“逐行編碼”、“逐句編碼”、“逐段編碼”、“逐事件編碼”乃至“逐詞編碼”,均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由此,靈活的編碼原則不僅無礙于“扎根精神”,反而有利于更加深入地挖掘數(shù)據(jù)中蘊含的概念、范疇和理論[36]。
(3)訪談中適度使用錄音工具 經典扎根理論堅決反對在扎根研究的訪談中使用錄音工具,但筆者認為這也要視情境而定,若受訪者談話內容的真實性不受影響,那么錄音工具的使用就應該值得提倡,這會使研究的可溯性乃至編碼的可靠性都得到顯著提高[36]。在筆者以往的研究中已經較好地解決了訪談時錄音的問題,對研究質量基本沒有影響[36]。
(4)運用計算機軟件輔助 在扎根研究中,數(shù)據(jù)處理工作量非常大,會大量消耗研究者的時間和精力。由此,在整理數(shù)據(jù)和檢驗理論模型的過程中,可以引入類似Mindmanager Pro、NVivo、SPSS和Eviews等軟件來提高效率[36]。
(5)引入認知地圖工具 自1960年格式塔派心理學家托爾曼提出認知地圖以來,該方法已得到不斷充實和完善,成為一種有價值的管理學研究工具[41]。作為再現(xiàn)個人表達的概念與概念間因果關系的網絡圖,認知地圖能夠將扎根研究數(shù)據(jù)中存在的因果關系完全呈現(xiàn)出來,并模擬出受訪者的思維發(fā)展過程[42],很好地表達程序扎根理論的因果關系編碼原則,幫助研究者更加清晰、形象地表達數(shù)據(jù)、編碼、概念及范疇間的關系,進而挖掘出隱藏在心智模式下的理論。
經過開放性編碼,核心范疇涌現(xiàn)后,研究進入選擇性編碼階段。在選擇性編碼的同時,研究者應深入挖掘和分析核心范疇間的因果關系,并采用認知地圖來表達,選擇性編碼工作和認知地圖的繪制工作并行推進、不斷互動。隨著選擇性編碼的深入,核心范疇愈發(fā)凸顯、漸趨飽和,認知地圖所表達的核心范疇間的關系也愈發(fā)清晰,此時就可以對認知地圖進行精簡,得到邏輯更加明晰和簡潔的認知地圖。
引入認知地圖工具不僅不會妨礙經典扎根理論研究中豐富的理論呈現(xiàn)形式,而且還使得其中的因果關系得到了更加形象化的表達,有利于找到更加深入挖掘數(shù)據(jù)的線索,進而獲得內容更加豐富、邏輯更加嚴密、飽和程度更高的核心范疇。認知地圖的繪制和精簡過程與選擇性編碼同時進行、雙向互動,是對選擇性編碼工作的有力補充,有助于其后的理論性編碼和理論初構,也有利于初學者較好地掌握扎根理論研究方法并取得理論成果。認知地圖的運用體現(xiàn)了程序化扎根理論的核心方法,有助于深入挖掘和形象表達編碼中呈現(xiàn)的因果關系;同時,也因嵌入在經典扎根理論的主程序中,從而避免了程序化扎根理論方法易產生主觀預設的弊端,可謂揚長避短、并行不悖,從而解決了經典扎根理論和程序化扎根理論之間的長期爭論。
以上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是在中國本土管理研究經驗的基礎上,對扎根理論方法的改進與提高,使研究者在中國本土管理理論構建中獲得了更加豐富和完善的技術與工具,使中國本土管理研究的初學者能夠根據(jù)研究問題與研究情境的特點,在堅持“扎根精神”的前提下靈活運用多樣化的研究方法和技術,進行高效的理論研究。
4.2.5對運用中國管理扎根研究范式及其運用的討論
當通過以上研究范式中理論構建與理論檢驗兩個階段規(guī)范嚴謹?shù)某绦蚨鴺嫿ǖ睦碚撟罱K完成,一個扎根于實踐的理論就此誕生。
需要指出的是,在扎根理論研究中,理論的建構建立在研究者個體的“理論敏感性”*理論敏感性是研究者從現(xiàn)實數(shù)據(jù)結合理論模型得到核心概念的能力,涉及研究者的知識、理解力以及對數(shù)據(jù)的掌握程度。之上,因而必然打上明顯的個性化烙印。GLASER[43]指出,編碼過程一定是個性化的行為而不是群體討論的結果。對此,程序化扎根理論和建構型扎根理論持一致觀點。由于不同研究者的理論敏感性存在差異,因而其建構出的理論也一定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通過集體討論或集體編碼形式來提高扎根研究的信度和效度貌似科學,實際上卻完全背離了扎根理論的基本原則和特征,抹殺了研究者的洞見,有可能得出一個平庸的理論。由此,在本范式中的編碼環(huán)節(jié)不采用集體討論或集體編碼的形式,而是由研究者個體完成,以突出其理論創(chuàng)見。
徐淑英等[14]曾多次指出在中國本土管理研究中運用扎根理論的必要性:“要發(fā)現(xiàn)新情境或新現(xiàn)象中的規(guī)律,有必要開展扎根性的研究,并運用歸納性的方法”,“當現(xiàn)象尚不清楚或現(xiàn)有理論無法為學者們感興趣的問題提供有力答案時,人們普遍認可扎根理論的研究法”,“在新情境(比如中國)下進行扎根理論研究的需求就顯而易見了”。但同時徐淑英等[14]也強調了對研究者理論敏感性的要求:“扎根理論研究是把握本土情境的豐富內涵,發(fā)展管理模型的一個必要步驟。它要求研究者具備從大量具有高度情境特征的數(shù)據(jù)中抽象概括的能力。”
鑒于此,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任何研究方法論都需要在人的運用下才會具有生命力,本文提出的研究范式只是對中國本土管理研究方法的初步探索,我們只能按照管理理論構建和檢驗的一般規(guī)律,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優(yōu)勢,以及發(fā)揮被稱為最科學的定性研究方法論——扎根理論及其三大學派的優(yōu)勢,從而在程序和方法上最大限度地保證管理理論構建過程的科學性和規(guī)范性。作為方法和工具,該范式整體設計的優(yōu)勢在于:能夠經過該范式從理論構建到理論驗證的完整程序而獲得的理論,必然在大概率上具有較高的普適性,否則它將無法通過理論檢驗環(huán)節(jié)的大樣本檢驗甚至總體檢驗;經過該范式的研究程序而獲得的理論也會在大概率上具有較高的實踐指導意義,因為研究問題的提出來自實踐,既做過文獻比較,又經過了規(guī)范的、可追溯的定性研究程序,而且還通過了大樣本檢驗乃至總體的統(tǒng)計檢驗。
但是,該范式終究只是筆者所設計的一個經過優(yōu)化而更加完善、更加精密的工具,采用本范式研究程序而得到的理論,其普適性水平與實踐指導性如何、理論貢獻多大,究竟是屬于徐淑英等[14]提出的“與情境無關的理論”、“受情境制約的理論”還是“針對具體情境的理論”,既會受到所研究問題的性質、樣本的選擇、定量檢驗的范圍與水平等因素的影響,更取決于研究者的理論敏感性及其理解和運用該范式的能力,不可能完全由該范式決定。正如我們能否建造出一棟美觀耐用的大樓,固然需要采用功能強大、設計完善的建筑機械,但更多取決于設計大樓和運用該機械進行建設的人而非機械本身。
5結語
“中國管理扎根研究范式”包括以下兩個階段:①理論構建階段,以定性研究為主要方法,強調從本土情境中發(fā)現(xiàn)有意義的研究現(xiàn)象;同時,通過對既有文獻的比較而確定研究問題,進而通過深入情境的田野調查、深度訪談等方法來收集數(shù)據(jù),通過嚴格規(guī)范的編碼程序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使核心范疇自然涌現(xiàn)。此外,挖掘核心范疇間的因果關系,以認知地圖來形象地表達。在核心范疇飽和后,通過理論性編碼程序及與既有文獻的不斷比較來構建理論,形成足以解釋現(xiàn)象的初構理論。②理論檢驗階段,通過定量研究方法,以大樣本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檢驗其理論普適性,形成最終理論。
從學術導向來看,“中國管理扎根研究范式”體現(xiàn)了理論源于實踐、理論指導實踐的“扎根精神”,從實踐中產生問題,從數(shù)據(jù)中構建理論,突破了當前我國管理研究中的兩種極端模式:缺少定性研究而僅靠數(shù)學推理得出結論的“吃糖模式”[44];缺少定量研究而依靠單純思辨得出結論的“拍腦袋模式”[45],實現(xiàn)了“知”與“行”的有機融合。該研究范式倡導研究者深入實踐情境,總結企業(yè)經營管理中的經驗和教訓,為后續(xù)的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和成功藍本,突破了先“知”后“行”或先“行”后“知”的單向片斷研究范式,形成了“知”“行”互動和“知”“行”統(tǒng)一的系統(tǒng)研究框架,填補了“知”“行”分離的鴻溝,使得中國本土管理研究有可能真正產生具有實踐意義、能夠指導未來實踐的理論創(chuàng)新,也使得管理理論研究有可能走上推動社會發(fā)展、提高企業(yè)績效、改善人民生活的科研正路。
從方法論層面來看,“中國管理扎根研究范式”整合了三大扎根理論學派,同時揚長避短,對其方法和技術進行了補充、完善和創(chuàng)新。經過嚴謹而規(guī)范的扎根理論研究程序構建理論,使得研究過程可追溯、理論構建過程可檢驗,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定性研究的科學性和規(guī)范性,發(fā)揮了扎根理論這一最科學的定性研究方法的優(yōu)勢;通過扎根研究所構建的理論,再經過規(guī)范的定量實證研究方法的大樣本甚至總體檢驗而獲得驗證,實現(xiàn)了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完美結合。從方法層面來看,“中國管理扎根研究范式”對扎根理論既有原則的修正和引入認知地圖等技術和方法創(chuàng)新降低了初學者學習運用扎根理論的門檻,有益于激發(fā)研究者構建中國本土管理理論的熱情。
李平[18]曾指出:“在本土研究的早期階段要建立新穎的理念和理論,從邏輯上看更適合采用歸納和綜合的定性方法。在這個意義上,現(xiàn)階段最適合采用的是定性方法,諸如扎根理論法、案例研究法等。只有在后期階段,當本土理念和理論基本形成時,才有可能和必要進行理論檢驗。只有這時我們才應該采取演繹和解析等定量方法,諸如樣本統(tǒng)計分析、結構模型等?!币虼耍疚奶剿魈岢龅摹爸袊芾碓芯糠妒健睂⒍ㄐ詷嫿ɡ碚撆c定量檢驗理論相結合,提高了理論的內、外部信度和效度,也使中國管理學界能夠借助規(guī)范的、國際通行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工作,有助于推動和幫助中國管理學者深入研究中國本土管理現(xiàn)象、總結提升中國管理經驗,只要是“建立在某種情境中的本土理論,只要是高水平研究的產物,就應該能為全球管理知識做出貢獻”[14]。當然,本范式的提出只是我們在中國本土管理研究方法論層面進行的初步探索,一定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有待學界同仁大力批評指正,使之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 PLEGGENKUHLE-MILES E G, AROUL R R, SUN S L,et al. The Adolescence of Asia Management Research: APJM, 1997~2006 [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7,24(4): 467~489
[2] 直面中國管理實踐催生重大理論成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第二屆第一次專家咨詢委員會擴大會議紀要[J].管理學報,2005,2(2):127~128
[3] 郭重慶.中國管理學界的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J].管理學報, 2008, 5(3):320~322
[4] 孫繼偉.論管理學界的價值迷失:實踐迷失和客戶迷失的深化研究[J].管理學報, 2010, 7(8):1 117~1 122
[5] 賈旭東,譚新輝. 經典扎根理論及其精神對中國管理研究的現(xiàn)實價值[J].管理學報, 2010, 7(5): 656~665
[6] 秦宇,李彬,郭為.對我國管理研究中情境化理論建構的思考[J].管理學報,2014,11(11):1 581~1 590
[7] 王學秀.“管理學在中國”研究:概念、問題與方向[J].管理學報,2008,5(3):313~319
[8] 曹振杰,王學秀. “管理學在中國”研究的理論反思與實踐探索——第2屆 “管理學在中國”學術研討會綜述[J]. 管理學報,2010,7(2): 159~170
[9] 郭重慶. 中國管理學者該登場了[J]. 管理學報, 2012, 8(12): 1 733~1 736
[10] 韓巍.學術探討中的措辭及表達:談《創(chuàng)建中國特色管理學的基本問題之管見》[J].管理學報,2005,2(4):386~391
[11] TSUI A S. Autonomy of Inquiry: Shaping the Future of Emerging Scientific Communities [J].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9,5(1): 1~14
[12] 陳春花.當前中國需要什么樣的管理研究[J].管理學報,2010,7 (9): 1 272~1 276
[13] 李垣,楊知評,王龍偉.從中國管理實踐的情境中發(fā)展理論——基于整合的觀點[J].管理學報,2008,5(4): 469~472
[14] 徐淑英, 張志學. 管理問題與理論建立: 開展中國本土管理研究的策略[J].南大商學評論, 2005, 17(4):1~17
[15] 韓巍.本土化學科建構幾個關鍵問題的探討[J].管理學報,2009,6(6):711~717
[16] BARKEMA H G, CHEN X P, GEORGE G, et al. West Meets East: New Concepts and Theori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5,58(2):460~479
[17] CHENM J, MILLER D. West Meets East: Toward an Ambicultural Approach to Management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0,24(4):17~24
[18] 李平.中國管理本土研究: 理念定義及范式設計[J]. 管理學報, 2010, 7(5): 633~641
[19] 徐淑英,劉忠明.中國企業(yè)管理的前沿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20] 譚勁松.關于中國管理學科定位的討論[J].管理世界,2006 (2):71~79
[21] DENZIN Y, LINCOLN, S. 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M].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 2011
[22] EISENHARDT K.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14(6):532~550
[23] LEE T W. Using Qualitative Methods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M]. 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 1999
[24] SUDDABY R.From the Editors:What Grounded Theory Is Not[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49(4):633~642
[25] GLASER B G, STRAUSS A L.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 New Brunswick Aldine Transaction,1967
[26] STRAUSS A, CORBIN J M. Grounded Theory in Practice[M].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1997
[27] CHARMAZ K. Constructing Grounded Theory [M]. 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 2006
[28] 牛美麗.《公共行政評論》專欄導語[J].公共行政評論,2008(3):19~22
[29] 賈旭東.基于扎根理論的中國民營企業(yè)創(chuàng)業(yè)團隊分裂研究[J].管理學報,2013,10(7):949~959
[30] GLASER B G. Theoretical Sensitivity [M]. Mill Valley:Sociology Press, 1978
[31] STRAUSS A, CORBIN J M.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M]. 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 1990
[32] EAVES.A Synthesis Technique for Grounded Theory Data Analysis[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1,35(5):654~663
[33] 徐淑英,呂力.中國本土管理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對徐淑英的訪談[J].管理學報,2015, 12(3): 313~321
[34] 賈旭東.基于扎根理論的中國城市基層政府公共服務外包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管理學院,2010
[35] 賈旭東.中國城市基層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不完全外包及其動因——基于扎根理論的研究發(fā)現(xiàn)[J].管理學報,2011, 8(12):1 762~1 771
[36] 賈旭東,郝剛.基于經典扎根理論的虛擬政府概念界定及組織模型構建[J].中國工業(yè)經濟,2013(8):31~43
[37] 賈旭東,衡量.基于經典扎根理論的企業(yè)虛擬經營動因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5,29(5):118~126
[38] JICK T D. Mix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riangulation in Action[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79,24(4): 602~611
[39] MINTZBERG H. An Emerging Strategy of “Direct” Research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79,24(4): 582~589
[40] 陳曉萍,徐淑英,樊景立.組織與管理研究的實證方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41] 張凌,喬曉東,朱利軍,等.認知地圖分析方法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4,37(6):34~39
[42] CLARKE I, MACKANESS W. Management ‘Intuition’: An Interpretative Account of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Decision Schemas Using Cognition Map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d, 2001,38 (2): 147~172
[43] GLASER B G. Conceptualization: On Theory and Theorizing Using Grounded Theor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Methods ,2002, 1(2):23~38
[44] 李海艦. 學術論文的規(guī)范與創(chuàng)新[J]. 經濟學家茶座, 2006(2): 45~56
[45] 王京生,王爭艷,陳會昌.對定性研究的重新評價[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20(2):46~50
(編輯郭愷)
Research on the Paradigm of Chinese Indigenous Management Theory Building Bases on the Grounded SpiritJIA XudongHENG Liang
(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China)
Abstract:Combining the research experience of applying the grounded theory and the literature of grounded theory, the article compared three grounded theory schools and integrated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By basing on grounded spirit, following the constructivist’s approach of grounded theory, using the classical grounded theory’s data analysis process as main structure, regarding the causality of proceduralised grounded theory as auxiliary structure, and taking cognitive map as a tool, the article creatively puts forward a Chinese indigenous management theory building paradigm which is called as “Chinese Management Grounded Research Paradigm”, in order to offer an operable tool to construct Chinese indigenous management theory, to push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 grounding on the practice, and to bridge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anagement research communities.
Key words:grounded theory; grounded spirit; Chinese indigenous management theory; building paradigm
中圖法分類號:C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884X(2016)03-0336-11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71072069);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基金資助項目(15LZUJBWYJ041)
收稿日期:2015-06-30
DOI編碼: 10.3969/j.issn.1672-884x.2016.03.003